s 阅读页

第十四节 明代旱灾的特征

  明代旱灾的次数多达728次,并且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

  (一)时间分布特征

  明代旱灾的时间分布特征包括阶段分布特征、季节和月份分布特征。

  (二)地理分布特征

  关于明代旱灾的地理分布,本书将明代旱灾史料中涉及地名进行详细统计,制成下面两表。

  上面两表中,前一个是按照明代行政区划进行统计的,后一个是按照现代的行政区划进行统计的。通过对上面两表的分析可以看出,除2次地点记载不详外,明代的旱灾分布很广,在当时所有省区均有分布,就现代行政区划来说,除了海南省,其他在明代疆域内的省区均有分布。总起来说,当时北方的灾情要比南方严重得多,按明代行政区划,北方的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区的旱灾最为严重,几乎所有的旱灾都涉及这些地区。这些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季风气候区内,降水量相对较少,蒸发量大,并且降水量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季风的强弱不定,且活动路线变化较大,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使这些地区降水的季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发生干旱的概率相对较高。但处于西北的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由于处于干旱区,年降水量变化不大,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适应干旱区的一种经济模式,受降雨量变化的影响很小,所以旱灾较少。南方的省份如福建、广西、云南、贵州、广东等省区的旱灾相对较少,这些地区处于湿润区,年际降水量变化不大,所以旱灾就少。但是也有例外,处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广、江西、南直隶等省区的旱灾在明代也比较严重,特别是南直隶地区,大部分处于江淮之间,年降水量虽然变化也不大,但容易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影响,往往容易在梅雨季节之后形成伏旱天气,这一地区的旱灾发生的时间一般是夏季或秋季。湖南、湖北地区虽靠近长江,境内湖泊纵横,但在明代旱灾也较严重,其原因也是自五月以后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容易在夏秋季节形成干旱天气,如武汉、长沙至今还是我国夏季著名的“火炉”城市,但由于本地区已是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地区,旱灾虽然也较严重,总起来说不如南直隶地区。

  (三)等级状况

  关于旱灾等级的划分,自然科学研究中有一个普遍方法,那就是干旱的强度分级主要取决于影响干旱严重程度的各种因素。降水量偏少的程度是决定各类干旱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不同作物和作物的不同生育抗旱能力使得旱灾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土壤的种类、性质、结构、厚度,甚至耕作措施、施肥等状况的不同,旱灾的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别;各种大气参数,如大气的干湿程度和风速等对于干旱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干旱强度还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密切关系,如过度放牧、农垦、樵柴等严重侵蚀土壤,使植被受到破坏从而加速了沙漠化。或盲目发展农业、牧业和工业等,用水量迅速增加,一到少雨时期,旱情就极为严重突出等等。旱灾致灾因素的差异,导致了旱灾强度等级划分的多样性。有从测量计算某地干燥度入手的,公式“D=R/L·P”中的D表示干燥度,干燥度等于年平均辐射差额R除以水的蒸发潜热L与年平均降水量P的乘积。第二种最常见的干旱等级标准是采用降水量的距平值表示的。所谓距平值就是用某年的降水量与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来表示当年的旱灾等级的方式。

  这个方法虽然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合理的划分历史旱灾等级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但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这一方法也有不太适用的地方,因为在古代的旱灾史料中根本就无从判断诸如“年平均辐射差额”、“水的蒸发潜热”、“年平均降水量”等信息,一方面古人没有意识和能力去记载这些数值,另一方面从史料的字里行间也无法去进行推论。但是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也不是无能为力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另辟蹊径,出现了一系列专门研究古代灾害的研究成果,如谭徐明先生将历史旱灾共分4级:1级为“旱”,即数县范围内连季少雨或不雨,秋粮减产;2级为“大旱”,一省或相邻数省连季少雨或不雨,发生两季以上严重减产或核心旱区绝收;3级为“重旱”,数省范围发生持续2年干旱,出现人畜因饥荒的非正常死亡等社会经济恶化趋势;4级为“极旱”,为持续数年,跨流域大区域范围的严重干旱,出现多省范围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和饥民流徙,历史文献中出现如“赤地千里”,“人相食”的记载。在涉及历史旱灾的等级评定时,马宗晋先生的方法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主要是把历史旱灾史料中涉及一些词语作为划定旱灾等级的标准。

  这种定级的方法曾为很多相关研究所接受和应用,在近年来灾害史研究领域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旱灾发生形式的多样性,所以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例如二级旱的评定指标为“记载有‘旱’或单月旱、局地旱的”旱灾,但是很多旱灾发生在单月内而并非局地;亦或是持续时间像三极旱中规定的为“跨月、跨季度”的旱灾,但遍及面积又只是二级旱中的所规定的“局地”。

  综合以上旱灾持续时间和受灾面积两方面的情况,我们将每个等级设定为一定的分数,即1级为1分,2级为2分,3级为3分,4级为4分,将每次旱灾持续时间和受灾面积两方面的分数相加,大体可反映出本次旱灾的情况。

  据此,我们将明代的旱灾大体划分为4个等级,即小旱,得分为2分。小旱只有1种类型,即单州、府的单月旱,如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庚子,大同府云内州旱,诏免所负盐粮”。

  中旱,得分为3~4分。中旱有5种类型,其一是单州、府的跨月旱至单季旱,如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丙寅,真定府晋州饶阳县自四月至是月不雨”。其二是单州、府的连季旱,一般为两季旱,如宣德六年(1431年)“六月庚戌,直隶保定府庆都县奏:自春至夏不雨”。其三是省内跨州、府的单月旱,如洪武四年(1371年)“十一月丁巳,西安、凤翔、庆阳三府以旱闻”。其四是省内跨州、府的跨月旱至单季旱,如洪武五年(1372年)“夏,山东旱”。其五是跨省,一般为两省的单月旱,如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陕西、山西旱饥”。

  大旱,得分为5~6分。大旱有7种类型,其一是单州、府连续两季以上的旱情,如洪武七年(1374年)“平阳府永和县自春至秋不雨”。其二是省内跨州、府的连季旱,一般为两季旱,如宣德七年(1432年)“九月乙丑,河南布政使李昌祺奏:开封等府、郑州、中牟等州、县四十四处,今年四月至七月亢旱不雨,谷麦无收,人民艰食”。其三是省内跨州、府的连续两季以上的旱情,如正统七年(1442年)“四月甲午,镇守陕西都督同知郑铭奏:西安府所属州、县,去年秋冬及今春不雨……田苗枯槁,人民乏食”。其四是跨省,一般为两省的跨月旱至单季旱,如天启六年(1626年)“夏,江北、山东旱蝗”。其五是跨省,一般为两省的连季旱,一般为两季旱,如宣德八年(1433年)“二月丁未,南京户科给事中夏时言:臣过邳、徐、济宁、临清、武清询知,冬、春无雨,民食艰甚,乞赈恤”。其六是跨两省以上的单月旱,如万历十六年(1588年)“五月,山东、陕西、山西、浙江俱大旱疫”。其七是跨两省以上的跨月旱至单季旱,如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秋,湖广、四川、河南、陕西、山西旱”。

  特大旱,得分为7~8分。特大旱有3种类型,其一是跨两省以上的连季旱,一般为两季旱,如宣德八年(1433年)“五月乙丑,直隶顺天府之顺义县、广平府之清河县、凤阳府之宿州、徐州之沛县、河南之确山县皆奏:今年春、夏无雨,人民饥困”。其二是跨省,一般为两省的连续两季以上的旱情,如宣德九年(1434年)“十月己酉,直隶应天府之溧水、六合、江宁、上元、句容五县、太平府之当涂县皆奏:今年自春至秋不雨,溪间绝流,全妨种植,间有种者,亦尽焦槁,土地干坼,寸草不生,民皆饥饿”。其三是跨两省以上的连续两季以上的旱情,如宣德八年(1433年)“六月丙申,顺天府永清、固安、房山三县、真定府灵寿、栾城、获鹿、行唐、元氏、藁城、宁晋、高邑、柏乡、临城、新河十一县、顺德府唐山、南和、鉅鹿、广宗四县、河间府宁津、南皮、献三县、广平府鸡泽、邯郸二县、大名府开州及魏、长垣、元城、内黄四县、凤阳府怀远、灵璧二县、淮安府海州、邳州及沭阳、清河、安东、赣榆、宿迁五县、山东青州府安丘县、莱州府昌邑县、山西平阳府解州并屯留、临晋二县、河南汝宁府上蔡县、南阳府汝、邓二州,及郏、鲁山、新野、舞阳、南阳、唐、泌阳、镇平、叶九县各奏:自宣德七年冬至今年春、夏不雨,田稼旱伤”。

  有了这样一个比较细化的标准,对明代旱灾等级的划分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