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节 救灾官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救灾是一项涉及面广、卷入人员多、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作,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物资作为保障,更为重要的是须要各级官吏的尽心竭力。有责任心的官员对救灾自然是竭尽全力,公正廉明,但是也不乏贪污腐败,趁火打劫之徒,这就给救灾工作设置了极大的障碍,在明代救灾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防灾措施,还是具体的报灾、勘灾、救灾过程中都暴露出许多的腐败问题。

  首先,作为防灾的仓储日常管理中问题重重。“洪武初,令天下县分,各立预备四仓。官为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就择本地年高笃实民人管理”。预备仓曾经在明代的防灾、救灾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明代仓储遭到严重的破坏,有甚者“官仓储谷,十处九空,甚者谷既全无,仓亦无存矣”。正统二年(1437年)五月,行在户部奏称:“各府县洪武时俱设预备仓粮,随时散敛以济贫民,实为良法。近岁有司视为泛常,仓廪颓塌而不葺,粮米逋负而不征”,致使“凶岁缺食”。

  另外,各地仓储管理官员经常私行将储粮变卖,任意侵挪。如宣德三年(1428年),行在户科给事中宋征指出:“洪武中所籴郡县预备仓谷,岁歉则散,秋熟则还。数年来有司官吏与守仓之民,或假为己有,或私借与人,俱不还官,仓廒颓废”。大学士杨士奇对此痛心疾首:“洪武年间所置预备仓粮,多由州县不得其人,视为泛常,全不留意,以致土豪奸民盗用谷粟,捏作死绝逃亡人户,借用虚写簿籍为照。是以仓无颗粒之储,甚至拆毁仓屋,间遇饥荒,民无所赖;间遇饥荒,民无所赖,深负祖宗仁民之心”。

  其次,在报灾、勘灾过程中问题也相当多。在报灾过程中,有些官员往往匿灾不报或虚报灾情。灾害发生后有些地方官员匿灾不报、坐视民患的事件屡屡发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山东青州府民饥,“有司不以闻”。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山东郯城等县陨霜伤稼“县官不以闻”。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河南府祥符、阳武、封丘三县之田三年为河水暴决浸没,“有司不以言”。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必定是延误放赈时间,加重灾荒的危害,许多灾民因不能及时救济,或饿死冻死,或流离失所。为此朝廷曾谕令:“各处遇有水旱灾伤,所司即便从实奏报,以凭宽恤。毋得欺隐,坐视民患”。但这种现象丝毫没有改观,类似事件还是层出不穷。永乐五年(1407年),河南郡县旱涝,“有司匿不以闻,甚至有言风调雨顺、禾稼茂实者。及遣人视之,民所收十不及四五,或十不及一”。永乐九年(1411年),广东雷州府“飓风暴雨,遂溪、海康二县坏庐舍千百余间,田禾八百余顷,民溺死一千六百余人,府县匿不以闻”。

  地方官员虚报灾情有两种情况,第一,大灾报小,以轻就重,讳饰灾情。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山东宁阳县水灾,“民实被灾者千七百余户,而使者所录止百七十余户”。第二,无灾报有灾、小灾报大灾,希图蠲免。有些地方官员在境内没有灾伤时却趁着各地奏报灾伤也“附下罔上,诬稔为荒以图苟免”的情况并不少。正统十年(1445年)直隶淮安府海州知州秦贵并赣榆县官吏便曾“以有收田地妄报灾伤,希免粮草”。成化十七年间(1481年),户部在提及这一问题时认为“四方报灾间有不实,皆由所司因循姑息之弊”。小灾报大灾的情况如洪武时(1368~1398年),高邮州发生水灾,明太祖命某进士前往勘查。尚未至灾所,州同知刘牧即以灾册至。进士问道:“未曾沿丘履亩,先进是册,为何?”同知回答:“马前册。”进士不允,坚持亲诣灾所。刘牧即与当地田主将已熟禾稼尽行铲去,引水灌其地。此外,镇江府丹徒县民曹定等人上报,说有二百三十七顷田地遭灾。经过实地勘查,受灾田地只有一百六十五顷。那些贪官污吏打着无灾报有灾、小灾报大灾是为了让百姓免交或少交赋税的幌子,在国家减免赋税之后,他们却仍然催征如故,把应上缴国库的赋税窃为己有,有人对此评论说“隠匿埋没,妄作民欠,以冀蠲免也。财之在官者,其党则改易姓名?为解户,那西而补东,引前而盖后。稽其数目,动踰万千,验其闗单,则无一二。往往妄告遭风诡,云被盗以相掩匿。故其徒,皆视官藏为己帑,公廪为私庾,不惧不惭,恬无顾忌”。这些行为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成化十二年(1476年)九月,户部即议:“近天下有司不计国用,多妄报灾伤,概图免征,故粮饷缺乏,官军无所支给”。

  在勘灾的过程中,一些不负责任的官员往往消极怠慢、拖延时日。明代救灾的各种规章颇为详尽,按规定,勘灾官员既要对整个受灾情况和收成情况作详细了解和预测,还要将受灾人户姓名、受灾顷亩及该征税粮造表入册,在明后期的勘灾报告中甚至细致到几分几厘。然而,这些规章是要依靠各级官员落实的,如果所有工作按照规定来办,必定是既耗时又耗力,所以一些官员希望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拖过一天是一天。特别是自洪武、永乐朝之后,吏治日渐败坏,详尽的制度反而成为官员推卸责任的借口。各级官吏,“惟以簿书为急,不以生灵为念,遇有水旱灾伤,非甚不得已不肯申达。县上之郡,郡上之藩府,动经旬月,始达朝廷。及至行下遣官检勘,动以文法为拘,后患为虑,因一之诈疑众皆然,惟己之便不人之?非民阽于死亡,狼戾惨切,朝廷无由得知。及至发廪之令行,赍银之敕至,已无及矣”。如成化六年(1470年),山东六府并北直隶大名等三府“夏麦已全无收”,“虽累经报灾伤,然有司未照例覆勘,展转迟延”,从而导致“人心不安,流移道路”。

  再次,在救灾过程存在的问题更多。在具体的救灾过程中往往要接触到钱粮和其他物资,因此这一环节更容易滋生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一些官员在灾害发生时经常是赈灾不及时或坐视不赈。地方上猝遇灾伤,应该立即赈济。但是某些官员们在办赈过程中却多有玩忽职守,不悉心办事,坐视迁延,从而贻误赈灾时机的行为。洪武十年(1377年),湖广境内发大水,六千二百五十户遭受水灾,当时朝廷立即派出户部主事赵乾前往赈恤灾民,但赵乾到任后却坐延时机,赈济失时,致使大量灾民饿死。正统三年(1438年),陕西布政司左参议侯复被委派到巩昌府赈济饥民,但在其办赈期间巩昌府所属秦州清水县民“饥死者百余口”。更有甚者,有些地方遭受灾害,没有救济不说,反而照样征收钱粮。如永乐十五年(1417年),北京广平府邯郸“累岁水灾,田穑不收”,“而有司征刍粮如故”。

  另外,一些办赈官员经常利用职务之便侵吞赈灾钱粮。这些官员把办赈视为发财的大好机会。天顺三年(1459年),巡按山东监察御史田景旸等上奏辽东仓储为官吏侵盗者“二万三千余石”。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陕西宁州知州臧世清侵盗赈济官粮三千余石,银三百余两,判官武钦斗库李宗等也乘机盗用”。另外,蠲免和缓征钱粮本来是政府减轻灾民负担的一项利民措施。但一些地方官员因担心蠲免或缓征钱粮导致地方财政拖欠,不利于自己升迁,也有为了中饱私囊者,经常是一面行蠲缓之政,一面催征如故,“利民”之策往往化为“害民”之政。英宗对此曾评论说:“朕即位以来,屡诏蠲逋负、轻徭役。但有司奉行弗至,抚字乖方,甚至通同豪猾恣意侵渔,以致小民产业荡然”。

  明代赈灾要按照灾民受灾情况划分等级,将政府的赈济钱粮发放给灾民。一些官员由于交通等问题,并不尽心,导致赈济不遍。官员一般在城市中放赈,而偏偏最需要受赈的乡村却因为偏远常常被忽略得不到赈济,“夫颠连无告之民,城市尚少,村落为多,有司之行赈济往往弥缝于城市而疏脱于乡村,城市之中饥户稍有赈济以为观美,而不知穷乡僻野之间横于道路,填于坑谷者不知其几”。如成化六年(1470年),“顺天、河间、真定、保定四府饥,皇上发太仓米粟一百万石分投赈粜,设法赈济京城之民。然则在外州县,村落人家有四五日不举烟火,闭门困卧待尽者;有食树皮草根及困饥疫病死者;有寡妻只夫卖儿卖女卖身者”。救灾中开仓放粮,其本意原是救助困窘的饥民,但是在受赈的人群中受益最多的却并不多是这一群体。“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抵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又乡民有入城待给者,资粮己尽,日货饼饵而卒不得,与此其少得不足偿贷,反因是等死”。

  由此可见,明代在救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之多的,以上谈论的只是一部分而已。这些问题在明初还表露的不太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废弛、吏治也不断腐败,这些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最终成为导致明代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