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汉书》一书中,汉高帝元年至武帝太初元年之间的纪日干支,共有三百七十二项(同日干支出现多次的,仍以一项计)。
按照《颛顼历表新编》一文所附表二(以下称简《历表》)逐项检核,结果是:有二百九十二项与《历表》符合,有八十项与《历表》不符。
如果《历表》确定无误,那么《汉书》中和《历表》不符的这八十项纪日干支就必然是错误的。这就是说,用《历表》可以校出史书记载上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看到,凡是不符合《历表》的纪日干支,在《史记》和《汉书》中,往往记载互有歧疑。或在一书的前后各篇中不相一致。经过分析辨别,也往往能找到致错的原因并加以订正。
以下对这八十项纪日干支资料,按《汉书》一书的次序,逐项加以具体说明。《史记》、《汉书》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为准,引用时注明页数,以便翻检。
1、《汉书·高帝纪》(63页):“(高帝七年)十二月……辛卯,立子如意为代王。”
[历校]《历表》高帝七年十二月朔日辛亥,本月无辛卯。
[辨疑]《汉书·诸侯王表》(404页):“赵隐王如意,高帝子。(高帝)九年四月立”,《史记》、《汉书》其它各篇无如意立为代王的资料。《历表》九年四月朔日戊辰,辛卯为二十四日。
[订正]七年十二月应改为九年四月。
2、《汉书·惠帝纪》(91页):“(惠帝五年)秋八月己丑,相国参薨。”
[历校]《历表》惠帝五年八月朔日己酉,本月无己丑。
[辨疑]《汉书·百官公卿表》(750页):“(惠帝五年)八月己丑,相国参薨。”同误。《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3页):“(惠帝五年)八月乙丑,参卒。”惠帝五年八月朔日己酉,乙丑为十七日。
[订正]己丑误,当为乙丑。
3、《汉书·惠帝纪》(91页):“(惠帝)六年冬十月辛丑,齐王肥薨。”
[历校]《历表》惠帝六年十月朔日戊申,本月无辛丑。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3页):“(惠帝六年)七月,齐悼惠王薨。”《历表》惠帝六年七月朔日甲戌,辛丑为二十八日。
[订正]十月误,当为七月。
4.5、《汉书·高后纪》(102页):“(吕后八年)八月庚申,平阳侯窋行御史大夫事,见相国产计事……辛酉,斩吕禄,笞杀吕媭。”
[历校]《历表》吕后八年八月朔日壬午,本月无庚申、辛酉。
[辨疑]《史记·吕太后本纪》(409页):“(吕后八年),八月庚申旦,平阳侯窋行御史大夫事,见相国产计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媭。”同误。《史记·孝文本纪》(413页):“(吕后八年)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980页):“(吕后)八年九月产以吕王为汉相,谋为不善。大臣诛产,遂灭诸吕。”《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5页):“(吕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诛诸吕。”《历表》吕后八年九月朔日辛亥,庚申为十日,辛酉为十一日。
[订正]八月误,当为九月。
6、《汉书·文帝纪》(130页):“(文帝后)四年夏四月丙寅晦,日有蚀之。”
[历校]《历表》文帝后四年五月朔日丁巳,四月晦日当为丙辰。
[辨疑]《汉书·五行志》(1501页):“(文帝)后四年四月丙辰晦,日有食之,在东井十三度。”
[订正]丙寅误,当为丙辰。
7、《汉书·景帝纪》(142页):“(景帝三年)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
[历校]《历表》景帝三年三月朔日癸未,二月晦日当为壬午。
[辨疑]《汉书·天文志》(1501页):“景帝三年二月壬午晦,日有食之,在胃二度。”
[订正]壬子误,当为壬午。
8、《汉书·景帝纪》(143页):“(景帝四年)十月戊戌晦,日有蚀之。”
[历校]《历表》景帝四年十一月朔日己卯,十月晦日当为戊寅。
[辨疑]《汉书·五行志》景帝四年未载日食。
[订正]待考。
9、《汉书·异姓诸侯王表》(377页):“(高帝五年)十二月乙丑(张)耳薨。”
[历校]《历表》高帝五年十二月朔日癸巳。本月无乙丑。
[辨疑]《汉书·张耳陈馀列传》(1839页):“(高帝)五年秋,耳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798页)载张耳死于高帝五年七月。《历表》高帝五年七月朔日庚申,乙丑为六日。
[订正]十二月误,当为七月。
10、《汉书·异姓诸侯王表》(381页):“(吕后二年)十月癸丑,王义始,故襄城侯。”
[历校]《历表》吕后二年十月朔日辛酉,本月无癸丑。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17页):“(吕后二年)七月癸巳,初王义元年。”《历表》吕后二年七月朔日丁亥,癸巳为七日。
[订正]十月癸丑误,当为七月癸巳。
11、《汉书·异姓诸侯王表》(383页):“(吕后七年)十一月丁巳,王大始,故平昌侯。”
[历校]《历表》吕后七年十一月朔日壬戌,本月无丁巳。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23页):“(吕后七年)二月丁巳,王太元年。”《历表》吕后七年二月朔日庚寅,丁巳为二十八日。
[订正]十一月误,当为二月。
12、《汉书·诸侯王表》(403页):“淮南厉王长,高帝子,(高帝)十一年十月庚午立。”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十月朔日己丑,本月无庚午。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11页):“(高帝十一年)十二月庚午,厉王长元年。长,高祖子。”《历表》高帝十一年十二月朔日戊子,本月无庚午,亦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3075页):“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历表》高帝十一年七月朔日乙卯,庚午为十六日。
[订正]十月误,当为七月。
13、《汉书·诸侯王表》(404页):“赵共王恢,高帝子,(高帝)十一年三月丙午,为梁王。”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三月朔日丙辰,本月无丙午。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11页):“(高帝十一年)二月丙午,初王恢元年。恢,高祖子。”《历表》高帝十一年二月朔日丁亥,丙午为二十日。
[订正]三月误,当为二月。
14、《汉书·诸侯王表》(405页):“河间,孝文二年三月乙卯,文王辟彊以幽王子立。”
[历校]《历表》文帝二年三月朔日壬申,本月无乙卯。
[辨疑]原作三月乙卯。校点本《校勘记》(425页):“朱一新说《文纪》作‘三月’,汪本亦作三月,此作‘二月’误。”据此,校点本改三月为二月。《历表》文帝二年二月朔日癸卯,乙卯为十三日,二月不误。校点本误从朱一新说,实际上把正确的二月改成错误的三月。《汉书·文帝纪》(117页):“(文帝二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同时立为王者除河间王辟彊外,还有城阳王章、济北王兴居、代王武、太原王参、梁王揖。《汉书·诸侯王表》皆作二年二月乙卯立,二月有乙卯,三月不当再有乙卯。《汉书·文帝纪》三月应据此改为二月。
[订正]三月误,当为二月。
15、《汉书·诸侯王表》(412页):“赵敬肃王彭祖,景帝子。(景帝二年)二月甲寅,立为广川王。”
[历校]《历表》景帝二年二月朔日己未,本月无甲寅。
[辨疑]《汉书·景帝纪》(141页):“(景帝二年)春三月,立皇子德为河间王,阏为临江王,馀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彭祖为广川王,发为长沙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39页)六王立皆在三月甲寅。三月有甲寅,二月不当有甲寅。《历表》景帝二年三月朔日己丑,甲寅为二十六日。
[订正]二月误,当为三月。
16、《汉书·诸侯王表》(413页):“膠西于王端,景帝子。(景帝)三年六月乙巳立。(六月乙巳以下共二见)。
[历校]《历表》景帝三年六月朔日壬子,本月无乙巳。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40页):“(景帝三年)六月乙亥,于王端元年。”《历表》景帝三年六月朔日壬子,乙亥为二十四日。
[订正]乙巳误,当为乙亥。
17、《汉书·诸侯王表》(414页):“膠东王,景帝子。(景帝)四年四月乙巳立。”
[历校]《历表》景帝四年四月朔日丁未,本月无乙巳。
[辨疑]《汉书·景帝纪》(143页):“(景帝四年)夏四月己巳,立皇子荣为皇太子,徹为膠东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42页):“(景帝四年)四月己巳,初王元年。是为孝武帝。”《历表》景帝四年四月朔日丁未,己巳为二十三日。
[订正]乙巳误,当为己巳。
18、《汉书·诸侯王表》(415页):“临江愍王荣,景帝子。(景帝)七年十一月己酉,以故皇太子立。”
[历校]《历表》景帝七年十一月朔日辛酉,本月无己酉。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45页):“(景帝七年)十一月乙丑,初王闵王荣元年。”《历表》景帝七年十一月朔日辛酉,乙丑为五日。
[订正]己酉误,当为乙丑。
19、《汉书·诸侯王表》(416页):“六安,(武帝)元狩二年七月壬子,恭王庆以康王少子立。”
[历校]《历表》武帝元狩二年七月朔日庚午,本月无壬子。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61页):“置六安国,以故陈为都。(武帝元狩二年)七月丙子,初王恭王庆元年。”《历表》武帝元狩二年七月朔日庚午,丙子为七日。
[订正]壬子误,当为丙子。
20、《汉书·诸侯王表》(417页):“常山宪王舜,景帝子。(景帝)中五年三月丁巳立。”
[历校]《历表》景帝中五年三月朔日辛酉,本月无丁巳。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49页):“(景帝中五年)四月丁巳,初王宪王舜元年。孝景子。”《历表》景帝中五年四月朔日庚寅,丁巳为二十八日。
[订正]三月误,当为四月。
21、《汉书·王子侯表》(428页):“合阳侯喜,帝兄,为代王。匈奴攻代,弃国,废为侯。(高帝)八年九月丙午封。”。
[历校]《历表》高帝八年九月朔日辛未,本月无丙午。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6页):“合阳,高祖兄。兵初起,侍太公守丰,天下已平,以六年正月立仲为代王。高祖八年,匈奴攻代,王弃国亡,废为合阳侯。(高帝)八年九月丙子,侯刘仲元年。”《历表》高帝八年九月朔日辛未,丙子为六日。
[订正]丙午误,当为丙子。
22、《汉书·王子侯表》(457页):“武始侯昌,赵敬肃王子。(武帝元朔三年)四月甲辰封。”(四月甲辰以下共三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三年四月朔日庚午,本月无甲辰。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094页):“武始,赵敬肃王子。(武帝元朔)三年四月庚辰,侯刘昌元年。”《历表》武帝元朔三年四月朔日庚午,庚辰为十一日。
[订正]甲辰误,当为庚辰。
23、《汉书·王子侯表》(467页):“樊舆节侯脩,中山靖王子。(武帝元朔五年)二月癸酉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五年二月朔日己丑,本月无癸酉。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05页):“樊舆,中山靖王子。(武帝元朔)五年三月癸酉,节侯刘条元年。”《历表》武帝元朔五年三月朔日己未,癸酉为十五日。
[订正]二月误,当为三月。
24、《汉书·王子侯表》(474页):“陆元侯何,菑川靖王子。(武帝元鼎元年)七月辛卯封。”(七月辛卯以下共四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鼎元年七月朔日辛丑,本月无辛卯。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14页):“陆,菑川靖王子。(武帝元狩)元年四月戊寅,侯刘何元年。”《历表》武帝元狩元年四月朔日丁未,本月无戊寅,亦误。《汉书·王子侯表》(470页)载武帝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同日封城阳顷王子二十人为列侯,《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08页)失载皎靖侯云,故只有十九人。但记始封年月栏仍有二十项四月戊寅,所以菑川靖王子刘何误入城阳顷王子名列中,致误为四月戊寅。菑川靖王子共四人,同日封,《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14页)记为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辛卯,所以刘何始封按《史记》也应当为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辛卯。《历表》武帝元狩元年十月朔日庚戌,本月无辛卯,亦误。《史记》年次误而月份不误,《汉书》年次不误而月份误,所以当为元鼎元年十月辛卯。《历表》武帝元鼎元年十月朔日乙亥,辛卯为十七日。
[订正]七月误,当为十月。
25、《汉书·王子侯表》(475页):“甘井侯光,广川缪王子。(武帝元鼎元年)七月乙酉封。”(七月乙酉以下共二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鼎元年七月朔日辛丑,本月无乙酉。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15页):“甘井,广川穆王子。(武帝元狩)元年十月乙酉,侯刘元元年。”《历表》武帝元狩元年十月朔日庚戌,本月无乙酉,亦误。《汉书》年次不误月份误,《史记》年次误而月份不误,所以当为元鼎元年十月乙酉。《历表》武帝元鼎元年十月朔日乙亥,乙酉为十一日。
[订正]七月误,当为十月。
26、《汉书·王子侯表》(475页):“皋虞煬侯建,膠东康王子。(武帝)元封元年五月丙午封。”(五月丙午以下共三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封元年五月朔日丁卯,本月无丙午。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16页):“皋虞,膠东康王子。(武帝元鼎)元年五月丙午,侯刘建元年。”《历表》武帝元鼎元年五月朔日壬寅,丙午为五日。
[订正]元封元年误,当为元鼎元年。
27、《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55页):“东武贞侯郭蒙……(高帝六年)正月戊午封。”
[历校]《历表》高帝六年正月朔日丙戌,本月无戊午。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05页):“东武……(高帝)六年正月戊午,贞侯郭蒙元年。”同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888页)有高帝六年正月丙戌、丙午、丁未、戊申、壬子等顺沿的纪日干支,则戊午当在二月。
[订正]正月误,当为二月。
28、《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63页):“柳丘齐侯戎赐……(高帝六年)六月丁亥封。”
[历校]《历表》高帝六年六月朔日甲寅,本月无丁亥。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15页):“柳丘……(高帝)六年六月丁亥,齐侯戎赐元年。”同误。
[订正]待考。
29、《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79页):“阳河齐侯其石……(高帝七年)十一月甲子封。”
[历校]《历表》高帝七年十一月朔日壬午,本月无甲子。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30页):“阳河……(高帝)七年十月甲子,齐哀侯元年。”《历表》高帝七年十月朔日壬子,甲子为十三日。
[订正]十一月误,当为十月。
30、《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0页):“宁严侯魏遬……(高帝八年)四月辛卯封。”
[历校]《历表》高帝八年四月朔日甲辰,本月无辛卯。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3页):“宁……(高帝)八年四月辛酉,庄侯魏选元年。”《历表》高帝八年四月朔日甲辰,辛酉为十八日。
[订正]辛卯误,当为辛酉。
31、《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3页):“襄平侯纪通……(高帝八年)九月丙午封。”
[历校]《历表》高帝八年九月朔日辛未,本月无丙午。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7页):“襄平……(高帝)八年后九月丙午,侯纪通元年。”《历表》高帝八年后九月朔日辛丑,丙午为六日。
[订正]九月误,当为后九月。
32、《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3页):“龙阳敬侯陈署……(高帝八年)九月己未封。”
[历校]《历表》高帝八年九月朔日辛未,本月无己未。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7页):“龙……(高帝)八年后九月己未,敬侯陈署元年。”《历表》高帝八年后九月朔日辛丑,己未为十九日。
[订正]九月误,当为后九月。
33、《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4页):“平严侯张瞻师……(高帝)九年十二月壬寅封。”
[历校]《历表》高帝九年十二月朔日庚午,本月无壬寅。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8页):“繁……(高帝)九年十一月壬寅,庄侯彊瞻元年。”《历表》高帝九年十一月朔日庚子,壬寅为三日。
[订正]十二月误,当为十一月。
34、《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4页):“陆量侯须无……(高帝九年)三月丙戌封。”
[历校]《历表》高帝九年三月朔日戊戌,本月无丙戌。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8页):“陆梁……(高帝)九年三月丙辰,侯须毋元年。”《历表》高帝九年三月朔日戊戌,丙辰为十九日。
[订正]丙戌误,当为丙辰。
35、《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6页):“义陵侯吴郢……(高帝九年)九月丙子封。”
[历校]《历表》高帝九年九月朔日乙未,本月无丙子。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50页):“义陵……(高帝)九年九月丙子,侯吴程元年。”同误。《史记》前此为离侯邓弱九年四月封,后此为宣平侯张敖九年四月封,此九月夹于两四月之间,当为四月之误。《历表》高帝九年四月朔日戊辰,丙子为九日。
[订正]九月误,当为四月。
36、《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01页):“长脩平侯杜恬……(高帝十一年)三月丙戌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三月朔日丙辰,本月无丙戌。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56页):“长脩……(高帝)十一年正月丙辰,平侯杜恬元年。”《历表》高帝十一年正月朔日丁巳,本月无丙辰,亦误。《史记》此条前后皆为正月,故正月不误,而丙辰为丙戌之误。高帝十一年正月朔日丁巳,丙戌为三十日。
[订正]三月误,当为正月。
37、(甲)《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04页):“临辕坚侯戚鳃……(高帝十一年)二月乙酉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二月朔日丁亥,本月无乙酉。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59页)“临辕……(高帝)十一年二月乙酉,坚侯戚鳃元年。”同误。
[订正]待考。
(乙)《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05页):“汲绍侯公上不害……(高帝十一年)二月乙酉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二月朔日丁亥,本月无乙酉。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60页):“汲……(高帝)十一年二月己巳,终侯公上不害元年。”《历表》高帝十一年二月朔日丁亥,本月无己巳,亦误。
[订正]待考。
38、《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06页):“汾阳严侯靳彊……(高帝十一年)三月辛亥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三月朔日丙辰,本月无辛亥。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61页):“汾阳……(高帝)十一年二月辛亥,侯靳彊元年。”《历表》高帝十一年二月朔日丁亥,辛亥为二十五日。
[订正]三月误,当为二月。
39、《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07页):“衍简侯翟盱……(高帝十一年)七月己丑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七月朔日乙卯,本月无己丑。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63页):“衍……(高帝)十一年七月乙巳,简侯翟盱元年。”《历表》高帝十一年七月朔日乙卯,本月无乙巳,亦误。
[订正]待考。
40、《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13页):“成阳定侯奚意……(高帝十二年)正月乙酉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二年正月朔日壬子,本月无乙酉。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70页):“成阳……(高帝)十二年正月乙酉,定侯意元年。”同误。
[订正]待考。
41、《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14页):“高梁共侯郦疥……(高帝十二年)二月丙寅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二年二月朔日辛巳,本月无丙寅。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72页):“高梁……(高帝)十二年三月丙寅,共侯郦疥元年。”《历表》高帝十二年三月朔日辛亥,丙寅为十六日。
[订正]二月误,当为三月。
42、《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37页):“南奅,(武帝)元朔五年四月丁卯,侯贺以将军击匈奴得王,侯。”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五年四月朔日戊子,本月无丁卯。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32页):“南奅……(武帝元朔)五年四月丁未,侯公孙贺元年。”《历表》武帝元朔五年四月朔日戊子,丁未为二十日。
[订正]丁卯误,当为丁未。
43、《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39页):“桓侯赐……(景帝中三年)十二月丁丑封。”(十二月丁丑以下共六见。)
[历校]《历表》景帝中三年十二月朔日甲辰,本月无丁丑。
[辨疑]《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1019页):“垣……(景帝中三年)十二月丁丑,侯赐元年。”同误。
[订正]待考。
44、《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42页):“特辕侯乐……(武帝)元朔元年后九月丙寅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元年无后九月。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28页):“持装……(武帝元光)六年后九月丙寅,侯乐元年。”《历表》武帝元光六年后九月朔日乙卯,丙寅为十二日。
[订正]元朔元年误,当为元光六年。
45、《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44页):“昌武侯赵安稽……(武帝元朔)四年七月庚申封。”(七月庚申以下共二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四年七月朔日癸亥,本月无庚申。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31页):“昌武……(武帝元朔)四年十月庚申,坚侯赵安稽元年。”《历表》武帝元朔四年十月朔日丁酉,庚申为二十四日。
[订正]七月误,当为十月。
46、《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48页):“宜冠侯高不识……(武帝元狩二年)五月庚戌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狩二年五月朔日辛未,本月无庚戌。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39页):“宜冠……(武帝元狩)二年正月乙亥,侯高不识元年。”《历表》武帝元狩二年正月朔日壬申,乙亥为四日。
[订正]五月庚戌误,当为正月乙亥。
47、《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49页):“下摩侯謼毒尼……(武帝元狩二年)六月乙亥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狩二年六月朔日庚子,本月无乙亥。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41页)“下麾……(武帝元狩)二年六月乙亥,侯呼毒尼元年。”同误。
[订正]待考。
48、《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49页):“湿阴定侯昆邪……(武帝元狩)三年七月壬午封。”(七月壬午以下共四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狩三年七月朔日甲午,本月无壬午。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41页):“漯阴……(武帝元狩)二年七月壬午,定侯诨邪元年。”《历表》武帝元狩二年七月朔日庚午,壬午为十三日。
[订正]三年误,当为二年。
49、《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54页):“骐侯驹几……(武帝元鼎五年)五月壬子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鼎五年五月朔日戊寅,本月无壬子。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49页):“骐……(武帝元鼎)五年六月壬子,侯驹几元年。”《历表》武帝元鼎五年六月朔日戊申,壬子为五日。
[订正]五月误,当为六月。
50、《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57页):“缭嫈侯刘福……(武帝元封元年)正月乙卯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封元年正月朔日己巳,本月无乙卯。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52页):“缭嫈……(武帝元封)元年五月己卯,侯刘福元年。”《历表》武帝元封元年五月朔日丁卯,己卯为十三日。
[订正]正月乙卯误,当为五月己卯。
51、《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0页):“建成康侯释之……(高帝)六年四月丙戌封。”
[历校]《历表》高帝六年四月朔日乙卯,本月无丙戌。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889页):“建成……(高帝)六年正月丙戌,康侯释之元年。”《历表》高帝六年正月朔日丙戌。丙戌为一日。
[订正]四月误,当为正月。
52、《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1页):“汉阳侯禄,种弟,高后元年九月丙寅封。”
[历校]《历表》吕后元年九月朔日壬辰,本月无丙寅。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889页):“胡陵,(吕后)元年五月丙寅,封则弟大中大夫吕禄元年。”《历表》吕后元年五月朔日癸巳,本月无丙寅,亦误。
[订正]待考。
53、《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2页):“昌平侯大……(吕后元年)二月癸未封。”
[历校]《历表》吕后元年二月朔日乙丑,癸未为十九日。
[辨疑]此条二月癸未前无年次,遂併入元年,虽与《历表》相合,但其后之四月丙申亦随之併入元年,乃与《历表》不合。《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986页):“昌平……(吕后)四年二月癸未,侯太元年。”《历表》吕后四年二月朔日戊寅,癸未为六日。
[订正]吕后元年误,当为吕后四年。
54、《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2页):“赘其侯吕胜……(吕后元年)四月丙申封。”(四月丙申以下共三见。)
[历校]《历表》吕后元年四月朔日甲子,本月无丙申。
[辨疑]《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986页):“赘其……(吕后)四年四月丙申,侯吕胜元年。”《历表》吕后四年四月朔日丁丑,丙申为二十日。
[订正]吕后元年误,当为吕后四年。
55、《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5页):“魏其侯窦婴……(景帝)三年六月乙巳封。”
[历校]《历表》景帝三年六月朔日壬子,本月无乙已。
[辨疑]《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1012页):“魏其……(景帝)三年六月乙巳,侯窦婴元年。”同误。《史记·孝景本纪》(440页):“(景帝三年)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艺等与谋反者。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历表》景帝三年六月朔日壬子,乙亥为二十四日。
[订正]乙巳误,当为乙亥。
56、《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6页):“长平烈侯卫青……(武帝)元朔二年二月丙辰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二年二月朔日丁丑,本月无丙辰。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29页):“长平……(武帝元朔)二年三月丙辰,烈侯卫青元年。”《历表》武帝元朔二年三月朔日丙午,丙辰为十一日。
[订正]二月误,当为三月。
57、《汉书·百官公卿表》(751页):“(惠帝六年)十月己丑,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曲逆侯陈平为左丞相。”
[历校]《历表》惠帝六年十月朔日戊申,本月无己丑。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3页):“(惠帝六年)十月己巳,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曲逆侯陈平为左丞相。”《历表》惠帝六年十月朔日戊申,己巳为二十二日。
[订正]己丑误,当为己巳。
58、《汉书·百官公卿表》(754页):“(吕后八年)九月丙戌,(审食其)复为丞相。”
[历校]《历表》吕后八年九月朔日辛亥,本月无丙戌。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5页):“(吕后八年)九月壬戌,(审食其)复为丞相。”《历表》吕后八年九月朔日辛亥,壬戌为十二日。
[订正]丙戌误,当为壬戌。
59、《汉书·百官公卿表》(756页):“(文帝四年)十二月乙巳,丞相婴薨。”
[历校]《历表》文帝四年十二月朔日壬戌,本月无乙巳。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6页):“(文帝四年)十二月己巳,婴卒。”《历表》文帝四年十二月朔日壬戌,己巳为八日。
[订正]乙巳误,当为己巳。
60、《汉书·百官公卿表》(759页):“(文帝后二年)八月戊戌,丞相苍免。”
[历校]《历表》文帝后二年八朔日丁卯,本月无戊戌。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8):“(文帝后二年)八月戊辰,苍免相。”《历表》文帝后二年八月朔日丁卯,戊辰为二日。
[订正]戊戌误,当为戊辰。
61、《汉书·百官公卿表》(761页):“(景帝二年)八月丁未,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
[历校]《历表》景帝二年八月朔日丙辰,本月无丁未。
[辨疑]《史记·孝景本纪》(439页):“(景帝二年)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为丞相。”未载日。
[订正]待考。
62、《汉书·百官公卿表》(765页):“(景帝后元年)八月壬辰,卫尉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八月壬辰,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
[历校]《历表》景帝后元年八月朔日丁未,本月无壬辰。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32页):“(景帝后元年)八月壬辰,御史大夫建陵侯卫绾为丞相。”同误。《史记》未载卫尉直不疑为御史大夫事。《汉书·五行志》(1502页):“(景帝后元年)七月乙巳,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八月朔日实为丁未,八月壬辰,必误。
[订正]待考。
63、《汉书·百官公卿表》(767页):“(武帝建元二年)三月乙未,太常许昌为丞相。”
[历校]《历表》武帝建元二年三月朔日丙辰,本月无乙未。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33页):“(武帝建元二年)二月乙未,太常柏至侯许昌为丞相。”《历表》武帝建元二年二月朔日丙戌,乙未为十日。
[订正]三月误,当为二月。
64、《汉书·百官公卿表》(774页):“(武帝元狩三年)三月壬辰,廷尉张湯为御史大夫。”
[历校]《历表》武帝元狩三年三月朔日乙未,本月无壬辰。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38页):“(武帝元狩二年)御史大夫湯。”《历表》武帝元狩二年三月朔日壬申,壬辰为二十一日。
[订正]元狩三年误,当为元狩二年。
65、《汉书·百官公卿表》(777页):“(武帝元鼎二年)二月辛亥,太子太傅石庆为御史大夫。”
[历校]《历表》武帝元鼎二年二月朔日丁卯,本月无辛亥。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39页):“(武帝元鼎二年)御史大夫庆。”未载月日。
[订正]待考。
66、《汉书·天文志》(1303页):“(景帝)二年七月丙子,火与水晨出东方,因守斗。占曰:‘其国绝祀’,至其十二月,水、火合于斗。”
[历校]《历表》景帝二年七月朔日丁亥,本月无丙子。
[辨疑]先有七月,后有十二月,与以十月为岁首的制度不合。十二月之前只有十一月和十月。此七月显是十月之误。《历表》景帝二年十月朔日辛酉,丙子为十六日。
[订正]七月误,当为十月。
67、《汉书·天文志》(1304页):“(景帝)四年七月癸未,火入东井,行阴,又以九月己未入舆鬼,戊寅出。”
[历校]《历表》景帝四年九月朔日乙亥,本月无已未,亦无己未后之戊寅。
[辨疑]东井三十三度,舆鬼四度。(《淮南子·天文训》)癸未至己未为三十六日,己未至戊寅为十九日。火星三十六日行三十三度,平均约一日行一度,然后又十九日行四度,平均约五日行一度,与天象殊不合。文字必有误。
[订正]待考。
68、《汉书·天文志》(1304页):“(景帝中)二年正月丁亥,金木合于觜觿,为白衣之会。”
[历校]《历表》景帝中二年正月朔日己酉,本月无丁亥。
[辨疑]原作景帝中三年。校点本《校勘记》(1314页):“王念孙说中三年在下文,则此‘三年’当作‘二年’。据此,改三年为二年。但改为二年后,全年纪日干支均不合《历表》,且使《天文志》所述前后几年之天象亦皆大谬。例如:“(二年)五月甲午,金、木俱在东井。”“四年四月丙申,金、木合于东井”。木星在东井达两年之久,于理不合。但如按原本作三年,木星在东井徘徊一年,实为可能。全年干支与《历表》均合。校点本据王念孙说改三年为二年,实误。《历表》景帝中三年正月朔日癸酉,丁亥为十五日。
[订正]景帝中二年误,当为景帝中三年。
69、《汉书·天文志》(1304页):“(景帝中二年)三月丁酉,彗星夜见西北,色白,长丈,在觜觿,且去益小,十五日不见。”
[历校]《历表》景帝中二年三月朔日戊申,本月无丁酉。
[辨疑]见68[辨疑]。《历表》景帝中三年三月朔日壬申,丁酉为二十六日。
[订正]景帝中二年误,当为景帝中三年。
70、71、《汉书·五行志》(1304页):“(景帝中二年)五月甲午,金、木俱在东井。戊戌,金去木留,守之二十日。”
[历校]《历表》景帝中二年五月朔日丁未,本月元甲午,戊戌。
[辨疑]见68[辨疑]。《历表》景帝中三年五月朔日辛未,甲午为二十四日,戊戌为二十八日。
[订正]景帝中二年误,当为景帝中三年。
72、73、74、75、76、《汉书·天文志》(1304)页:“(景帝中二年)六月壬戌,蓬星见西南,在房南,去房可二丈,大如二斗器,色白;癸亥,在心东北,可长丈所;甲子,在尾北,可六丈;丁卯,在箕北,近汉,稍小,且去时,大如桃。壬申去,凡十日。”
[历校]《历表》景帝中二年六月朔日丁丑,本月无壬戌、癸亥、甲子、丁卯、壬申。
[辨疑]见68[辨疑]。《历表》景帝中三年六月朔日辛丑,壬戌为二十二日,癸亥为二十三日,甲子为二十四日,丁卯为二十七日。惟壬申当入七月。《历表》景帝中三年七月朔日庚午,壬申为三日。
[订正]景帝中二年误,当为景帝中三年。
77、《汉书·天文志》(1305页):“(景帝)中三年十一月庚午夕,金、火合于虚,相去一寸。”
[历校]《历表》景帝中三年十一月朔日甲戌,本月无庚午。
[辨疑]《汉书·天文志》无景帝中二年,而有两个景帝中三年。前中三年不误,则此重出之中三年显为中二年之错简。《历表》景帝中二年十一月朔日庚戌,庚午为二十一日。
[订正]景帝中三年误,当为景帝中二年。
78、79、《汉书·五行志》(1330):“惠帝四年十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丙子,织室灾。”
[历校]《历表》惠帝四年十月朔日庚寅,本月无乙亥、丙子。
[辨疑]《汉书·惠帝纪》(90页):“(惠帝四年)秋七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丙子,织室灾。”《历表》惠帝四年七月朔日丙辰,乙亥为二十日,丙子为二十一日。
[订正]十月误,当为七月。
80、《汉书·荆燕吴传》(1909页):“孝景前三年正月甲子,(吴王濞)初起兵于广陵。”
[历校]《历表》景帝三年正月朔日甲申,本月无甲子。
[辨疑]《史记·吴王濞传》(2828页):“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吴王濞)初起兵于广陵。”同误。《汉书·五行志》(1501页):“景帝三年二月壬午晦,日有食之。”二月壬午晦,甲子必在二月。正月不当有甲子。
[订正]待考。
关于《汉书》纪日干支的错误,清人多有考证。其中,王念孙、朱一新、周寿昌等人各有发明。夏燮《读汉书十表》也纠正了其中的若干错误。王先谦《前汉书补注》则大量汇集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是《汉书》研究的一次总结。关于汉初纪日干支问题,王先谦指出某些条目《史》、《汉》记载不同,但因为他不明历校的方法,所以只能存异,而不能正误。
本文对《汉书》中八十项不符合《历表》的纪日干支,分别做了考证。可以证明,凡和《历表》相矛盾的记载,必然有错误。其中部分条目虽然能检核出问题,但如何订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应该指出,校点本《汉书》以王先谦《前汉书补注》本为底本,但有妄改(或误排)《补注》本的地方。例如,《诸侯王表》(412页):“赵敬肃王彭祖,景帝子。(景帝二年)二月甲寅,立为广川王。”此前一条,江都易王非三月甲寅立,此后一条长沙定王发三月甲寅立。三月有甲寅,则二月甲寅必误。据《历表》景帝二年二月朔日己未,本月无甲寅,三月朔日己丑,甲寅为二十六日,参见本文15[辨疑]。故《汉书补注》本原作三月甲寅,不误。校点本改为二月,显系有误。
(此文未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