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为保卫滇缅公路,协同英美盟军对日作战,开辟了滇缅战场。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牵制了日军有生力量,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英美盟军的压力,粉碎了日军和纳粹德国会师中东的企图,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地位历史作用
1942至1945年,中国远征军为了支援缅甸抗日战争,保卫和畅通滇缅公路。协同英美盟军对日作战,开辟了缅甸、滇西战场,简称滇缅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第十五军团司令官饭田祥二郎率领两个师团经泰国麦索侵入缅甸。攻陷仰光后又增调两个师团约95000人,飞机250架,分三路北上,企图夺取整个缅甸。1942年2月,中国政府为了保卫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驻缅英军要求,以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共10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在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和远征军第一司令长官罗卓英指挥下,开赴缅甸支援英军作战。3月18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仰光至曼德勒铁路线上的普尤与日军遭遇。后来经过东固、莫契防御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并在仁安羌战斗中救出被日军围困的英军7000余人,迟滞了日军行动,但没能从根本上阻止日军的进攻。5月初,日军一部进犯云南怒江西岸,远征军被迫突围,大部转战退至怒江东岸,另一部西撤至印度,经整训后扩编为驻印军,史迪威、郑洞国任正副总指挥。1943年3月,驻印军成立新编第一军,为保障作战物资供应,新一军一部到列多开辟经缅北至云南的中印公路和铺设输油管。4月,在云南重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辖第十一、二十两个集团军。10月,为协同英美盟军作战,新一军由欣坝延发起攻势,并于次年攻克孟缓等地,并继续向孟拱和密支那进攻。1944年5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所部强渡怒江,分别向腾冲、龙陵和芒市进攻,经过松山、龙陵、腾冲等著名战役,给日军以歼灭性打击。10月,驻印军增编之第六军,由缅甸的加迈经和平向瑞古、东瓦进攻,新八军由密支那向八莫、新维、西保进攻。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在距中国畹町27公里处的缅甸芒友会师,从而打通了中印公路。新一军一部继续南进,3月30日与英军会师叫脉。至此,全歼缅北、滇西日军,战斗以中美英盟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一、滇缅战场是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缅甸、云南之所以成为中日角逐的场所,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它是东亚通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咽喉和要冲。日军侵略缅甸、云南,动机有三:一是切断当时外界与中国联系的唯一陆路交通线滇缅公路,断绝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军事物资援助,并从南部合围中国,迫使蒋介石政府投降;二是直接威胁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印度;三是将缅甸作为日本西部方面防卫的第一线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的侧翼根据地,以利于今后对美长期作战,达到最终实现德日意法西斯会师中东,称霸世界的目的。英国在缅甸作战,目的在保印度,想借中国军队抵抗和牵制日军,把缅甸作为拱卫英国最大殖民地印度的屏障。美国要求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想借中国军队的人力和地理位置牵制日军,配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腾出更多兵力赴欧洲战场,实现先欧后亚战略。马歇尔曾说:“吾人重视打通滇缅路,并非为提高中国士气打击日本海上运输力着想,吾人目的在配合欧亚非各地作战……若收复缅甸之案不予实施,则美国或将有被迫退出欧洲之日。”“是故供给武器,利用中缅地形,使其共同作战,乃吾美最高之战略。”中国政府派远征军入缅,目的在保住极为重要的滇缅公路,取得美国军事援华物资,稳固昆明、重庆大后方,配合盟军作战,支持国内抗战。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中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和日军都不惜在缅甸投入重兵进行角逐,双方都派出了精锐部队。如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是以造船工人为主组建的部队,拥有坦克、装甲车、炮队、汽车和摩托车,并配有飞机空中掩护和轰炸,行军神速,火力强,擅长山地丛林战。中国的第五军是蒋介石的王牌军,第二零零师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摩托化师,拥有战车、坦克、大炮、骑兵、工兵等,战斗力也很强。1942年中国远征军作战的第一阶段,在缅甸伤亡惨重,牺牲、负伤者约6万人。以第五军为例,该军出国时42000人,战斗减员7300人,撤退减员17000人,撤回至云南只剩下20000人。1944至1945年是中国远征军作战的第二阶段,在缅甸、滇西大反攻中,中国军队“死伤人数即达4万余人”。在整个中缅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合计伤亡人数达10万余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日军也受到了沉重打击。根据日本厚生省救援会1952年调查,日本在缅甸投入兵力303501人,战死185149人,最后回国118352人。仅1944年4月29日至1945年2月20日,在与远征军作战期间,日军被中国军队打死8390人,打伤4810人,病死5000人。总之,在中缅战场的决战阶段,日军和以中国为主的中英美盟军,双方各自使用了30万人以上的庞大兵力和现代战争装备,这在世界军事史上是罕见的。这不仅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是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滇缅战场粉碎了日军与纳粹会师中东的企图
中国远征军入缅第一阶段,由于英军阻挠,入缅时机过晚而仓促应战,加上地形生疏,情报不灵,指挥系统混乱,使远征军“无法发挥全力,自始至终均呈被动态势”,损失惨重。蒋介石鉴于这一教训,采取了几点措施:在印度蓝姆伽设高级训练班,用飞机越过“驼峰航线”接送接受训练的高级干部,又在云南楚雄设训练基地,在大理办干训团,主要培训营级以下军事干部和文职人员,提高军队素质,伺机反攻;在中国挑选体格强壮的士兵送往印度扩充中国驻印军,并接受严格的美国式军事训练;利用美国航空队加强空中力量,当时,美国有两个航空队驻扎中国,一是二十航空队,可用远程B-29轰炸机广泛出击,直抵日本本土,对日军造成很大威胁。再是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第十四航空志愿大队,在中缅战场频频出击,轰炸日军阵地和据点,并在缅甸、滇西逐渐掌握了制空权。另外,蒋介石还要求美国替他在云南装备了12个军、共30个师的兵力。每个军直辖12门10.5厘米的榴弹炮,每个师直辖12门7.5厘米的山炮,每师3个团,每团有4门战车防御炮,每团3营,每营有2门迫击炮,2具火箭筒,6挺轻重机枪,每营3连,每连有9挺机枪,18支手提机关枪,2门炮,还有4门火焰喷射器,以及辎重、工兵、通信设施等,汽车另配,一个汽车兵团就有汽车400辆,火力装备超过了日军。因此,在中缅战场的第二阶段,中国远征军不但士气高昂,而且武器精良,以新的姿态出现,给日军沉重的打击。中国远征军与日军第二、第二十八、第四十九、第五十三、第五十六师团、第三十四独立旅团和其他特种兵作战,进军2400多公里,先后收复缅甸大小城镇50多处,歼灭日寇十八、五十六两个师团的大部,击溃了其余几个师团的一部。缴获步枪7938支、轻重机枪643挺、火炮168门、汽车552辆、火车头及车厢453节、坦克67辆、飞机5架,解放了大片沦陷地区,使日军在中缅战场陷于泥坑不能自拔,无力开辟印度战场。总之,中缅战场是一个“艰苦的不可想象的战斗场面,血汗加无比的忍耐力创造出来的奇迹”。中缅战场的胜利从侧翼牵制了太平洋地区,可巩固印度,完全打破了轴心国会师中东的企图。
美国认为,“收回全缅之战,非关亚洲一隅,实系欧洲与太平洋全局”。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中缅战区和中国抗战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出身来,那些军队会干些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然后长驱直入,直捣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的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这样吗?”可见,中缅战场的作用是巨大的。
三、缅甸、滇西战场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中缅战场胜败影响很大,虽“不足以决定全部军心之振颓,且足以影响全国人民之心理”。蒋介石的这句话不无几分道理,远征军是蒋介石的精锐部队,胜败如何直接影响着蒋介石的统治地位。中国军队在缅甸及滇西英勇作战,扼制住日军从缅甸进攻中国大西南的势头,使蒋介石政权能在重庆立足八年之久,从而对于维持国内抗战局面起了拱卫和屏障作用。中缅抗战的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恢复了滇缅公路和滇缅交通,使美国援华物资得以运进中国,这就避免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真正起到了打气的作用,使中国抗战情形得以缓解,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了国内战场的最后反攻。据统计,1943至1944年两年间,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援华物资通过“驼峰航线”运进中国的只有25万吨,中缅战役结束后,从中印公路进入中国境内的车辆,每天有80至100辆,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前7个月,运进中国的军用物资达50万吨。空中运输也大为改观,盟军占领密支那机场后,中国的空运量约为占领前的10倍。特别是滇西反攻战的胜利,对全国鼓舞很大,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极大地振奋了民心。
中国共产党对滇缅战场十分关注,《新华日报》多次发表社论,对滇缅战局进行报道和战略指导。滇西反攻战役打响后,《新华日报》发表短评指出:“滇西我军在这个时期、这个地区发动攻势,是很有意义的。它配合了中原战争,表现了我军力量上的储备,表现了我军在敌寇攻势压力下不是没有抗击力量的余裕。”滇西反攻“是对敌人心理上的一个猛击”。当然,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也得到国际友好人士的称赞,美国吴德上校称赞中国军队说:“中国军队耐受困难的精神和作战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史迪威将军也公正地评价道:“只要装备齐全,训练有素,指挥得当,中国军队比得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军队。”
四、中国军民在滇西战场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100年里,中国备受列强欺辱,派远征军出国协同盟军对日作战,这是第一次,在滇缅地区复杂的山地丛林地区和热带亚热带立体气候下作战,要克服的种种困难更是难以想象。中国远征军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前赴后继,英勇作战,表现出一种舍生忘死、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撤退至野人山,远征军损失6万精锐。东固保卫战、仁安羌解围、胡康河谷争夺战、松山大战、腾冲攻坚战、密支那空袭战、八莫会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气势和军威,令盟军赞叹。战争造就英雄,二零零师师长戴安澜在东固保卫战中抗击几倍于己的日军十多天,拼死掩护主力突围,在缅甸为国捐躯,后被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英雄勋章,周恩来称之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率部在仁安羌解救被日军围困的七千名英军官兵和记者,此事轰动了英伦三岛,英军脱险被称之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孙立人被艾森豪威尔称为“东方的蒙哥马利”,孙立人等人被授予英国皇家勋章。
战争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人民群众以极大热情支援抗战。滇西人民风餐露宿修筑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铺设中印石油管道,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保山人民遭受“五四”被炸后瘟疫霍乱肆虐的可怕灾难,但仍给远征军16万大军供给大部分军粮。爱国华侨梁金山捐赠几万两白银修建滇缅公路之咽喉——惠通桥。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南洋招聘了3200名汽车司机和修车工人组成“机工团”分九批回国抗日,担负滇缅公路战略物资运输任务,1000多人献出宝贵生命。论抗战功劳可以说是军民参半。
总之,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的重大胜利,有力地配合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不仅构成了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使滇西地区成为全国最早收复失地的地区之一,而且构成了亚太战场和整个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一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正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使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与苏美英并肩的反法西斯大国,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