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六章 忆母校,感师情

  作者简介:1993年7月毕业于楚雄师专英语系。先后被评为楚雄州“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现任姚安县弥兴中学校长。离开母校——楚雄师专(现楚雄师院)十年了,每当想起母校的学习生活,心中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因为它不仅留给我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更给了我知识的源泉和人生的启迪。我是1990年到母校读书的,当时校园环境建设依山造势,错落有致,曲径宛转,树木葱茏,樱花夹道,碧草如茵,山巅古塔素以“文笔”的美誉闻名遐迩。母校教学严谨,学习气氛浓厚,学校有一批批对教育事业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教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老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多年来,是母校的老师鼓励我们奋发学习,努力进取。

母校有良好的校风。母校教学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与母校优良的校风,长期以来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大关系。学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组织了多学科的兴趣小组,如我们外语系的英语角、外语诗歌朗诵,并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经常组织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并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竞赛、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发现了许多突出人才。不少同学还在毕业以后当上了省、州、县级领导。

在那无忧无虑的黄金般的学生时代,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记得刚进校门的那天,班主任亲自在学校新生接待处迎接我们,为我们搬行李、帮我们买好了饭菜票,直到把我们安顿在宿舍里,给我的感觉就像回家一样,晚上班主任还不辞辛劳为我们组织迎新晚会,相互介绍并教我们跳舞,如今想起,魂牵梦萦。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我们系的老师们还经常到我们宿舍谈心,为我们排忧解难,关心我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如生活费是否够用,不时的寒暄我们的身心健康。记得一次我生病在宿舍,班主任高霞老师知道后立即赶来,问了我相关的情况,就立即把我送到学校医务室,等到医生帮我打了针后才离开,并嘱咐我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当时我怀着百感交集的心情,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说了声:老师,谢谢你!此后,每当想起类似的情景,我都想把老师对我的关怀回报给我的学生。

在下午,我们系的许多老师顾不上休息,像每天轮班似的都有老师和我们在雁塔花园里以聊天的方式培训我们的日常英语会话,使我们在谈、跳、唱的娱乐氛围中学会了日常英语会话。

在我的印象中,母校的老师都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不怕吃苦。他们大都居住在校内,以校为家,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白天晚上都忙于授课、备课、批改作业等,几乎很少有空闲的时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都工作到深夜。生活清平、工作辛苦,似乎不为他们所觉,有时工作之余,还常见教师们聚在一起与我们打篮球。他们这种艰苦环境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并长久的印在我的记忆中。

正是由于母校的这种优良的校风,才使我拥有了坚强的体魄,坚韧的性格,从而使我在以后十几年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取之不尽的精力,有不畏艰难的勇气,有敢挑重担的胆魄,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攀登高峰的力量!

母校不只是传授了我知识,锻炼了我的体魄,还培育了我怎样做人、如何做事的品德。特别是母校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此后立志做一个有理想、有爱心、有作为的人起着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母校给予了我太多太多的美好,太多太多的温暖,太多太多的回味,叫我如何不魂牵梦萦?叫我如何不崇敬感恩?母校的爱如和煦的春风,催发生命的绿色,吹艳满园桃李;母校的爱是陈年的醇酿,浓香扑鼻,绵绵不绝!我正是带着这份浓香,投身于工作学习,传递于父老乡亲,使生活之路丰富多彩,使事业之路阳光灿烂!

今天,她硕果累累,桃李满园,人才辈出,学院的办学条件在现有基础上得到了极大改善。看到今天正腾飞而起的母校,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建院五周年的华诞之际,追忆母校对学生的深情厚爱,表达学生对母校的感恩情怀!我要以母校五周年华诞为新的起点,在母校光环的照耀下,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加倍努力,创造新的业绩,造福父老乡亲,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

母校,我爱您!母校,我感激您!愿您“二次创业”再次腾飞,母校,我为您的腾飞而骄傲!

回忆母校 普启跃

作者简介:普启跃,男,彝族,1986年7月楚雄师范毕业,同年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蟠猫中学、茅阳一小,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任教务副主任、主任、副校长,现任牟定县教研师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前不久,在出差途中遇到雁塔山校友——楚雄师范学校校友。一见面,说起我们是校友时,看到她满脸的兴奋和喜悦,她说,她刚参加完她们班毕业二十年后的校友聚会,三天的校友聚会,玩得十分尽兴,心里似乎又年轻了许多。短短的几分钟见面,我们又匆匆分手了。

此时,我不禁勾起对母校沉甸甸的回忆。是呀,岁月匆匆,往事悠悠。二十年前,我还是楚雄师范的一名学生,如今,又在讲台上度过了二十个春秋。三年师范学习生活中的往事,一桩桩、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总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感觉,往事如昨。

曾记得,我们的教室、宿舍就在雁塔山的山腰,周围绿树环抱。一片片密密麻麻的麻栎树,随地势,或高或低。当麻栎树发出毛茸茸的嫩芽时,正是雁塔山的春天来临了。夏天,麻栎树叶密密匝匝,

遮天蔽日,绿得耀眼,一缕缕阳光似乎难以透过一团团绿叶,一阵风吹过,绿叶一波接一波翻起。还有一些说不上名的参天古木,一条条林荫小道随山环绕而行,好不清静、幽僻,雁塔山可谓是读书学习的好去处。青年学生们在树下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有的在画画写生,有的在练琴吹笛。这不正是构成了一幅莘莘学子在知识海洋遨游的美丽画卷吗?

我们刚入学的开学典礼大会上,校长就郑重宣布师范生的五项基本功,要做到写好一手漂亮的字,会说流利的普通话……这些谆谆教导都历历在目。学校还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写作、书法等特长班,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尔后在工作中,也常听到学校领导说,师范生的整体素质较全面,工作适应性强,这些赞誉都是母校的光荣,也是母校优美的环境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教师精湛的教艺提升了我们的素质,让一茬茬毕业生似展翅的雏雁飞向远方。

在课堂上,听历史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铃声一响,历史老师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讲起课来,时而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时而抑扬顿挫,犹如吟诵。历史老师布置课外作业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有时候布置一次作业,只让你选做其中一题,灵活性强;复杂的是,做题时分析要深刻,并且还限定篇幅。他给我们上了一年的课,从未带过一次讲稿,老师的学识修养,语言表达令学生们折服,他就是我们师范生心中的偶像。听音乐老师组织的合唱更让人陶醉,音乐的旋律犹如汩汩流淌的清泉,时而缓,时而急,时而高,时而低。看着老师指挥的手势,如轻歌曼舞。不知不觉中,一节音乐课又在喜悦欢快中结束了,学生们恋恋不舍离开教室,美妙的旋律好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有时连梦也在合唱声中度过,陶醉了,梦也醒了。实验室,常常看到老师加班准备实验器材的身影,师生操作实验是那样井然有序。有一次实验中,突然一股异常气味弥漫实验室,学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个个流露出惊异的目光。老师通俗地告诉大家,这是如臭鸡蛋味的硫化氢气体,实验室里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平息了下来。

阳春三月,正是春游踏青的时节,师生们有的带上干粮,有的带上拌好的凉卷粉,各自准备乐器和节目,集体组织春游。一路欢歌笑语,一路桃红柳绿,山花浪漫。走向大自然,放飞心灵,真是太爽了。一团团、一簇簇野花着实迷人,有的忙碌着采上一把野花,带回学校点缀教室宿舍。累了,静静地坐在树下,看看天空云飘云散;渴了,跑到小溪边,喝上一口甜丝丝的清凉水。在活动中放声高歌,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在活动中分享快乐,彼此沟通而增进友谊。初夏,师生到东郊的农场劳动,去锄草,插秧,师生同吃同劳动,学校后勤还给师生加餐。从未下田插秧的青年学生也学会了插秧的技能,增强了劳动本领。一天劳动下来,全身汗流浃背,第二天还是那样的轻松愉快,总有一种使不完的力气,打不干的井水之感觉。寒冬腊月,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压弯了雁塔山的树,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课间,师生堆雪人、打雪仗的动人场面还留在照片中。下雪了,学校还为学生发棉被,心暖了,雪也化了。

在师范学习的三年间,正值学校改建扩建工作,师生齐动手,积极参加建校劳动。填土方,平整花台,种植花木……一排排,一棵棵柏树、雪松,在师生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斗转星移,花开花落。离别母校二十年,如弹指一挥间。如今,在学校时种下的柏树、雪松也成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过去的砖瓦房,也变成一幢幢高耸林立的大厦。雁塔山更美更亮了,成为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永远春暖花开 马慧 武建琼 陈晓红

作者简介:2006年4月,经学院推荐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优秀毕业生马慧、武建琼、陈晓红三位同学踏上了赴泰国任教之路,担任清迈崇华新生学校的华语教师,这是学院对外开放办学,为毕业生就业开辟的一条新渠道。三位同学以勤奋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赢得了泰国方面的好评,展示了楚雄师范学院及初等教育学院的良好形象。

漫步在崇华新生的校园,五年的大学校园生活如一幅七彩画卷,让人看不厌、思不尽。

从2001到2006,雁山的欢笑,雁山的歌;雁山的甘苦,雁山的舞……雁山的奋进,雁山的博;雁山的情意,雁山的根……注入十五六岁年轻稚嫩的心田,如同涓涓细流,如同浓春暖风,滋延、伸蓄。

回想五年的光阴,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如梳似箭。拾掇过往琐碎,竟连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彩图。冬运会、雁塔杯,挥汗如雨、昂扬斗志;五四文化月、学术科技节,尽展个性、智慧与才艺的海洋……教学楼、图书馆、雁塔山、足球场,又看到了专注的思考,听见了琅琅的读书,随手便又触及思维碰撞的火花,嗅到书卷的芬芳……呵,我们的母校如此美丽!

五年的时光,正值我们茁壮成长之期,在老师们辛勤的栽培下,我们充裕光照、畅饮知识的琼浆,让如饥似渴的我们得以极大的满足;我们磨砺腾飞的翅膀,储蓄无尽的能量;从一个个乳臭未干的调皮娃,到一个成熟稳健的青年,是她——我们的母校,让我们拥有了自信和希望。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因为我们亲身经历和目睹母校五年的发展。“楚雄师范学院”的命名、新校区的建成……我们看着她艰苦办学,看着她不断超越,为她的发展欢呼雀跃。那里有最敬爱的老师,有最亲爱的同学,我们成长在那儿,快乐在那儿,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牵动我们的记忆;母校的每个角落,都留下我们的足迹。不得不承认,她是我们记忆中最美的港湾。我们曾在那停泊五年,如今,带着她的风貌扬帆远航,在浩瀚的海域中磨炼自己,在每个停泊口展现她的风采。

载着希望与热情,我们开始了奇妙的“人生旅行”,踏上异国国土,清楚地意识到:新的人生将从这一刻开始。在这里,没有父母,没有老师,是一片真正靠自己来顽强打拼的新天地。在这里,将洒下我们勤劳的汗水,将烙下我们坚毅的脚印;母校给予的琼汁,我们将虔诚地营养给异邦的学子;流淌着华夏血液的身躯,我们的灵魂知道应该怎样让她灿烂。

雁鸣啾啾,撩拨万千思绪。

雁山的紫藤樱花、一砖一瓦,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家。

永远的馈赠 李宗茹

作者简介:1980年毕业于楚雄师范普师69班。曾被评为楚雄州“优秀教师”。现任元谋县元马镇中心学校小学高级教师。

我是原楚雄师范普师69班学生,我的班主任是李家霖老师。在我记忆中,教我的老师个个都非常优秀,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特别是我们班主任,可以说是我们以后道路中的一盏导行灯,时时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曾记得,老师们告诉我: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希望我们能热爱自己的职业,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并且还说,教师的事业也是“将军”的事业,而我们就是孩子们的“将军”。这么多年来,我对此一直坚信不疑,一直带着我的学生攀越一道道知识高峰。看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个走上工作的岗位,听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可,我感到欣慰了。

在教育战线多年,我深有感触:纵观历史。但凡有成就、干出一番事业的伟大人物,他们的身后大多都会有一位或多位了不起的老师。老师的伟大不在于他们自己成为伟大的人物,而在于他们激发学生成长的灵感和动力。尽管老师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内容,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已预示着成功的来临。虽然,我还算不上一个成功的人,但是,正是师范这个阶段的教育给了我一个良好的开端,给了我丰富的馈赠,让我受用无穷。

伴随着时光的流逝,离开母校近三十年了。回首往事,经历的事情如过眼烟云,但能留在心灵深处不断反刍、发酵、升华,并潜移默化的是母校那两年的短暂时光。两年,在生命的历程中只不过是匆匆过客,但正是这两年,圆了我的“教师梦”,两年时光铸就的意志和品格却影响着自己的一生,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那曾经震撼自己懂得灵魂,并在心灵深处不断汇聚、流淌的那股源头活水,便是母校的那段岁月和情怀……

多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母校受教所形成的人生观、道德观,给了我经受艰苦生活磨炼和考验的勇气,也引导我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荣辱甘苦。也正是母校老师的辛勤教育,使我日后能尽快适应教师岗位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步步烙着母校的教诲之恩,处处铭刻老师的培育之情。

工作期间,虽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一次次我都挺过来了,因为母校给了我原动力。无论我身在何处,都忘不了母校,常怀念那些充实愉快、奋发向上的学习时光,谨记着母校和恩师的教诲,自尊、自信、自强,并时刻能感受到母校青春的脉搏,聆听到母校昂扬的步伐声。

“拳拳学子心,浓浓母校情”,如果说今天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么我要说,我所取得的点滴成绩都离不开母校恩师的谆谆教诲,我感谢母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我的培养教育。我也曾回到母校,漫步在幽静的校园里,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听着琅琅的读书声,看着年轻的学弟、学妹们从教室到图书馆到操场的规律生活中重复并充实着自己年轻的岁月,心中为母校今日的辉煌感到自豪与骄傲,并发自内心地感谢母校的每位老师,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饮水思源,青春求学的母校,是我心中永远的圣地。我知道她不喜欢感叹与怀旧,也不稀罕赞美,我所能做的,就是继续为她书写历史与荣耀,用一流的业绩回报母校的培养。

岁月如水,往事依旧。回忆母校给我的馈赠,终生难忘。让我由衷地道一声:感谢您,母校!感谢您,老师!

附小诗一首,谨谢师恩:

后来

我成了你

把心中

那一片爱的海洋

谱写成一首澎湃的奉献之歌

从此

你那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使我的枯涸心灵

丰润起来

后来

我成了你

面对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

我陶醉了

缘结雁岭 普国安

作者简介:普国安,男,彝族,牟定县蟠猫乡人。现为牟定县教研师训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州作家协会会员、牟定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文联文学协会兼职副主席、《山茶花》兼职编辑。前天,姑爹带着儿子及其高考成绩通知单来找我。反复斟酌后,我提了个参考意见——第一志愿填报楚雄师院。当晚,我做了个美梦,梦见自己躺在雁塔下的绿茵里,静听风铃声声,遥望彩云悠悠、白鸽飞翔。陶行之塑像前,踏着石阶而来的有我的科任教师,还有几任校长,其间的张校长依然是一身朴素——穿着洗了泛白的中山装和黑色的布鞋。曲廊里读书的学子中间,有我的校友,还有我的侄子。花径上走来的有我的父兄及妻子,还有在母亲搀扶下蹒跚学步的儿子……

梦醒之余,重翻影集,我记忆的潮水便奔涌而来。算来从楚师毕业已有17个春秋,真可谓弹指一挥间。昔日书声琅琅的教室已不复存在,但美好的回忆还依然凝固在旧日的雁塔之上。回想17年前,好像真有点冥冥之中已被注定的感觉,或许这就叫缘分吧。我之所以填报楚师,原因有三:其一,是受张校长的影响。1984年,时任楚一中校长的张毓吉老前辈顺便来看望他的患难之交——我的父亲。那晚张校长到我家来聊天,当时家里没啥下酒的菜,但他们下酒的话和下话的酒却是不少。他们所发的感慨,当时的我还不甚了解,如今也记不起多少,但张校长满口诗文的谈吐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二,楚师毕业后的父亲当了十多年校长,因成绩突出被提拔到县教育局任副局长。听了乡里村间对父亲的赞誉之词,我便萌生了子承父业的念头。其三,是受哥哥榜样的牵引。在我眼里,自从考上楚师,哥哥的本事就当刮目相看了——能唱会写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今在县广电局当播音员)。1987年的夏天,当父亲为我办理了全国通用粮票后,我便跳出了农门,成为一名雁山学子。当时,有一说法便在老家流传开来:“父子两代都考上楚师,那是因为占着祖坟了……”

起初的记忆往往是最深刻的。父亲送我入学时的情境,如今还历历在目。跨进校门,一股暖意便迎面扑来。夹道欢迎的师哥师姐们几乎都素不相识,但他们脸上都写满了友善与热情。看见新生到来,他们奔跑过来,主动帮你引路、提行李。而一旁的父亲此时却像个向导,他边走边向我介绍:“我考取师范时,雁岭还是雁叫声凄、枯草一片。”

“你看那道旁的参天大树,我们栽种时还只是小树苗。”“那旧平房曾是我们的教室,后来变成了你哥他们的宿舍”……不到一年,在父亲他们教室的旧址上又建起了一幢七层高楼,这楼便成了我们的宿舍。

两年前,我曾赴楚上报牟定籍楚师校友名册(当时我是牟定籍楚师校友工作站的站长)。负责校友工作的钱老师热情接待了我,还带我参观了建设中的新校区。我欣喜地看到,伴随着“二次创业”的脚步,楚师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占地及建筑面积已成倍增加,基础设施及专业设置与往日已有了天差地别,师资队伍及在校生数已不能同日而语,校园的文化底蕴及书香气息同以往已无法比拟。登上雁岭高楼,举目四望,新老校区毗邻而居,相得益彰。老校区依山造势,错落有致,曲径宛转,樱花夹道,碧草如茵;新校区地势蜿蜒,层次分明,高楼林立,满园苍翠,花香流溢。放眼山下,城外层林苍山,龙江垂柳青翠,西山楼阁松柏,城中车水马龙,一片繁华。而楚师的雁塔犹如直插楚天云霄的“巨笔”,正挥毫抒写着彝州文教事业的华章。

楚师,是我人生中的重要起点和转折。正是这三年,让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逐渐长大,领悟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大意,练就了教书育人的基本功。在这三年里,我遇到了一批学识渊博、技艺精湛的老师。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学养和经验教我们求知和教学之法,更用自己的操守和体验教我们为人和育人之道。他们的特长和美德是我记忆里最鲜亮的部分。夏绍先老师上起课来口若悬河,丢开课本也能将《世界历史》讲得像相声一样生动,且历史人物和年代极少说错。曾湖龙老师操着一口很难识辨的湖南话,但同学们很敬重他,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他写的“龙虎”二字苍劲有力、形神俱佳。周宪章老师拎起毛笔,一抹两蘸,三下五除二便能在宣纸上绘就一幅山清水秀的中国画。左开菊老师一展高亢的歌喉,便能使雁山麻栎树上的叶片也跟着觫动起来,能使山下过往的行人也纷纷为之驻足……

当了班主任后,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而束手无策时,我更加思念起我的班主任于云峰老师。在学习借鉴她的班级管理经验时,我也开始反思起自己在校时的轻率和固执。如今想来还真是羞愧难当。当时我是有些懒散,曾因我的上操迟到和跳舞缺席,致使班级的团体总分被扣。但于老师总是那样宽容、慈爱,不仅原谅了我的过错,还培养发展了我的个性特长,并由此找到了促使我上进的突破口。从教七年,我能顺利担任两届初三班的班主任,还多亏了于老师有益的影响。

近年来,我的习作屡有发表,还出席过州第五届文代会,现正参与《山茶花》的编辑工作。我深知,学生这些点滴成绩的取得与当年于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1988年的盛夏,学校查出了四五个患肝炎的学生。一时间,校园里闹得人心惶惶。往日同学间的相互友好被相互的戒备所打破,打饭不再请人,提水也得自己动手,从不挂蚊帐的同学也开始挂了起来,就连面谈都隔开了远远的距离,有人还议论着要买口罩。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为内容,我写了一篇题为《在人心惶惶的日子里》的散文。我做梦都没想到:这一挥而就的习作居然能获此殊荣——被收在了于老师那本笔记本里。那本子是她的学生优秀作文的“集中营”,是专供学生传阅和老师讲评之用的。当她叫我把作文抄在本子上时,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有人曾问我引发我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的第一篇作品是哪一篇时,我回答说:“是《在人心惶惶的日子里》,就发表在116班的课堂上,就发表在于老师的《学生优秀作文集》里。”

就像朝着雁塔飞来的白鸽,为了共同的理想,我们从彝山的不同角落赶来,聚集在了这雁塔之下。在这里,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激扬文字,一起遨游学海、畅饮知识的琼浆,一起攀登书山、磨砺腾飞的翅膀。在这里,我们同享了几多快乐,分担了几多忧愁,同浴了多少晨曦晚霞,共度了多少烂漫时光。同窗谊,挚友情,岂能忘怀?或许是日有所思的缘故吧,一个个知心学友还不时地与我梦中相会。还好,前几年先后到双柏、元谋、姚安参加文学笔会时,还陆续与几位学友见上了一面,这也算是机缘对相思之苦的慰藉吧。但相思苦的有效消遣,更多的却只能寄托在通讯工具上。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还策划过学友聚会的事宜,从中也知晓了不少学友别后的境况:文静得像个女孩的王崇福如今已是乡镇领导,爱写诗的李建中如今已是元谋一中的骨干教师。我们男生总追赶不上的学习尖子普成丽,通过两级保送后已在州农校任教。能说会唱的布春俊,凭着他的本事先改行进了县广电局,如今又被提升为县政府办副主任。能绘制连环画的花瑞卿,先保送到省艺术学院深造后已留在楚师。在州上我还观摩过蔡建忠执教的讲赛课,我看到他之所以获得好名次,主要得益于使用课件的优势。其实,他与我同坐一桌时就特别喜欢电学。面对纷争,我还时常想起我上铺的兄弟何同峥。我从未睡过上床,因而一直担心从床上掉下来,于是便在两边拴上了三根尼龙绳。他看了不顺眼便说:“莫整得这种难瞧,你睡下床我睡上床!”我上铺的这位好兄弟,这位友善、谦和的学友,如今已进入了学校领导班子。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往事从自己的心头移开。在面对矛盾丛生,需要作出艰难抉择之时,我思绪的闹钟就会在回忆的末梢乍然响起,而这个响点便在1989年。

那年的仲夏是个纷乱的日子,天气炎热,人也狂热,加之连续一周的断水,同学们开始纷纷上街买水。在时事的触动下,不知是谁来了下振臂高呼,不少同室舍友便跟随一大群在校学生纷纷而起,敲盆打桶地冲到教学大楼前。有个学生还拿石头砸碎了校长办公室的玻璃窗。示威学生七吼八叫地向校长下命令,要求校长限期解决断水问题。第二天清早,一辆辆消防车开进了楚师,将学校所有的水池灌满。于是,拿盆拎桶的室友们欢呼着直奔水龙头,我也还算跑得快。可还没等我拧开水龙头,班上的一个男生便跑过来,一把将我的盆拽了老远,还当场将我奚落了一番:“你这缩头乌龟,别人请愿时你怕这怕那,只会隔岸观火。眼见来水了,你跑得倒比兔子还快!想来抢夺我们的胜利果实,没门!”想起这事,想必我们当事双方都会觉得当时的好笑。其实,当时我之所以没有参与,除了我性格的内向和孤僻外,更主要的是因为父亲已写来了一封信。父亲以现身说法告诫我:“切记,切记,切记不可盲动!”就在那个仲夏之夜,我学会了冷静的思考,还写成了几首朦胧诗,其中的《钟声》还发表在《芒种》上。后来还听说:在这个仲夏,仅有一墙之隔的师专的部分学生本来早已蠢蠢欲动,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动作”,据说是因为张校长事先已向全校师生作了一次入情入理的演讲。

每个人的回忆时常有一个终点,我对楚师的回忆往往是落脚在毕业离校前的一刻。那天,天空的云层有些灰暗,风大所以云走得急,似乎还下了几滴雨。各县(市)前来接人的车辆排得很长,教学大楼前早已人山人海。学弟学妹们来了,教职员工们来了,我们频频地挥手、握手。喇叭已声声相催,可相握的手却不忍松开。原想遥遥无期的毕业,没想到就在眼前,面对生活、学习了三年的楚师,面对相处、相伴了三年的师生,不少女生嘤嘤地哭了,连我们男生也早已是泪眼汪汪。

毕业后,我被分到一所农村初中任教。“学而后知困,教而后知不足”。才执教一年,我便深切地感觉到:一个中师生,如果单靠老本已根本无法适应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职进修的念头便日益强烈起来。1992年,我再次踏上了雁山,成为楚师中文函授班的一名学员。当时,同在一校就读的哥哥已临近毕业。后两次假期面授,兄弟俩都是相约着同去同回。由于科任教师辅导有方,加之自己的勤奋,我曾被评为93年度的优秀学员,还受到了时任成教处处长朱学圣老师的鼓励。

专科才毕业,学历合格的要求便在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讲话中频频提及,再次提高学历层次便成了年轻教师们共同的追求。1998年,我一再推迟了原定的婚期,又到雁山报考本科。婚后妻子便与我结伴来到雁山。于是,我们夫妻俩再次成为楚师的校友。

2000年的春节,我们是在楚雄度过的,因为妻子的难产手术是在州医院完成。在医院,还巧遇了在师院工作的花瑞卿同学。已是过来人的瑞卿夫妇给了我们悉心的关爱,提来水壶,炖来鸡汤。儿子已出生六天,妻子再次催问儿子的乳名起好没有。可想了两三天的我还是起不出个合适的名儿。据说嘤儿出生后九天前,正是嘤儿未开天门之时。照我们彝家人的风俗,此前应将嘤儿的乳名起定,今后才好叫唤。那天,到瑞卿家还了水壶的我从雁山漫步下来,俯视鹿城繁华,远眺楚天苍茫、雄地辽阔,一个中意的名儿——“楚俊”便一下子从脑海中蹦了出来,接着便有了名字的解语:“我家有个小男孩,名子就叫小楚俊。楚俊生在楚雄市,生时楚地又多风。楚地多雄风,雄风沐才俊。起个名字叫楚俊,但愿他日能成才。”随后,我又将它谱成了一首儿歌。如今,我儿子对这首《名字歌》早已唱得烂熟。

儿子还未满两周岁,我们只好带上老小一起同上雁山。还好师院后勤处给予了我们特别的关照,将我们妻儿老小安排在教授楼里住宿。当时妻子的学习任务又重,又要照看儿子,真给累坏了。课堂上学得的知识还来不及好好消化,一下课她便要小跑到雁塔下的梅花林里,一天至少得跑两次。因为她知道:此时,嗷嗷待哺的儿子正在母亲或岳母的怀里挣扎着。第二学期,瑞卿兄又以他母亲和我母亲同是彝族,有共同语言好与之相伴为由,将我们一家老小请到他家居住,为我们老幼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两位母亲仅相处了一月却处出了感情,这或许是他乡遇知音的缘故吧。告别的那天中午,母亲和婶婶都哭了,连我们也跟着掉了眼泪。

六年的函授学习,我先后聆听了当时楚师中文系多数教师的授课,感受了他们作为教授、讲师的厚积薄发的学养,领略了他们授课讲学的艺术,感悟了他们独到的学识见地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对于我们这些如饥似渴的学子来说,他们的授课就好比一杯解渴敌困的香茗,好比一块充饥抵饿的压缩饼干。聆听他们讲课,我总有一种欲望的冲动,那就是在每一节课上,一心一意只想博闻强记,巴不得将他们每讲的一个要点都记在本子上,巴不得将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自己的脑海里。他们用彩线串珍珠的方式,将琐碎的知识梳理成由点到线的知识链;他们用由主到枝再到叶的分解方式,将繁复的知识构建成房屋一样的知识结构;他们用剥春笋、抽蚕丝的方式,将玄奥的道理诠释得清晰明了。六年的函授学习,让我粗知了古汉语的大概,掌握了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学概论和美学基本原理,大体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发展轮廓,走马观花地涉猎了古今中外文学名着梗概,开始接触了创作规律、写作技法和文学批评等问题。我开始反思几年来自己的语文教学和写作实践,原先疑惑不解的不少问题开始云开雾散,原先偏执一端的不少愚见开始被抛弃,原先不自觉冒犯的教学及写作规律的不少大忌也被清算了一番。

此间,我还结识了郑德开老师,还与他喝过三次酒。在我看来,郑老师可谓是个好饮、善饮的豪客。酒过三巡后,在酒的催化作用下,他的古代诗人兼现代学者的特征就会映衬得更加鲜明。他古诗词的功底很深厚,在宴饮之间,他善于引用古典诗词名句,还会间杂着自己即兴而作的诗词。因此,每与他饮酒,我总有一种感觉:与郑老师喝酒,饮酒是虚,品味人生、品味诗词是实,下酒的菜倒未必每次都丰盛,但经他调制的文化氛围却总让人感到养心怡神。在郑老师的指导下,我写的《万马齐奔,骐骥辈出——从〈诗经·駉〉也谈素质教育》的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还被收入了《新世纪·云南省教育工作者优秀论文集》。

在双柏,参加州文联主办的文学青年讲习班上,我还听到了张校长的一个讲座,还索得了他的《诗文散笔》。围绕“道德、学问、人品、文章”八个关键词,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列数了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成功事例,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人生感悟,深刻阐述了关于作家的修养问题。听后我们无不感慨良多、启发甚深。他当时说过的:“极观诗史终成悟,诗品缘于人品高”的诗句我还一直铭记着。课后,学员们纷纷与张校长攀谈。当他得知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时更来了兴趣。他告诉我他与我父亲是在元谋巴果农场结识的患难朋友。他向我探问了父亲的近况后,又询问起我的工作、学习情况。他曾问我:“《红楼梦》读了几遍?”我说:“一遍都还没读完。”

时至今日,我还牢记着他那番语重心长的话:“磨刀不误砍柴工。一遍都没读完,我劝你暂时莫搞写作了。回去后读完一遍四大名着再写也不迟。要相信,四大名着不仅是文学语言的宝库,也是文学技法的宝库。”于是我静下心来阅读了一遍四大名着。果如张校长所言,连我自己也感觉到:一年下来,扩大了阅读面后,我的词汇贫乏、技法单一的毛病已得到了有效的医治。之后,我发表的作品开始比先前多了起来,其中有两篇还被收入了《流淌的金沙江》。

对于楚师的回忆,往往伴随着几多感想,而感想最深的莫过于那一次。那天,我和妻子一起到雁塔下看书。休息时,背靠香樟树树干,仰望雁塔之上的悠悠白云和纷纷掠过塔尖的白鸽,我的思绪也开始随之漂流起来。只听耳畔一声熟悉的叫唤——“爸爸”,我一下子回过神来。看着一旁用功的妻子和在母亲搀扶下正向我蹒跚走来的儿子,一种感想顿时涌上心头:父兄两代三人,妻儿老小三代四人,还有千千万万的雁山学子,我们不正像飞来飞去的白鸽吗?它们向着雁塔飞来,又由雁塔飞向远方。相聚的缘结点在雁塔,雁塔不正像共同的目标吗?而萦绕在雁山之上的片片白云,不正像学子们丝丝悠悠的情愫吗?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