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写作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本环节:一是选题;二是材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三是写作。每个环节又包括一些具体步骤和要求,下面就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选题
在产生了写作动机之后,首先是要确定一个具体而恰当的题目,即确立论题,也就是选题。论题选得好,就为论文的写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论文写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们对某一热点趋之若鹜,自己便不加分析地盲目跟随。这样的科研失去了切实、明确的目标,往往会导致科研的失败,论文也将没有价值。对选题的确立要求创新和切实。
由于论文具有学术性、独创性特征,所以选题要创新。一些没有学术价值的论题要筛掉,而确立具有创新意义的论题。选题不能太陈旧,别人已经写过并且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的,这方面的题目最好不选,因为要再有所发现已很困难了。在选题时,可以查找资料,避免雷同和撞车。或者尝试运用新学科进行研究,如运用“三论”研究文学、史学等等。选题要创新,不仅是指题目的创新,也包括主题的创新。在衡量确定题目时,也应把能否取得独创见解作为关键问题来对待。因为如果采用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从看似平常的论题中同样可以得出独创的结论,那样就可以说论题达到了创新的要求。
对选题的另一要求是切实。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切合社会实际;二是要切合自己的实际。
论文论题的选择,应首先考虑急需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理论联系实际,用以指导实践,这是论文的价值所在。对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的科学现象和问题,应密切关注,潜心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当然也要加强,但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从理论到理论。那种为了细枝末节而引入烦琐考证的做法,没有多大的意义。
其次,选题要切合自己的实际。要对个人各方面的条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既要考虑个人的业务基础、理论素养、兴趣、爱好,还要考虑到为科研提供的条件、资料、经费的情况。一些很吸引人的新题目,一些很有气魄的大题目,往往使人忘记了切合自己的实际,不顾个人能力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缺乏而盲目上马,要取得成功则是难以想象的。其实,只要开动脑筋,选好角度,量力而行,即便论题形式上不是很新,题目不算很大甚至很小,也会取得出色的成果。
二、材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一)材料搜集
论文研究的角度与选题确定以后,就要围绕选题搜集相关材料。
1.材料的来源:
(1)阅读。即通过阅读搜集材料。这类材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有针对性地阅读经典著作和有关学术文章,从而了解前人的成果以及当前的研究动态。当然要查阅资料和工具书,应学会利用各类图书书目、报刊索引和网络资料。
(2)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以获得生动丰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准备。调查进行之前,要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范围与调查对象,拟定调查提纲,安排好调查日程。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会提高效益,达到预期目的。
调查方法。主要有:
普遍调查。即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所有对象都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的结果比较全面、真实,但花费精力太大,往往很难采用。对涉及对象较少的,则可以采用此法。
重点调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选取重点对象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对象进行调查。即从个体推及全体。典型对象要确实具有真实性、代表性、普遍性。
抽样调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抽出部分样本作为对象进行调查,以它来推算全体。它有三个特点:样本是随机抽取的,不加任何选择,尽量保证被抽中的样本在总体中是均匀分布的;抽取的样本,数值高低不等,但高低相抵消后,其平均数是接近总体平均数的。
调查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开座谈会,专访,问卷调查等,可根据调查内容具体安排。
2.材料的记录。通常有三种方式:卡片式、活页式、簿记式。
(1)卡片式。其优点是灵活,便于分类;缺点是篇幅稍长的内容记录不方便。
运用卡片时,要注意专一性,不要几个问题混记在一张卡片上。要注意加上按语,记下思考。还要详细标明出处:书籍要记清出版社,作者,出版日期,页码;报刊要记清期号及日期。
(2)活页式。它比卡片大,也较灵活,但纸张普遍较薄,易破损。
(3)簿记式。一种是用几个本子分别记录不同专题的资料;另一种是用同一个本子杂记各种资料。其缺点是不大灵活。
对活页式、簿记式的要求与卡片式相同。
总之,材料的搜集要尽可能的全面些,正面的、反面的,著名人士写的,名不见经传者写的,事实的,理论的。只要与选题有关而又能找到的材料,都应加以涉猎,以博采众长;只要能通过调查解决的材料,尽量采用调查的方式。因为丰富,翔实的材料是科研得以展开的依据,是论文论点得以成立的支柱。
值得强调的是,问题积累不可忽视。即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伴随着思考,把一些心得、质疑记录下来,积累下来。有人虽然积累了不少资料,但总是感到找不到合适的课题,理不出思路。究其原因,就是只注意了资料的积累,没注意问题的积累。
(二)整理
材料仅仅记录下来还不行,必须加以整理,以利于进一步分析、运用。
整理包括如下内容。
1.区分。这是整理材料的第一步。区分有几种:一是区分异同。例如关于文艺批评标准问题的看法,可以归为一类,这是同;但这些看法又有不同,这就是异。区分材料异同,一般是先同后异。二是区分先后。即把材料按时代的先后排列,这样便于理出发展演变的线索。三是区分主次。主是指同论文关系密切的主要的、必用的材料;次是指同论文关系不大的、次要的材料。
2.补充。材料经过区分以后,就可以了解不足,发现疑点。对缺乏的材料,包括正面的或反面的,事实的或理论的,表面的或本质的等等,要再加搜求,加以补充。对有疑点的材料,要通过必要途径加以核实、印证,这样才能保证材料的充实。
3.鉴别。它包括两个方面,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即勇于割爱,把那些粗糙的,或代表性、说服力不强的材料去掉,而保留代表性、说服力较强的材料。去伪存真,即辨别真伪,把虚伪的,不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去掉,而保留真实的材料,把真实、有力的材料放到论文的关键、要害部位。
(三)分析
材料齐备,取舍也确定了,接着就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分析就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事物的矛盾、特点和规律,然后引出结论。其中主要的方法有:
比较。把相似或相异的材料根据需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加深认识。
联系。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包括内部的、外部的、纵的、横的联系,那样,所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是全面的、正确的。
辨正。即对材料进行细致严密的剖析,从而令人信服地对其真伪正误作出明确的判断。
(四)综合
得出结论或总结规律的阶段。这是对材料处理的最后一步。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后,一些认识已从材料中总结提炼出来。现在的任务是,从理论的高度对从材料中分析出来的观点或规律进行系统综合,并加以科学的表达。这些规律性的认识有些是一般规律,有些则是特殊规律,其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在表述时要讲究逻辑性、科学性。同时,还要经过驳难和验证。得出可靠的结论和规律性的认识以后,才能动笔进行写作。
总之,在材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综合这个环节中,要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细致的分析,再加上系统的综合,以达到材料的统一、契合。缺乏材料,观点难以让人信服;而只罗列材料,并陷在里面,就不能形成深入系统的认识。那样,科研难以取得成果,也就谈不上论文的写作。
三、写作与发表
在确立了选题,并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之后,已得出了比较可靠的结论。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写作了。写作最好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拟定提纲
在提纲中体现总体思路,显示论证的层次以及论证的方法。总体思路,即总体构思,主要指论文的总体结构以及各部分文字量的比例,特别是本论(主体部分)中各分论点的匀称。论证层次,是指对论证的深化展开所做的设计,对于论证方法的选择,在提纲中也应加以考虑。因此,提纲是作者对论文结构进行的设想性安排。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斟酌,由详细到简略,进行补充取舍、增删、调整和修改,一份较为成熟的提纲就未完成了。
提纲的形式有标题式、简介式和综合式三种。
1.标题式提纲。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在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和提炼,提取出简短的语句或词语,并把它们按一定的思想排列起来,形成标题式提纲。这种提纲简洁、明确,其标题就可作为初稿的各级标题。
2.简介式提纲。把标题式提纲中的每一标题要求加以解释、展开,写成一系列句子,就形成简介式提纲,这种提纲容易使人了解,其中每一句就成为初稿写作时每一段的小论点。
3.综合式提纲。在简介式提纲的每一句后面,再列上许多小标题或名词短语,就形成综合式提纲。这些小标题和短语又成为各段落详细展开的基础。
(二)撰写初稿
拟定了标题和写作提纲后,就可以着手论文初稿的写作了。写作时可大体循着提纲的设计进行。由于提纲仅是一个大体框架,对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等细部不一定考虑周密,所以写作时也不要有太大的约束感,尤其随着认识的深化,可以对提纲做较大的变动。如发现某些论点、例证或论证理由不太确切或不太科学时,就应重新思考推敲,予以增删。
撰写初稿时,要有全局观点,如何开头结尾,怎样过渡、照应,都要做统一安排。当然,初稿撰写更应注意文气贯通,清晰,不要徘徊于某些小环节而时断时续,影响进度和文气的运行。
初稿中引用参考资料或事例,要编上临时序号,并及时复核、查实,力求准确。
撰写初稿的另一种形式是写短文。即在提纲的基础上写出“超短型”的初稿。一般只有几百字,至多千字左右即可。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较清楚地看出全文布局。二是便于修改。如抽换材料,改变提法等。三是可以提高效率。如遇长文初稿,修改时要费很大的力气。在短文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充实,便形成长篇论文。
(三)修改定稿
论文定稿前,对初稿需做反复修改。鲁迅先生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对论文的反复修改,可以发现初稿中不少疏漏的地方。定稿前要多修改几次。前几次着重内容、结构和篇幅等方面,应使表达条理、充分;后几次着重修改文体和文字方面,要使表达明白、流畅。
1.结构方面的修改。
(1)各级标题是否需要增减。
(2)各级标题之间,标题与全文之间有无游离现象。
(3)每一标题与下属内容之间是否吻合、连贯。
(4)每一标题是否有语法问题。
(5)段落的长短、次序是否与论文内容相适应。
2.内容方面的修改。
(1)是否需要补充必要的材料或有力的论据,以加强说服力。
(2)对论点、论据和论证做假设性反驳,以发现虚弱或错谬之处,并立即着手修改。
3.篇幅修改。初稿往往偏长,要把杂乱重复的部分删去,精炼语言。
4.题目修改。在撰写论文之前所拟的题目不一定恰当,在含义、用字、措词等方面均应反复推敲,以使它准确概括论文的思想内容或课题范围。
5.文字修改。文字是思想表达的形式,要使论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的准确、畅达,必须使论文的语言做到简洁、鲜明、准确、生动。
(1)句子的修改,要检查它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及语气的贯通,句法上也要严谨、完整、明快,不可拖泥带水。
(2)选词力求精确,注意区分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从一个方面保证思维过程的逻辑性。
6.引文与疏误的检查。引文在文字与内容上都应忠于原文,必须逐字核对,正确无误。
检查撰写初稿时内容或文字上的疏漏或笔误,逐句检查错别字。在誊清前,还要从整体上全面检查一次,以确保形式的完美。
以上介绍了论文写作的一般程序和相应的具体要求。在论文写作实践中,可以灵活加以运用。论文完成后,根据需要可以作为成果提交或发表,常见的方式是在刊物上公开发表,需要公开发表的论文根据不同刊物的要求,选择投稿方式进行投稿,以备刊物刊用。
§§第十章 资料的收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