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二节 明代沙尘天气发生的原因

  沙尘天气的频发需要几个条件,如干旱的气候,强劲的风力,稀疏的植被,此外人类频繁的活动也是加剧沙尘天气的重要原因。

  (一)干旱的气候

  气候的干旱可以造成地表土质的干燥,提供了沙尘的来源。明代干旱的气候是有目共睹的,前面在论述明代旱灾时曾提到,有明一代277年间,共有旱灾年份202个,旱灾总次数达到了728次。在这期间旱灾连发的现象也相当突出,三年以上的旱灾连发达到了18次之多,最长的一次旱灾连发持续了34年之久,这些都创造了历史旱灾空前的纪录。明代严重的旱灾无疑是这一时期沙尘天气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强劲的风力

  强大而持续的风力是沙尘天气发生的直接动力。明代的171次沙尘天气中,126次是和大风天气相伴而行的。根据现代观测资料,我国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2~4米/秒之间,年大风日数10~75天左右。西南、华南和长江流域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1~3米/秒之间,年大风日数5~25天之间。各季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分布也不均衡,春季是平均风速普遍增大的季节,大风日数显著增加,特别是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平均风速普遍在3~6米/秒之间,大风日数可达10~15天/月以上。其次是冬季,全国平均风速多数地区都在1~5米/秒之间,其中东北、华北、青藏高原和东南沿海风速较大,多在2~5米/秒之间,但大风日数很少。夏季和秋季全国风速普遍减小,大多在2~4米/秒左右,大风日数也较少。明代的沙尘天气绝大部分发生在华北和西北等风速大,年大风日多的地区,在季节上多发生于多风的春季,这表明强劲的风力和沙尘天气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三)稀疏的植被

  明代沙尘天气多发的西北、华北地区植被都相当稀疏,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沙漠,比较著名的是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和内蒙、陕北地区的毛乌素沙漠,这一地区唯一森林茂密的宁夏河套地区在明代森林遭造严重的破坏,用史念海先生的话讲:“这一时代是黄河中游森林受到摧毁性破坏的时代。严格地说,这种摧毁性的破坏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这样,一旦有风极易出现扬沙天气。华北地区原来森林茂密,但随着历朝历代的破坏,到明朝时期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以沙尘天气发生最多的北京为例。北京周围的森林在明代以前就遭到严重破坏,明代森林遭破坏的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剧。明仁宗即位后“以京师人众,而荛薪往往取给千数百里外,命工部弛西山樵采之禁”,西山森林开始遭到大规模破坏。紫荆、居庸直至雁门一带,“绵延数千里,旧有树木,根株蔓延,长成林麓”,由于“公私砍伐,斧斤日寻”,到景泰初年已经“树木殆尽”。成化末年,丘濬曾谈到,北京附近边塞一带的林木,“以薪炭之故,营缮之用,伐木取材,折枝为薪,烧柴为炭,致使木植日稀”,建议“于边关一带,东起山海,以次而西,于其近边内地,随其地之广狭险易,沿山种树”,“每山阜之侧,平衍之地,随其地势高下曲折,种植榆柳,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明政府还在北京附近的易州设置了柴炭山厂,遵化设置了冶铁厂,致使这些地方的山林遭到毁灭性采伐。以易州为例,那里的山区本来“林木蓊郁”,经过长期破坏,到晚明时期则是“数百里山皆濯濯”了。北京周边地区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沙尘天气的发生。

  以上谈到的是沙尘天气发生的自然因素,此外当时人类频繁的活动也是沙尘天气发生的重要因素。频繁的人类活动必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前面论述的森林的破坏。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之间关系,在下一章明代灾害原因中详细论述,这里先不赘述。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