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有“霜打万顷枯”之说并对其冠之以“杀霜”之恶名。其实霜是一种天气现象,真正能够成为灾的就是霜冻,霜冻是指在比较温暖时(日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或以上)当空气温度短时间内突然下降到农作物生长所需最低温度以下时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的现象。农作物遭受霜冻之害是因为形成霜时的低温。当植物体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时,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使其脱水而导致其原生质胶体物质凝固,同时冰晶不断增大,也会使细胞遭受机械损伤而受害。且霜后往往阳光强烈,气温急剧上升,这会使细胞间的冰块迅速融化成水,而这些水分在还未能被细胞逐渐吸收前就被大量蒸发,这样就造成了作物脱水枯萎甚至死亡。当然,无霜时的低温同样也会冻害作物。可见,霜冻不是天气现象,而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有霜时作物遭受冻害,称为霜冻。而人们又把无霜时作物遭受的冻害叫“黑霜”或“杀霜”。
霜灾主要危害农作物,前面也提到有“霜打万顷枯”之说,并有“杀霜”之恶名。明代霜灾的危害也是如此,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四月丙申,榆社陨霜损麦”。成化二年(1466年)“四月乙巳,宣府陨霜杀青苗”。正德八年(1513年)“四月乙巳,文登、莱阳陨霜杀稼。丙辰,杀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