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2005年毕业于外语系2001级2班,现就读于云南民大2005级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专业,是楚雄师范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中考取的研究生。
敬爱的母校:
您好吗?带着这封信的问候,我由衷地向您抒发我心中的思绪,向您表达我心底的感激之情,向您传送我最真挚的祝福!
五年前,我走进您的世界,感受您的魅力,校园内绿树葱茏,嫩草悠悠,繁花似锦。漫步在校园的小路、雁塔山、篮球场、樱花道、游泳池旁……迎着春风拂面和秋风送爽的气息,沉浸在鸟语花香和琅琅读书声中,我们无时无刻不陶醉,无时无刻不倾倒。在母校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留下了欢畅的笑声和轻快的身影。
母校为我们提供了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还有整洁安静的自习室、图书馆。此外还特别照顾我们考研的大四同学,为我们提供专门的考研自习室等等。从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课桌,我们都可以体会到母校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有多大,感动就在我们的身边,点滴幸福来自母校丝丝缕缕的关切!
回忆往往具有一种美丽的魔力,我每每感动着,难以自抑。转眼间五年就过去了,却清晰得像刚刚清醒的梦。记得五年前,当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进楚雄师院时,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好奇,甚至还有莫名的惶恐。因为我家在贫穷的农村,爸妈都是文盲。爸爸只会在家里种田,妈妈常年疾病缠身,弟弟也在上学,这些年为了妈妈的病和供我们读书,不仅把家中房子卖了,而且早已债台高筑。我自己坚韧的外表下面却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我心里明白,像我这样的人,哪所学校录到我都会给它添麻烦,我也常常埋怨自己,为何小小年纪就遭受这么多痛苦,我的明天会怎么样?我甚至怀疑过我能否完成学业?当大学生活一下子铺开在面前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品尝,试图马上从中收获胜利的果实。好在我这个不幸的人来到了幸运的环境里,从此,我的一切也慢慢地幸运起来,在学院领导和系领导的关怀下,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支持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让我得到省政府奖学金、学院奖学金,为我的生活费用排忧解难。班主任还不断地为我的出路和发展想办法,为我找家教,这样,我又可以用家教挣的钱买书了。家教期间,我连像样点的衣服都没有,是无微不至关心我的老师和好心的同学给了我。这样,慢慢地我的大学生活不再迷离,我逐渐习惯于把自己的心扉打开、心胸放宽,在这种交流空间里,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为了充实、发展和锻炼自己,我还参加了学生会,此外,我还把业余时间用在了阅读和锻炼上。渐渐地,我的生活变得更充实了,学习之余,我甚至痴迷地去观看各式各样的比赛,坐在台下的我时常被感动着,渐渐融于情节中,我也努力去参与各样的比赛,当我捧着一摞证书和奖状时,我感觉到了付出后的充实与满足给了我更大的信心。
在楚雄师院的四年,我们成长,我们成才,得益于一群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我感谢,我也感恩,因为楚雄师院,我在大学生活里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因为楚雄师院,我站在了另一个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受教育和深造的机会;因为楚雄师院,为我的研究生学习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条件。如今,我顺利步出学院的校门,开始人生的另一阶段。但是,您的一草一木,您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的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有足够的阳光和雨露茁壮成长!让我们有更平和的心态从容面对变化,抓住生命中的精彩!楚雄师院让我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是母校的“启明灯”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是楚雄师院教给了我生存的能力。
当我和同学聊起自己的母校时,除了感谢就是自豪。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的研究生一年级生活即将接近尾声,在现在的日子里,我时常记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虽然暂时还没有工作,但母校的叮咛时时激励着我做一个有责任心、正义感的人。劳累的时候我会想想美丽的雁塔山,那里空气清新、鲜花灿烂,书香阵阵。每每回到学校,目睹莘莘学子,内心常常百感交集,心中充满无限感慨。以往的每一分努力,每一次欢笑。每一点成就,每一种表情都历历在目。此时此刻,回忆教育我们的母校和无比熟悉的母校的一草一木,我感慨万分:面对给予我们知识的尊敬的师长,我的心中更充满感恩——感谢你们的谆谆教诲,感谢你们的耐心付出,感谢你们倾注在我们身上的爱心和汗水。走过风风雨雨才发现自己真的长大了,我们——楚雄师院的学子是在老师们的关怀下成长的,我们将不会忘记这里的点点滴滴,这里是我们人生中最欢乐的时光。人生路漫漫,母校是我们人生的中间站。她既是一个严谨治学、锐意进取的地方,又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大家庭;这里既有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亦师亦友的老师,又有勤奋好学、对人真诚热情的同学,我想正是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我们从一个无知的少年成长为背负着祖国发展、民族昌盛重任的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有志青年,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去为我们的理想和人生拼搏、奋斗的精神。今日之母校正在为再次创业而奋斗,今日之母校人才济济,学子万千,欣欣向荣,祝福母校青春永远。
老师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在我们的耳边萦绕,黑板上的漂亮字迹,字里行间都折射着智慧的光芒!而一堂堂生动形象的课,更是倾注了老师满腔的心血,老师孜孜不倦地为我们奉献,把拥有的知识耐心而又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我们,积极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未知问题,为我们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老师不仅立足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能高瞻远瞩,注重培养和塑造我们的人格。在课余,老师还和我们探讨人生哲理,理明生活哲学,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牵动我们心底的那根弦!我们的老师不仅教书、育人,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感动着我们!
多少个日夜,我们刻苦奋斗;多少个日夜,您陪我们共同进步!如今,多少个日夜,您仍陪着一代代的学弟学妹们成长!而多少个日夜,我们在夜深人静时,总是会记起您——我们敬爱的母校!
谢谢您!我的母校!您把我引入了知识的殿堂,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您的呵护和教导将永承不息,时刻影响着我!感谢您!
感恩之际,我把心中的感激之情承载于纸上,溢于言表的话用心的轨迹告诉您:感谢母校的培育!衷心祝愿母校明天更灿烂更辉煌!衷心感谢辛勤耕耘的可敬可爱的恩师!希望教育事业一帆风顺,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周红
同学当惜少年时 杨保
作者简介:杨保,云南省大理市双廊镇(原属洱源县)人,白族。1996年7月毕业于楚雄师专地理系6班。历任省路桥一公司德宏项目部办公室主任、公司宣传部长、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云南保(山)龙(陵)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党办主任、工会副主席等职。2006年4月至今,在省交通厅纪检组、监察室(监审处)工作。
2006年4月下旬,在云南城乡建设学校任教并担任办公室主任的二哥杨雄,在与学校领导从昆明返回大理的途中,以普通参观者的身份,特意到我曾经就读过的楚雄师范学院考察后勤服务工作,他在楚雄师范学院学生食堂里打电话给我:“你们学校发展太快了,变化很大,你应该回去看看!”
金沙水暖,杨柳依依。二哥的电话,勾起了我对母校楚雄师专的无限回忆。十年前,少年雄心,春风化雨,我们正是从雁塔山上,肩负着师友们的教诲与嘱托,一腔激情走向社会的……
怀念张毓吉校长
我于1993年9月初进入楚雄师专地理系学习。从我们地理6班开始,地理教育专业在校学习时间从原来的两年调整为三年,并辅修政治专业。可能由于地理专业学习任务并不太重,加上个人兴趣爱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校园里的各项文化活动,是学生会、“校园之声”广播站、校报、雁塔文学社等社团组织中的积极分子,并与中文系的师兄李光辉等一道,在学校学报编辑部马旷源、刘祖鑫、陈春燕、陈蓝等老师的指点下,当见习编辑。
因为要做采访、写稿件,经常有机会聆听张毓吉校长等学校领导的讲话,还整理过张毓吉校长的讲话录音。时至今日,静寂之夜,老校长在学生清晨做早操的时候,站立在梧桐树下注目学生做操跑步的情形,晚饭后他一个人独自漫步于校园的身影,仍历历在目。
张毓吉校长用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教育兴国的例子引导师专学生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他用此激励年轻人要奋发向上,革故鼎新。
“读书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道德、人品、文章,是张毓吉校长一生的追求,他借此勉励我们要珍惜光阴,埋头读书,成才修德。
张毓吉校长是全国人大代表,并兼任楚雄州的人大副主任,常到偏远的山区调研,看望师专毕业学生,他深知在山乡教书育人的艰辛,便告诫即将走上中学讲台的毕业生,要矢志不移,切勿玩物丧志。
张毓吉校长还说,“你们要任劳任怨,我相信‘任劳’你们几个能做到,但能做到‘任怨’,就不简单了,不要像项羽读书学剑两无成。”他似黄钟大吕般的训导,仍然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群贤毕至,雁塔增辉。2005年夏天,我在保山一家叫“温馨酒家”的施甸风味小餐馆里,与前往保山采风的老作家彭荆风父女邂逅,席间我们谈起张毓吉老校长,老作家言语中十分钦佩,追思不已。
伴随着全省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经过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母校已从一所袖珍、精致的专科学校,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本科师范院校,正是当年学校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使我受用至今。
同学当惜少年时
大学生活是单调而又充满向往的,但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是平均分配的,学业和能力是否长进,关键看你自己怎么支配。我记得那时是极其忙碌的,有时时间简直可以用分钟来计算。在每天下午一、二节课后,我便匆匆钻进图书馆查找资料,或是参加学生会、广播站记者组的活动,晚上不是去教室做作业,就是待在图书馆某个楼层的阅览室里写稿件、品读书刊。
那时嗜书如命,可读书又常常是漫无目的。地理专业亦文亦理,地质学、气象学等功课属于自然学科,而人文经济地理类,则属于文科社科类,我可以随兴所致进入学校任何一个楼层的阅览室,大自然的伟力神功让我赏心悦目,而康德等哲学大师们的深究和思考则令我折服;因为选修了英语,我还成了英语听力训练室的常客,加之频繁的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我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候,自己的借书证不够用,写了书目让其他同学帮我借,周末无事可做时也就整天地坐在图书馆。
我偏爱文学类的书籍,但又没有中文系学生必须要写出读书评论的苦恼,读书带给我的快乐难于言状。从读《红楼梦》、《文心雕龙》、《围城》,到鲁迅、沈从文、金庸、贾平凹、陈忠实的作品,读来无不津津有味;记得当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刚刚出版,便下狠心买了一套,在课余时间一个星期内就读完,也就在那时,从大量文学故事的背后,让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未来立身处世的艰难,坚定了读好书的志向。还记得假期里比我早参加工作的小妹,看见我在下关一身寒衣,给了我二百元让去买套衣服穿,岂料回过头我就钻进书店,买了一套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来啃,大师的书内容和时空跨度极大,看完一遍十分费劲,已是为“书”消得人憔悴了。
我不喜欢高谈阔论,而是立足于每天做一点对学校、对同学和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三年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在十分充实和辛劳中结束的,有时看书累了,就到足球场上疯狂地踢一阵子足球。可能舍弃了许多美好,但临近毕业时,我好像并不为找工作的事情而过分焦虑,我相信学校发给我的那一大堆奖状证书和自己厚重的作品,将是我走向社会谋求生存的最好通行证。
果不其然,1996年7月中旬从学校毕业后,到我最初的工作单位——省路桥一公司参加一个文秘岗位的录用考试时,我的那些证书和文字能力,让考官甚为赞赏,他认为胜过一起与我竞争那个岗位的一位中文本科毕业生;一位县里的宣传部长,也同意让我到县广播电视局去工作,可能是学地理专业偏好游历的缘故,我选择了从大理一路西行经过怒江,到了省路桥一公司在德宏的筑路工地上。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是形成良好品行的基础。从我自己几年来从事党务、组织工作的感受来看,许多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后进入状态慢,与业务能力有关系,但与生活习惯和协调能力有更大的关系,例如该睡觉时不睡,只说不做,或不懂得让步和尊重别人。从某种意义而言,大学校园也绝非什么“象牙塔”,人性的美丑善恶同样也五颜六色的在大学生身上时隐时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有所作为和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也是一种幸福,一个坐视他人陷于困境而连手都不想伸出去帮助一下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处于集体之中的快乐的。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个人的理想付诸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民族危难之时像萤火虫一样,点燃了教育强国富民的火花;比尔·盖茨在创造数以亿计的财富的同时,乐善好施,热心资助慈善事业,同样也是一种境界。
也许正是因为在楚雄师专读书期间曾经有所历练的原因,2000年7月,我被省路桥一公司从德宏工地上调回公司机关,担任公司宣传部长时,能够独立完成省路桥一公司小报《云岭路桥》每月一期的组稿、编辑任务,其后到公司在西藏、江西等地和云南省内各州市的公路施工一线采访报道时,也能够知道如何与他人顺利地沟通。多年来在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系统的宣传报道人员队伍中,新闻报道稿件的数量和作品获奖的等级,我总是居于前列。
男儿立志毅为先
我是楚雄师专毕业生中十分普通的一名学生,工作后也谈不上有什么成就。我写这些,一是为了向培育我的母校和恩师们致谢。1996年7月初在我即将走出校门时,曾德昌校长(张毓吉老师已退休)鼓励我“要为社会做点事”,我没有辜负学校的期望,我是一名合格的楚雄师专毕业生。就像并不忌讳出身农家子弟一样,多年来我一直以毕业于楚雄师专而深感自豪。二是想借此寄语今天尚在雁塔山上,与我当年一样勤奋求学的师弟师妹们。男儿立志毅为先,不能仅为衣食而谋,我们正身处中华民族历史上千载难寻的平安盛世,大学时光真正是人的一生中志向、品格和身体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我记得李云峰老师在课堂上说过“学习是为了知道怎么样去学习”,切莫错失良机,也不要事事都想走捷径。未来之路取决于你们今天日复一日的努力,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学校各方面办学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已是十分迅捷,大学之间客观上的差异正在缩小,我们楚雄师院的毕业生,要志在千里、不甘人后,要敢于和国内任何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一比高低,实实在在做一点利国利民的事儿。
感怀母校 杨建林
作者简介:杨建林,男,云南楚雄人。1993年毕业于楚雄师专中文系15班。历任南华县广播电视局、县委宣传部、楚雄州广播电视局记者、编辑、主持人。2000年9月获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至今,在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工作。大学毕业以来,先后21次获国家、省、州各类奖励。
光阴似箭,岁月荏苒。时间在奔忙中不知不觉消逝,离开母校已然十余年了,这些年来,风雨拼搏,东奔西走,却始终有一种无法忘怀且愈久弥深的情结萦绕于心间。这种情结,如果用八个字来表达,就是“成长纽带、精神家园”!
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无论经历多少事,没有人可以忘记自己的大学时光,那是我们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能够思考的人。考入师专,对我而言是一次人生的重大转折,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正是在这里,我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踏进校门,老师便告诉我们“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远志”,教导我们要明确自己人生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以百折不挠、坚韧勇毅的精神克难奋进,而非“心无恒志、身无恒业”,一遇困难挫折便退缩放弃。正是这样的精神帮助我在生活和事业中不断地克服困难,即便是在最为孤独和痛苦的时候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毕业14年,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多个工作岗位,从村委到县委、到州、到省,从几乎被人遗忘到进入重要工作岗位,从一个冒冒失失的愚鲁憨人到有了一些本体自觉,十多年来,我走的是一条“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风雨之路,我无数次感到,只要自己稍一松懈,就会消弭于无形。
我在母校是修中文的,中文予我人文世界,也予我理想激情。我不是聪明人,家境寻常,性情憨淳,上大学前基本没有受过多少人文熏陶。母校的学习,对我真是一个步入现代文明和人文世界的洗礼。
雁塔三年,母校给了我想到的,也给了我想不到的。那时的雁塔山,是很多在海内外享誉的前辈名师讲道和传播风范的地方——大多至今已经作古;也是许多富于理想和激情的青年老师印证理想和价值的殿堂——大多现在已经成名成业。我们在前辈先师的淳厚学养和青年教师的激情追求所构成的大学氛围中耳濡目染,既滋养了一腔浩然正气,又涵育了一颗勇敢执着的心,这成为我一生做人做事的根本。
人生的荣誉和成就往往源于不懈的奋斗,而不是决定于最初的状态。很多人把走出校门喻作“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现在看来,也大抵是勉励和期望之词。实际上,在大学我们还是无畏无私、贫穷高贵的“骄子”,但一走出象牙塔,就是入了海、入了世,马上就变成了沧海一粟、长空一尘。如果不积极拼搏,转眼之间就会像没了你这个人一样,从此消弭于历史舞台。世界很大,比我的理想还大,大学时的兼济天下的理想马上转化为生存的挑战、成长的困惑、发展的艰难。如果没有母校予我的立身之本和自强精神,我恐怕早就在其间要么退避消失,要么面目全非了。十余年来,我们在奋斗中成长,母校在成长中壮大,母校成了我们的心灵家园和精神故土,我们成了母校精神的延伸和写照。正是这样,成就了今日的师院和今日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在人用一生的时间来参与的这场成长和奋斗的赛跑中,跑得最好的往往是那些坚持执着的,而不一定是风光在前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
有人说,良师益友是人生中一笔最巨大的、最宝贵的财富。在母校的岁月里,除了获取知识的财富,也有缘结识了众多的老师和同学,很多情节,至今难忘。在毕业之后的日子里,这些感情显得愈加的弥足珍贵了,危难之时,最无私的帮助总是来自他们。成功之时,最真诚的分享也是来自他们;师生情、同窗谊,共同结成了生命中难以割舍的纽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用彼此的努力为母校增光添彩。
母校是不能回忆的,一回忆就感慨万千。与母校的淳厚正道相比,我还微薄,我还浅显,我离一个合格的楚雄师院的毕业生还有相当差距,我还不敢以不足称道的经历面对春风化雨的母校和老师,我还没有资格来分享母校普天同庆的荣光。但是,我的心中割舍不开对母校和老师同学们的眷恋,而今适逢母校五十岁生日,写下这些文字,借以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也表达对老师同学们的深切思念。
祝愿母校越来越好,也祝愿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越来越好!
假如还有来生 谭晓明
作者简介:谭晓明,湖南邵阳人。2006年毕业于中文系2002级2班。在校期间曾10余次获国家、省级奖。在2006年云南省省级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从报考岗位的150多名考生(其中有20余位研究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我院首位考取省级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毕业生。
人生,只有一次。
一次出生,一次死亡;一次弱冠,一次花甲;一次2002年9月1日,一次2006年6月26日……
很多的一次,但真正的都只有一次。
毕业了?真的毕业了?真的毕业了!带着你不舍的目光,强忍着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挥别了五彩斑斓的象牙塔,离别了钟灵毓秀的雁塔山,告别了一片冰心的恩师,惜别了朝夕相处的同窗,我们开始天各一方,张开理想的双翼,为梦远航;开始承担责任,焕发年轻的活力,让心飞翔;开始珍惜回忆,咀嚼往事的幸福,把爱珍藏。
已经连续几天了。清晨,当太阳升起,把第一缕阳光撒向人间,我从有你的梦中醒来,首先想到的依旧是你;深夜,万籁寂静,树影斑斓,夜风扰乱发尖的情愫,和着星月呢喃的呓语,我最后思念的还是你。
此时,是七月三号午夜十二点,我无法控制自己对你澎湃的思绪、炽热的情感、燃烧的相思。从六月二十六日的毕业典礼算起,离开你已经七天了。七天,在佛教中有这么一个说法:人死七天后,魂魄要回家看看,看看生前最值得留恋的地方,看看最值得牵挂的人和最舍不得离开的爱,然后才去投胎开始来生。而今,我离开你也有七天了!短短的七天,我没有一秒不是在想着你、念着你、挂着你:看古朴典雅的雁塔不再是孤影一个随春秋轮转寂寞;闻清淡宜人的缅桂花香弥漫的已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校区;数漫山盛开的樱花装饰的是一颗照亮彝族教育的璀璨明珠;听亲切别致的铃声唤起的是我们对知识与人生真谛不倦探求的恒心。也倾听领导为学院发展操劳忙碌的脚步;镌刻恩师为我们成长成才呕心沥血的画面;凝视教室里恩师手中的粉笔与头上的白发此消彼长的感动……
四年来,一直庆幸着,我接近了你。目睹你二次创业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古色古香的雁塔山呼应出流光溢彩的花果山;惊叹你从“升本”经“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到“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飞速发展历程;聆听因为有你万家坝铜鼓几十万年后再次敲出的彝州文明新宣言;真实地感受着你活力四射的魅力:一个又一个的奖杯,一本又一本的证书,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合作,学生的出访与来访,甚至还有学生未毕业就被国外聘走,无一不显示出了你实实在在的创业业绩和坚实的发展步伐。
也一直幸福着,自己是中文系的学生。留恋着中文系融会古今、中西合璧、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课堂;回忆着恩师们严肃中的慈爱,优雅间的铿锵,感性时的柔情,激情处的豪迈,平淡里的儒雅;感悟着中文系的思想自由、学术活跃、个性鲜明、整齐严肃,似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使人品味无限,如一壶芳香醇厚的米酒,令人回味无穷,若一眼甘甜可口的泉水,让人心宁神爽;思索着“博学有耻”的系训,在被它深邃内涵所折服的同时,更惊叹它广袤无垠的外延,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对知识的探求、人生的思考、生命的价值上都同样具有发人深省的作用。
就这样幸福地迷恋着你,而我们却因为年轻不懂事,任性地在你怀抱里无知地撒着幼稚的娇,给你添了许多麻烦,可你却依旧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从“饭菜的口味”到“特意为不回家的学生置办且院长都来参加的除夕年夜饭”;从“预定回家车票”到“为满足民族学生需要的周末民族歌舞沙龙”;从“心理咨询辅导”到“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政策”……一一地显示出你以一颗母爱那么无私、父爱那般博大的心在容忍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照顾着我们。
而今,我们却要离开你,这并不是我们狠心;而你也决定要我们离开,但并不是你想抛弃我们,不再爱我们。而是,你知道自己不可能一辈子都做我们的守护神,我们也知道自己必须独立,因为我们在你的关怀和照顾下长大了!
也许将来的岁月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知道明天的太阳依旧会从东方升起,但它已不是昨天的夕阳,而是一个重新踩着东方鱼肚白升起的朝阳,是又一个新的开始;也许将来的道路会崎岖蜿蜒,但我们知道只有说出来的才是话,走出来的才是路,唱出来的才是歌,只有到波涛汹涌中搏击风浪,在暴风骤雨中接受洗礼才能更好地成熟与成长,才能更好地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也许将来的故事会惊险曲折,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付出的是真爱、真情、真心,我们一定会得到真爱、真情、真心。更何况,还有让我们牵魂系魄的你永远伫立在雁塔山上,温暖的怀抱随时向我们敞开,等我们回去,分享我们获成功的喜悦,开导我们受挫折的沮丧。
毕业了,离开了你,但我们所有的毕业生都是形散而神不散,因为我们是你永远的孩子。虽然今生只能拥有你这么一次,但拥有这一次我已此生无憾,假如还有来生,我将第二次向你也向所有的人真心表白:我还会做你——楚雄师范学院的学生!永远的学生!永远的孩子!
麻栗花开 李文权
作者简介:1984年毕业于楚雄师范84班。历任牟定县委宣传部、牟定县委办副主任、副部长,现任牟定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转眼又过了25个春秋,我还在默默地品尝和寻找那种清香。在这流逝的岁月里,我不时地追忆怀想起雁塔山下那片麻栗树林和那段读书的好时光,怀想之余似乎又再次品味到了那种和着书香的沁人心脾的麻栗花香。
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对梦的执着追求,1981年,14岁的我跨入了楚雄师范的大门。当时我成了亲戚朋友眼中的“鲤鱼”——跃出了农门的公家人。
湛蓝的天空下是泛着白光的雁塔,雁塔山下是一片麻栗树林,教室就掩映在麻栗树下,在校园里来往匆匆的是莘莘学子,看在眼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还有新教师、新思想,一切都是新的,让我新奇,让我入迷。三年学制的师范生活,实在是太快太短了,而学校图书室里的图书林林总总、浩如烟海,想学、想要的知识和技能却总觉得学不够。因此,学子们对这三年的光阴都十分珍视,总要像海绵里挤水般地挤出时间,如饥似渴地去读书,放弃午休去画画、去练琴。在曲径通幽处,在纳凉树下,时常能见到学子们用功的身影。
在校园东北角的水沟旁,一人双手方能围拢的那棵麻栗树下,是我用功的好地方。遇上风和日丽的中午,我总要带上书本,踏着青春的音符,揣着红色的梦想,朝那棵傲然挺立的麻栗树走去。
摘几片叶子放到麻栗树下,往叶子上一坐,凉凉的,软软的。背靠着麻栗树,树干上那凸凹有致的树皮,顶得背脊透骨地舒服。树上刚劲有力的树叶层层叠叠,遮去了灼热的阳光。麻栗花开时,引来千万只蜜蜂,闭了眼,嗡嗡嗡的,仿佛一树的都是蜜蜂。在这安静舒适的角落里,我在《三国演义》里学谋,在《西游记》里遐想,在《红楼梦》里梦情,在《水浒传》中思义……还走马观花地涉猎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书。若是看书看累了,就多摘几片树叶子垫上,放开四肢往上面一躺,书往脸上一盖,就可以享受树荫下小憩的惬意。而此时,在半梦半醒、亦真亦幻的感觉里老是分不清是蜜蜂还是自己了,真有点像庄周梦蝶一般。一觉醒来,清香扑鼻,从头到脚浸透四肢百骸,通体有种说不出的酣畅淋漓和脱胎换骨之快感,浑身上下充满自信和力量。
光阴荏苒,花开花谢,麻栗花开三次,三年的师范生涯,我似乎都是在那份清香中快乐地度过,不管那棵麻栗树花开花落,还是蜂去蜂来。
师范毕业后,我就再也没有闻到过那种香味了。
只有当我捧起书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才能闻到那丝丝的清香,但书香太浓。当我站在花开的麻栗树下,看着蜂飞蝶往而思绪飞扬时,才似乎能闻到那丝丝的清香,但总觉得不是嫌麻栗花香太重,就是嫌蜜香太淡。读师范时麻栗树下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清香在哪里呢?
我闻不到那酣畅淋漓的清香。
我是一个执着的人,我不信再也闻不到那清香。
今年到楚雄出差,闲暇之余,我滋生了到楚雄师范去走走的念头。想看一看我的老师,看一看那片麻栗树林是否还能引来蜜蜂的热闹和学子的安静?那棵曾伴我读书的麻栗树是否依然硬朗?那萦绕我20多年的清香是否依旧?
于是我驱车前往。如今师范早已并入楚雄师院,20多年前的小平房已被一幢幢设施齐全的高楼大厦所代替,还建起了敞亮的新校区。欣慰之余的遗憾是:物换星移,人过境迁后,不但没有找到要找的老师,也没有找到那片要找的麻栗树林,看到一群群青春飞扬的师院学子,他们身上洋溢着浓重的书香和现代的气息,我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麻栗树花开花香,但我知道这显然是有别于我久闻了的那种和着书香的沁人心脾的麻栗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