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九节 明代防治虫灾的措施

  明代的虫灾危害虽然十分严重,但当时的人们在此面前并没有屈服,他们在与虫灾的长期斗争中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对策,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虫灾的经验。

  明代防治虫灾的措施种类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灾前防治措施和临灾救治措施。

  (一)灾前防治措施

  灾前防治措施主要是消除虫灾发生的条件,明人在这一方面的方法可谓十分丰富,下面简要列举几种。

  1.治理蝗虫滋生地

  明代徐光启科学地分析并指出湖水涨落幅度很大的“涸泽”是蝗虫的发生地,他建议要消灭蝗灾,一定要根治这些蝗虫滋生地。他说:“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2.旱地改为水田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出防治蝗灾必须在蝗害区域内将旱地改为水田。因为蝗虫发生区域是江河湖水涨落幅度很大的“涸泽”,水田相比旱地,受水旱影响较少,而水田又可减少蝗害。书内说:“陆田命悬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人力茍修,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然,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侔也”。

  3.种植蝗虫不喜欢食的作物

  前代劳动人民在和蝗虫做斗争的过程中,仔细深入观察了蝗虫的食性,推广了20多种有很大经济价值的农作物,都是蝗虫不喜食的,在蝗区种植。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引用元代王祯《农书》言:“蝗不食芋桑与水中菱芡。或言不食绿豆、豌豆、豇豆、大麻、茼麻、芝麻、薯蓣。凡此诸种,农家宜兼种,以备不虞”。关于蝗虫不喜食的这些作物,据现代研究证明,因为它们含有胆碱和胡萝卜碱等之类的物质,故蝗虫不喜食,禾本科植物茎叶含有糖分,所以蝗虫喜食,今后防治蝗灾荒时,也可以遵循这个原则进行作物布局。

  4.进行秋耕、春耕

  明代提倡秋耕和春耕,即秋收后或春播前的翻土犁地,结合田间管理而进行灭蝗工作。因为“秋耕之利,掩阳气于地中,蝗蛹遗传翻覆坏尽,次年所种,盛于常乐”。

  (二)临灾救治措施

  灾前防治措施虽然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但并不能彻底消除虫灾,明代的人们在救治虫灾的过程中也总结出很多有效的方法。

  1.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去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这是我国先民从物界相互制约的现实中得到启示创造出来的。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螟蛉有之,螺嬴负之。”《礼记·效特性》的“八腊”祭典中“亦有迎猫,为只食天田鼠也;迎虎,为只食田豕也。”明代人们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更多了。如养鸭除蝗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明末清初陈世元的《治蝗传习录》,陈世仪的《除蝗记》等书介绍了放鸭治蝗的成功经验。

  2.人工防治法

  人工防治法虽然是一种无奈之法,但也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切合当时实际的很好的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法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虫卵,消灭虫灾于未成之时。挖掘虫卵是南宋孝宗淳熙十年(1185年)开始采用的方法,到明代有了新的发展。徐光启说:“此种可传生,一石可至千石,故冬月掘除,尤为急务,且农力方闲,可以从容搜索”。明代也多次挖掘虫卵,如正统八年(1443年)“四月癸丑,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郑观奏:山东济南等府、长清、历城等县蝗蝻生发,已委官督捕,所掘虫子少有一、二百石,多至一,二千石”。

  3.开沟陷杀法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详细记载了开沟陷杀的方法:“蝻子跳跃行动,便须开沟捕打,其法视蝻到处,预掘长沟,深广各二尺,沟中相距丈许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众,不论老弱,悉要起赴沿沟排列,或持帚,或持捕打器具,或持锹锤。每五十人用一人鸣锣其后,蝻闻金声,努力跳跃,或作或立,渐渐进沟,即大声不止。蝻虫惊入沟中,势如注水,众各尽力,扫者自扫,扑者自扑,埋者自埋,至沟坑俱满而至。前村如此,后村复然,一邑如此,他邑亦然,当净尽矣”。在开沟捕打蝗虫时,还要利用各种器具,如布围、渔网、板及门窗,使蝗蝻只能跃中,又利用蝗蝻的习性,如合群、跳跃、迎人、晒太阳、趋光等来捕打消灭。

  4.捕打飞蝗

  飞蝗成灾时遮天蔽日,此时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组织人力积极扑打,这也是明代救治虫灾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如宣德元年(1426年)“六月壬午,顺天府霸州及固安、永清二县、保定府新城县各奏蝗蝻。上命有司:急捕,勿缓”。宣德五年(1430年)“四月己亥,直隶保定府满城等县奏:蝗生。上命行在户部遣人往捕,必尽绝乃已”。正统十二年(1447年)“闰四月丁卯,直隶淮安府、保定府、山东济南府各奏:所属州、县蝗。上命户部遣官督军民官司捕灭之”。

  5.篝火诱杀

  我们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用篝火诱杀飞蝗了,如《诗经》里记载:“秉被蟊贼,以付炎火。”《旧唐书》记载姚崇所用的治蝗办法是:“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说明1300年前的唐朝人民已掌握了蝗虫趋光性这一生物学特性来有效地捕打飞蝗,并取得显著效果。明代也曾采用篝火诱杀的方法。

  6.驱赶飞蝗

  徐光启对此法也有论述,“飞蝗见树木成行,多翔而不下,见旌旗森列,亦翔而不下。农家多用长竿,挂衣裙之红白色。光彩映日者,群逐之,亦不下也。又畏金声炮声,闻之远举。总不如用鸟铳入铁砂或稻米,击其前行。前行惊奋,后者随之去矣”。这主要是利用飞蝗的一些天性,人为地制造一些景象和声响对其进行驱赶。此外,徐光启还说,“用秆草灰、石灰灰、等分为细末。筛罗禾谷之上,蝗即不食”,这种办法从性质上来说也应该是一种驱赶飞蝗的方法。驱赶飞蝗的办法并不是一种积极的救治办法,飞蝗被驱赶后并不会消除,它只能从一地飞到另外一地,飞蝗成灾的威胁依然存在。

  除了对虫灾进行预防和救治外,当时的人们由于科学认识的局限,还运用封建迷信的方法,希望借助一些超自然的力量来消除虫灾,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驱蝗神信仰。

  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社会生产生活之本,蝗虫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危害。由于古代科学知识的匮乏,人们虽然在漫长社会发展过程中摸索出一些对付蝗虫的方法,但总体来说,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人们只好向神灵求助,祈求神灵驱赶蝗虫。这样人们自然就形成了对蝗神的信仰。

  在古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蝗神是“八蜡”和“刘猛将军”。

  八蜡信仰历史悠久,载之《周礼》、《礼记》等儒家典籍。据说蜡祭始自伊耆氏,“历代皆行之,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人复曰蜡,由汉而唐而宋异世相承,未之有改”。八蜡之祀,一先啬、二司啬、三百谷、四农、五邮表畷、六猫虎、七坊、八水庸。八蜡之神,无所不主,其创设功能也比较齐全,然而到后来八蜡庙多成为祭祀蝗虫或者驱蝗神的庙宇,民间尤其如此。明代也多将八蜡作为驱蝗之神,如嘉靖十五年(1536年),即墨发生严重蝗灾,邑侯遂创建八蜡祠,“肖八神之像于中”。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长清)四境螟蝗云集蔽空,蚕害嘉禾,公(县令曹一兰)斋宿诣祷(八蜡神祠),蝗不人境”。

  刘猛将军是明代载在祀典的驱蝗正神,是国家崇信的禳除自然灾害神灵的重要代表。刘猛将军的出现比较晚,大体在南宋时期,关于刘猛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总起来说,有刘锜说、刘锐说、刘宰说、刘承忠说等。前三人为南宋时人,刘承忠则为元末时人。传说刘猛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驱蝗。

  为了保证救治虫灾取得良好的效果,设立一定的法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国最早的明确的治蝗法规始于宋孝宗的《熙宁诏书》:“有蝗蝻处,委县令佐躬亲打扑,如地里广阔,分差通判、职官、监司、提举,仍幕人得蝻五升、或蝗一斗,给细色各一斗;蝗种一升,给粗色各二升,给价钱者作中等实值。仍委官烧瘗,监司差官覆按认闻。即因穿掘打扑损苗种者,除其税。仍记价,官给地主钱,数毋过一顷”。从记载中可以看出:《熙宁诏》规定了:第一,官吏和人民群众一齐动手治蝗;第二,捕打、烧埋飞蝗、跳蝻及挖掘蝗卵给谷或钱的办法;第三,事后检查——覆按办法;第四,捕捉时损苗的赔偿和免税。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治蝗法规,能对治蝗的要求规定得如此明确具体,难能可贵。明代继承了前朝依法治蝗的优良传统,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颁布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二道治蝗法规,这法规比欧洲其他各国同样的法规要早400多年。明成祖永乐元年制订的《捕蝗令》,“令吏部行文各处有司,春出差人巡视境内,遇有蝗虫初生,设法扑捕,务要尽绝。如是坐视致使滋蔓为患者罪之,若布按二司官不行严督,所属巡视打捕者,亦罪之,每年九月行文至一月,再行军卫令兵部,未为定制”。

  明代的地震地震是地下长期积蓄起来的巨大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几秒钟至数分钟)内突然爆发,引起大地震动。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我国古代的地震史料十分丰富,明代的地震记载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史料显示这一时期地震的次数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并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频繁的地震给当时的社会和人们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