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的超常规发展在其启动时看不出有任何超常规的地方,它几乎就是中世纪的光复运动或十字军运动的一种延伸。那就是在巩固政权后,它很自然地展开向非洲的扩张,在当时来说,也就是收复全部失地后,把十字军往穆斯林占据的北非推进。这一推进,实际上是启动了后来欧洲往外扩张起决定性作用的地理大发现运动,非同寻常。也就是说,欧洲人的海外扩张是由15世纪初葡萄牙人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往北非扩张开始的,但这事业在15世纪上半叶启动时,并未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一)远征北非
1415年,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1385-1433,“若奥”或译为“茹安”、“若昂”等)率领200艘战船共20000多人的部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北非的休达城。当代史学通常把这看成是葡萄牙人,也是欧洲人往外扩张的开端。这场征战得到了葡萄牙贵族和商人的支持,因为休达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又是从南面控制直布罗陀海峡的重镇,可以把它作为在非洲继续扩张的基地。
占领总会伴随着反抗。葡萄牙人占领休达后,这座城市变成了你争我夺的地方,贸易也凋敝了,据守休达的葡萄牙士兵的生活必需品还得从国内运来。但葡萄牙政府没有放弃这座城市,因为他们想征服更多的地方。到1437年,葡萄牙的新任国王D。杜阿尔特又进行了一次远征,企图占领丹吉尔,但这次远征一败涂地。为了安全退回国内,不得不与胜利者签约,答应把休达交还给摩人。为了让摩尔人相信签约的诚意,国王的弟弟D。费尔南多被作为人质留在当地。但他回国后葡萄牙议会不同意归还休达,这位王子被囚至死也未能回到祖国。
15世纪里,小小的葡萄牙表现了极大的野心(在英语里,“野心”这个概念是中性的,与“抱负”相同,我这里也是这个意思)。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由此灭亡。土耳其人继续西进,几年后包围了贝尔格莱德。教皇下令组织新的十字军反击异教徒的进攻,欧洲各国均置之不理,惟有葡萄牙国王D。阿方索热烈响应,并着手备战。只是由于这时教皇去世及土耳其人从贝尔格莱德撤走,阿方索才没有出兵。于是他把准备好的兵力又投入非洲的冒险,占领了休达与丹吉尔之间的一座小城。该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他又两次出兵北非,但最终只得到了摩尔人主动放弃的一座空城--丹吉尔。1475年,阿方索还出兵卡斯提,企图阻止阿拉贡王国与卡斯提王国的合并,由他来继承卡斯提的王位。不过阿方索在这次战争中受了伤,他的继承梦想也就到此结束。
应该说,15世纪里,葡萄牙人在北非大陆的冒险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也不是毫无建树,至少他们拥有了向非洲扩张的桥头堡。拥有这个桥头堡,他们向西非沿岸的探险和殖民才有可能进行,这是对未来葡萄牙的也是欧洲的扩张有重大意义的事业。
不过,这种对未来有重大意义的在西非西海岸的探险和殖民活动,在开始时不是来自里斯本宫廷的推动。
很长时间里,葡萄牙南端面临大西洋的阿尔加维省才是葡萄牙人从事海外活动的中心。换言之,从1415年葡萄牙国王占领休达后,葡萄牙的中央政府主要关注在北非大陆的扩张,但收效甚微;与此同时,葡萄牙还有一个地方政府利用北非的桥头堡,推动了在非洲西海岸的探险和殖民,获得了越来越丰硕的成果。
(二)沿非洲西海岸的探险和殖民
1.绕过博哈多尔角
15世纪上半叶和中叶,领导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探险和殖民的是葡萄牙的一个王子,叫亨利(也译为“恩里克”),由于他领导航海有功,后来人们称之为航海家亨利。亨利是若奥一世(1385-1433年在位)的第三个儿子,生于1394年。若奥一世是葡萄牙阿维斯王朝的创始人,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亨利与哥哥们从小学习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国王本人崇尚学问,王宫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兄弟几个都博览群书。1415年葡萄牙军队攻占休达时,亨利任舰队统帅,指挥军队攻城。3年后,摩尔人包围了休达,亨利率援兵又来到休达,在这里住了3个月。两次休达之行,对亨利此后的行动有极大影响。在这里,他了解到北非穆斯林商人往南穿过沙漠(撒哈拉沙漠)与沙漠南面的“绿色国家”贸易的情况,即通过这条商路,可以获得非洲胡椒、黄金和象牙。
所谓“绿色国家”,即今日的几内亚、冈比亚、塞内加尔一带。当然,那时的葡萄牙人不敢像穆斯林那样从陆地上穿过沙漠,他们不擅长于此。但亨利却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越海到沙漠的南面去,从那儿直接获得当时欧洲人急需的黄金和香料。
1419年亨利王子返回葡萄牙后,向父王提出袭击摩尔人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要塞,但老国王认为这太冒险,不予以支持。据说,亨利由此非常气愤,他放弃了里斯本的王宫,来到葡萄牙最南部的省份阿尔加维省担任总督。他特意把自己的总督驻地安顿在该省南端伸入大西洋的圣维森特角上一个叫萨格里什的小村子里,在这里他修建了要塞和住所,准备把它作为发起向大西洋进军的基地。此后,他派出了一支支探险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寻找沙漠以南的“绿色国家”,掠夺那里的黄金和奴隶。
1419年或1420年,亨利派出由贡萨尔等两位侍从率领的一艘探险船,准备沿非洲西海岸南下,但船被风吹离了航向,结果发现了今马德拉群岛的一个岛屿。亨利随后宣布马德拉群岛归葡萄牙所有,并于1420年向马德拉群岛派出了殖民船队。在随后的年代里,亨利不断派出船队,有的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另一些则离开海岸向西南海洋深处航行,为的是发现更多的岛屿。马德拉的殖民点成了葡萄牙人远航探险的基地,探险的船队可以在这里落脚,获得粮食、淡水等物质供应,还可以修理船只。
该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亨利的探险事业有两个大的成就。一个成就是,往西南海洋探险的船队于1427-1432年间发现了亚速尔群岛。1432年,亨利派出16条船的船队到亚速尔殖民,这些船共载有几百人,其中有牧师,还有几十头牲畜。亚速尔群岛的发现和殖民对以后葡萄牙探险和殖民事业有重要影响,因为它离葡萄牙的距离几乎相当于葡萄牙跨越大西洋到美洲距离的1/3.
另一个成就是,1434年沿海岸往南的探险队越过了博哈多尔角。
博哈多尔角在西撒哈拉约北纬26度的地方,15世纪初欧洲人画的非洲地图,只画到博哈多尔角以北为止,该角过去就是一片空白。在当时欧洲人的传说中,这是一个可怕的地方,没有人敢冒险越过这个海区。阿拉伯的地理学家称之为“黑暗的绿色海洋”,那儿总是浓雾笼罩着,到处是难以捉摸的湍急的海流。据说那里的海水沸腾,炽热的太阳烤得人的皮肤发黑。从1422年到1434年的十多年间,亨利先后组织了14次以绕过博哈多尔角为目的的航行,均无功而返。但这最后一年,亨利的一个叫埃亚内斯的侍从进行了第二次航行。这次航行他不再沿海岸往南走,以免引起海员们的恐惧,而是把船径直朝西南方向开进大海,然后再折向海岸,这样终于绕过了博哈多尔角。他回来后吹嘘说,在那暗绿色的海水上航行就像在国内的水域航行一样。同时代葡萄牙的历史学家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人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欧洲人大探险的开始,因为绕过博哈多尔角,欧洲人第一次到达了历史上未曾到达的或不知道的地方。第二年,埃亚内斯与另一位侍从再次出海,在博哈多尔角过去100海里处,在荒凉的海滩上发现了人和骆驼的迹象。这证明博哈多尔角的那一边也是有生命的。
2.用科学技术来支撑航海和探险
亨利不是一个蛮干的冒险家,否则他的事业不会有太大的希望。他有科学头脑,而且善于组织工作。为了探险和殖民,他在萨格里什办起了航海学校。他到处招收水手、船长、制图人员、造船工匠,他还广泛搜罗各种学者,包括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甚至古文字专家,因为一些古代的典籍需要有专门的人来解读和翻译。他建立了图书馆,馆中藏有他弟弟佩德罗从意大利带回来的《马可·波罗游记》和古代天文学的集大成者托勒密的著作。他还收集了许多地图、海图和各种航海仪器如指南针、象限仪(测量高度或海拔高度用)、横标仪(用来测量纬度或距赤道的距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亨利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任葡萄牙骑士团团长,终生未婚;但他又是一个极其实际的人,能够处理好尊重科学与忠于信仰的关系。在他的航海学校里,他不拘一格笼络人才,投到他麾下的有各种各样的实干家和专家,来自不同的民族并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他们中有犹太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德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等。
造出适合于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只,对亨利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大西洋不像地中海,它的航行条件与地中海很不一样,风急浪高是这里航行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地中海上航行的船只没法在大西洋上航行。
亨利及其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造出适合于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只。他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造船。比如,建造100吨以上船只的人可以从皇家森林免费得到木材,其他必要的材料可以免税进口。造船和出海的港口就在萨格里什附近的拉古什港市。经过长期努力,大约在1440年,他们终于造出了一种轻快帆船。这种船的船体比地中海的大型商船要小得多,所以显得灵活,易于操纵,可以紧靠陌生的海岸航行,不必像大船那样航行时必须远离海岸。这种轻快帆船舍弃了传统的独桅横帆,而是使用了多桅三角帆,这样船长可以不再那么依赖海上的风向。这种多桅帆船比横帆船更快更安全,在以后的地理大发现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哥伦布发现美洲乘用的三艘船都是这种轻快帆船。
从轻快帆船的发明可以看到,不是欧洲造船技术的充分成熟推动人们去从事大发现,而是由于从事大发现的现实需要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换言之,是需要推动了造船技术的发展,不是造船技术成熟后等待人们去应用。如果我们想想古代社会技术发现的特点,你就会对亨利的事业由衷地敬佩。古代技术发明也往往与生产或生活上的需要有关,但这种需要一般并不强烈,所以它对发现创造者的推动力十分有限。这就决定了古代的发明创造总带有某种偶然的性质,这也说明了古代发明创造的过程或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过程总是十分缓慢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亨利对造船技术的推动是近代的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目的性十分明确的促进技术发展的行为,因为他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竟然造出了完全适合于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只。
3.把探险和殖民结合起来
一心一意从事航海活动的亨利是国王的儿子,不可能不受到宫廷事务的干扰。1433年,老国王去世了,亨利的大哥杜亚尔特继承了王位。不久后,杜亚尔特进行了再次进攻丹吉尔的冒险,亨利也担任了一名指挥官,但大败而归,把另一个弟弟也赔上了,这在前面已经讲过。杜亚尔特回国后不久即去世。由于杜亚尔特的儿子阿方索五世只有6岁,里斯本又发生了该谁来摄政的争论,政局一度动荡。一直到1441年,亨利才重新向非洲西岸派出探险队。此后葡萄牙的政局还是不太平。1448年阿方索五世登基,摄政王佩德罗(亨利王子的二哥)带了一小队人马想回到首都,目的似乎是为自己的某种行为向新上任的国王辩解,但国王派出的军队进行了拦截,佩德罗及其随从均被击毙。
与此同时,亨利的事业还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非议,主要是旷日持久的探险花费了大量金钱,国家却看不到有什么收益的希望。所以当他重新恢复探险后,葡萄牙的殖民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441年派出的探险队开始从非洲带回十几名奴隶,这是近代欧洲人到非洲直接从事奴隶贩卖的开端。接着,亨利组织了以贩运奴隶为目的的一些航行。1444年,埃亚内斯从西撒哈拉海岸带回235名奴隶。他们在拉古什的郊区出售奴隶,当时一位叫祖拉拉的历史学家写下了这些奴隶的悲惨情况:“有些人低垂着头,脸上满是泪水……父子、夫妻、兄弟都要彼此分开……每个人都听凭命运的安排……母亲紧紧抱着怀中的婴儿,不顾自身的安危,扑倒在地,用身子遮着婴儿,不让他们从身边分开。”祖拉拉接着说,亨利骑在马上,以十分满意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
此后,探险与殖民、贩卖奴隶同时进行,殖民和贩卖奴隶为探险增补费用,减少了政府开支,也就减少了各方的非议。越过博哈多尔角后,与撒哈拉以南的贸易随即把黑人奴隶卖到欧洲的现象在整个中世纪一直存在,但那些黑人奴隶是由阿拉伯的奴隶商带到地中海岛屿的奴隶市场上出售给欧洲人的。
继1441年带回奴隶,次年亨利派出的船队开始运回金砂。1443年亨利王子派人在毛里塔尼亚海边的阿尔金岛建立永久性的堡垒,作为葡萄牙人探险和贸易的中转站。这样,葡萄牙人在非洲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阿尔金岛成了提供金子的重要中心。
血腥的奴隶买卖和与撒哈拉以南地区的贸易就这样发展起来,亨利的“事业”变得有利可图,那些激烈批评他的声音开始沉默下来,有的竟转而对他唱起颂歌。这样,葡萄牙的探险和殖民船队不断往南推进,1444年,他们来到了塞内加尔河口,这里的海岸变得青翠起来,到处是棕榈树,他们终于看到了“绿色国家”。此后,直到1460年亨利去世,葡萄牙人一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一边与沿岸的非洲人做生意,或贩卖奴隶。就在他去世这一年,他的探险队到达了塞拉利昂海岸。
4.亨利是地理大发现的开拓者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亨利是开启地理大发现的关键人物,所以19世纪时英国的一个历史学家称他为“航海家”。其实亨利本人并没有出过海,他只是在葡萄牙军队征服北非的休达等地时在海上航行过,那都是在熟悉的海域航行。但亨利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接受“航海家”的称号。因为正是在他的组织下,葡萄牙人的船只把从直布罗陀到几内亚的西非海岸线列入了自己的版图,约3500公里长。从此,海岸线朝东南延伸,使人感觉到好像越过了非洲南部大陆,打开了通往印度的道路。没有他的组织,葡萄牙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探险。同时,西非以西大西洋上的四个群岛--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也同时被纳入了葡萄牙的版图(后来,经过旷日持久的争执,加那利群岛转归西班牙)。
特别是,在这40多年的航海活动中,葡萄牙成了欧洲的航海中心,他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船队,拥有第一流的造船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探险家或航海家,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西欧的大探险家几乎都是葡萄牙训练出来的或受到过葡萄牙航海技术的熏陶。没有这里的航海事业或没有这里的航行学校,就不可能产生那么多伟大的探险家。
亨利航行探险的目的是什么?他是不是明确地想通过绕过非洲的航线到东方去?
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历史问题。
亨利去世后,葡萄牙的航海事业一度陷于停顿。国王一度把探险和殖民大权承包给一个葡萄牙的大商人戈麦斯去做。具体条件是戈麦斯在5年内垄断几内亚等地的贸易,但必须自己出资每年往南探索500公里的海岸线等。1469年到1474年间,戈麦斯既从垄断贸易中赚了许多钱,又把非洲西海岸的探险大大往前推进。1481年,国王若奥二世即位。若奥二世从小对航海有兴趣,继承王位后,立即把这作为大事来办。葡萄牙历史上又一次声势浩大的航行开始了,这是直接取得重大成果的航行。
(三)绕过好望角
若奥二世的探险目的已经很明确: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当时的历史学家是这样讲的:大力发展几内亚贸易,环绕非洲大陆航行,开展与印度的贸易,宣布建立海外葡萄牙帝国,寻找东方的基督教徒。目标既已明确,葡萄牙往东方航行的步伐也加快了。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完成,若奥成立了一个顾问委员会,委员会中有医生、数学家、主教,还有一位犹太学者。这个委员会与专家们合作,制定了计算纬度的表格和公式,改进了航海装备等。
探索往东方的航路,这在当时是一件耗资巨大的事业,类似于20世纪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对小小的葡萄牙来说,甚至比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事业只能由国家来投资,由国家来推动。
葡萄牙人绕过几内亚湾后,非洲西海岸的海岸线又继续往南延伸。他们明白,到达非洲南端可能仍然路途遥远,但在国王的亲自干预下,南下的速度明显加快。
1.卡奥越过刚果河口
越过好望角的路大体是分两大步来走的。先是大幅度往南推进,越过刚果河口;接着是绕过好望角。第一步是由著名探险家卡奥完成的。1482年,卡奥率船很快到达了他的前人所探知的海路,然后深入葡萄牙未知的海岸线,往南推进。赤道地区极其炎热,加上狂风暴雨,船员们都十分疲惫。一天,热带雨林丛生的悬崖峭壁逐渐消失,他们来到一个很大的港湾。港湾内的水呈黄褐色,带有很多泥沙,而且可以感觉到一股强大的水流冲进大海。卡奥令人舀了一桶水,一尝是淡的,方知来到了一条大河口,这就是刚果河。卡奥往河口驶了一段路后,令人在岸边立了一根石柱。上面写着:“宇宙6681年,即耶稣基督诞生1482年,最优秀、最安详、最有权威的亲王葡萄牙若奥国王命令其臣民迪奥戈·卡奥至此并立此柱。”几个世纪后,这根石柱在原地被发现。在所发现的地方立柱纪念,这是葡萄牙探险家的习惯,可见他们对扩大国王领土的关心。
卡奥在刚果河上呆了一段时间后,继续往前行驶。
在刚果以南约800公里的圣玛丽角(今安哥拉海岸)他又立下了一根石柱。1484年春,他带着几个刚果人回到了葡萄牙。这次航行,他把葡萄牙探索过的海岸线往前推进了1600多公里。1485年,卡奥受命再次南行,他得到的命令是绕过非洲到达印度。此行他大概到了南纬22度,即圣玛丽角过去1100多公里的克罗斯角。但实际上卡奥过了刚果后就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有的人说由于他未能绕过非洲而被国王赶走了,有的说他在南行途中死去。这些可能性都存在,因为那时的探险是在非常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过,通过他的两次航行,葡萄牙人到达好望角的路已经不远了。
2.科维良暗访中东、印度和埃塞俄比亚
也许是若奥二世觉得探索通往东方的航线的步伐还是太慢,他再次采取措施,双管齐下寻找到印度的道路。
1487年,经过精心准备,他派出两路人马去完成这个任务。一路走陆路,另一路走水路。
沿陆路走的是佩罗·达·科维良和阿方索·德·派瓦。科维良此时只有20多岁,他精明能干,能讲多种语言,包括阿拉伯语。他们带着蜂蜜等货物,扮作阿拉伯商人经地中海进入埃及,然后来到亚丁和红海。在这里,按原定计划两人开始分手。派瓦往南深入东非,与传说中的基督教国王联系。
科维良则准备向东进入印度,尽可能了解有关香料贸易的情况。他乘船穿过阿拉伯海,来到印度西海岸。
在商业繁华的果阿和卡利卡特,他看到了来自更远的东方来的整船整船的香料,来自中国的美丽的瓷器和丝织品,也有来自非洲东部的黄金和象牙。这一切无疑使他大开眼界,这里的商业繁荣和复杂性及印度洋上的航行特点是他们在欧洲无法想象的。
科维良在这里呆到1489年,然后他仍然扮成阿拉伯商人横穿印度洋来到今天的莫桑比克,这是当时印度洋上阿拉伯人在非洲最南部的贸易地。次年他来到开罗,才得知派瓦已死于热病。在这里,葡萄牙国王给他送来了新的命令,要他去埃塞俄比亚完成派瓦未完成的任务。
这时他已离家三年,很想回家,但王命难违。他给国王写了一封长信,详细汇报了他这几年考察的情况。他向国王报告了东方令人赞叹的财富,特别介绍了中国用蚕茧(在中世纪的十字军运动中,西方流传着一个传说,说在东方有一个基督教王国。西方人希望与这个王国合作,以便东西夹击打击伊斯兰教徒。后来,西方人认为这个基督教王国地处东非,大体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一带。这种传说的产生固然与两大宗教的斗争有关,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因为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曾在埃及等地广泛流传,阿拉伯帝国在7世纪兴起后,东非仍有一些地区继续保留基督教的信仰,如埃塞俄比亚)制造的丝。接着他以穆斯林朝觐者的身份游览了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就目前史料来看,他是第一个到达这两处地方的欧洲人。1493年他开始向埃塞俄比亚进发。埃塞俄比亚的皇帝盛情款待了他,但不准他离开。30年后,葡萄牙的使者来到埃塞俄比亚时科维良仍健在,他娶了当地一个女人为妻,生活舒适,但没有自由。
1490-1491年间,葡萄牙国王收到了科维良的报告,这封信的诸多消息对后来葡萄牙建立帝国意义甚大,如达·伽马在出发往印度航行前,就先从这个报告中了解了非洲东海岸的一些情况。
在中国的有关书籍中,一般只讲迪亚士绕过好望角的故事,对科维良几乎毫无所知。实际上,他以毕生的代价为葡萄牙扩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前往东方时只有20多岁,而在此之前,他还曾在西班牙宫廷和北非的摩尔人中做过间谍,为若奥二世收集情报,是个忠心耿耿的人物。当然,我们肯定他的事迹时,不一定要贬低迪亚士和达·伽马。
3.迪亚士绕过好望角
水路方面的探险是由巴托罗梅乌·迪亚士领导的。
1487年秋,他率三条船往非洲最南端冲刺。迪亚士曾多次在几内亚湾等地从事贸易,对沿非洲西海岸的航行很熟悉。他对这次航行作了周密准备。三条船中,有一条是专门装载补给品的,因为他从卡奥的描述中,了解到船只在南部非洲海岸航行时,很难得到食物和淡水。带上补给船,他的船队就可以在离海岸更远的地方航行,而且可以航行得更久,后来的探险家都采纳了这种做法。迪亚士的船员中还有6名非洲人,4女2男,这是为了有助于探险队与非洲人打交道。
迪亚士的船队来到卡奥曾到过的克罗斯角后,继续往南行驶。这时船队遇到了大风,他下令把补给船留在一个海湾里,率另两条船继续往前。这以后的航行中到底他们是如何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的,有多种说法。
很可能是这样:船只遇到大风后,迪亚士决定避开风暴的袭击,使船只驶离海岸,往西南方的大海深处驶去。13天后,他们遇到了强劲的西风,这是南半球西风带常年性的西风。船队在海上漂泊了很久,海上波涛汹涌,海水冰冷刺骨,这实际上是南极洲的冰山溶化造成的。
队员们感到烦闷急躁,迪亚士下令向北行驶。几天后,他们在远处地平线上看到了山峦起伏的陆地。
迪亚士注意到,海岸线已经不是南北向延伸,而是东西向的了。他感觉到,他们已来到了非洲的南部海面。拿今天的话讲,他们已来到了大西洋与印度洋的交界处或已进入了印度洋。这样,迪亚士发现了绕过非洲南端的一个好办法。即接近非洲南端时,避开从南面来的狂风和洋流,驶向西南大洋深处的西风带,再向东行驶,也就是在接近非洲南端时往西南绕一个更大的弯。这个办法可能是偶合,也可能是这位大航海家的精心策划,此后葡萄牙绕过好望角的航行都是这样做的。
迪亚士继续沿海岸向东北方向航行了一段时间,最后他确信他们已来到了非洲东岸,于是他命人在一条河的入海口立了一块石碑。
也许是迪亚士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再往前航行了,帆早已破烂不堪,索具也已磨损得无法使用,食品和淡水都很少,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得到补充,船员们思归心切,不愿再往前走。迪亚士下令返航,但他要求每个船员都在一份叙述这次航行经过的文件上签名,大概是为了向国王交差,因为国王是希望他能够到达印度的。实际上,这次航行已经为葡萄牙的地图新增添了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归航途中,迪亚士看到了一个高耸壮观的海岬伸向大海。海水撞击着岩石底部和两侧的白色沙滩,蔚蓝色的海洋变成了白色。他断定这就是非洲最南端,来的路上由于狂风暴雨他没有看见这个海角,就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当他回到留下补给船的海湾,船上的船员大都已死亡,死于疾病、饥饿或与当地人的冲突。他带上幸存者迅速往回赶路,于1488年回到葡萄牙。葡萄牙国王非常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汇报,对迪亚士的发现寄予希望,亲自把迪亚士所说的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或可译为“希望之角”,意思是从这里可以看到到达印度的希望。
(四)与西班牙瓜分世界
葡萄牙眼看就要开通到印度的航路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过程又暂时拖下来了。也许是若奥国王在等待科维良的消息;也许是国王此时年事已高、重病缠身,失去了当年的雄图大略;也许是此时葡萄牙国内政局再度动荡。总之,这一工作暂时被拖下来了。
就在这段时间里,一个叫哥伦布的年轻的意大利人来游说葡萄牙国王,说他经过详细的研究和计算,向西航行可以到达印度。哥伦布是满怀希望来找葡萄牙国王的,因为此前他已在葡萄牙工作生活了10多年,娶了葡萄牙人的女儿为妻,葡萄牙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当然,对怀有强烈的事业心的哥伦布来说,他特别看中的是葡萄牙在航海上的成就,作为欧洲的航海中心,葡萄牙越来越吸引有野心的年轻人。但有点不合时宜的是,哥伦布不想遵循葡萄牙已经走了大半个世纪的路线,而是“异想天开”地想通过往西走而到达东方。葡萄牙国王认为到印度的大门已经打开,这是这个国家付出了大半个世纪的努力、花费了大量金钱和人力的成果,他不愿放弃这已有的果实而另走一条不知深浅的道路,觉得没有必要听这个年轻人的胡言乱语,因而很轻易地拒绝了哥伦布的请求。
哥伦布转而求助于西班牙君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后,他终于获得成功。1492年8月,哥伦布率三条船从西班牙的帕洛斯港出发,往大西洋深处驶去,寻找印度,结果于10月来到了今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他回航时遇到风暴,暴风把他的船只刮到了里斯本岸边,他只得从这里上岸,准备通过陆路回西班牙。
葡萄牙国王怀着复杂的心情接见了哥伦布。因为如果哥伦布发现的真是印度,那么这就意味着西班牙破坏了他当初与葡萄牙达成的协议。这两个国家长期来为了在大西洋海域的活动而争得不可开交。在该世纪的中期和后期,两国的海上扩张发生了一系列摩擦,到1479年和1480年两国才最终签订条约,次年教皇批准了这个条约。
该条约规定,西班牙人占有加那利群岛,而葡萄牙人获得对博哈多尔角以南和以东“直到印度人居住地”的贸易垄断权。也就是说,印度当时已定为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而现在哥伦布声称发现了印度,岂不是侵入了葡萄牙的地盘!
西班牙君主则根据“谁发现、谁占有”的原则声称对新发现的土地拥有主权,而葡萄牙认为根据教皇的赏赐,这些土地是属于自己的。这时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是西班牙人,他是否会偏袒西班牙?葡萄牙人曾想过派舰队占领哥伦布新发现的安的列斯群岛,但最后还是决定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并让教皇来仲裁。1594年,两国在托尔德西拉斯城签订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划一条南北走向的界线,线东是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或扩张范围,线西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或扩张范围。由于这一条约是在教皇仲裁下签署的,所以称为“教皇子午线”。从这一规定来看,尽管教皇是西班牙人,但这一条约的签订却是葡萄牙人外交的重大胜利。因为根据这一划界规定,未来的巴西就处在葡萄牙的扩张范围之内了。
有人曾猜测,此时的葡萄牙好像已经知道巴西的存在。
按罗马制,1里加约等于5.92公里。
也就是说,此前葡萄牙的航海家是否已秘密到过巴西?
当时的航海属高度机密,类似于今天的尖端科学技术,随着许多资料的散失,这类事情是永远无法弄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说的是,这是近代西方人第一次瓜分世界。
伊比利亚半岛上这两个国家,其中一个实际上是非常小的国家,在生产力尚落后的情况下,竟发起了瓜分世界的运动,真是一个奇迹。
哥伦布发现美洲,对葡萄牙政府是一个强烈的刺激,促使他们加快到印度去的步伐。
(五)到达印度和巴西
1.达·伽马远航印度
葡萄牙的老国王于1495年去世,但他在去世前任命了瓦斯科·达·伽马为远航印度的指挥官。新国王曼努埃尔上台后,这一进程加快了。对这个小国来说,这一冒险事业是太过于沉重了,但尽管中间经常停顿,一代代国王还是不顾一切地举起接力棒,把它往前推进,终于在经过漫长的努力后达到目标。
达·伽马下海前接受了国王赠给他的一面锦旗,上面有基督骑士的标志,意味着这次航行受到罗马天主教的批准并得到上帝的庇护。出航的仪式很隆重。出发前一夜,他与100多名船员在圣母贝伦教堂里祷告和守夜,这座教堂是几十年前专门为了表彰探险者的献身精神而建造的。黎明时,船员们举着点燃的蜡烛,列队从教堂走进港口,然后乘小船登上大船。码头上的人群目送着舰队缓缓驶离河口而去。这是1497年7月8日。这年12月10日,船员们看到了当年迪亚士绕过好望角时在一条河的入海口立下的石柱,此后他们就得在他们同胞未曾航行过的海域前进了。次年初,他们来到了现在莫桑比克境内的克利马内河口。由于坏血病的蔓延,及船只需要再次维修,达·伽马命令在这里休息了一个多月。这些葡萄牙人实际上已经来到了非洲东海岸阿拉伯人势力所达到的最南端--索法拉,这也是科维良曾到过的地方,达·伽马出发前曾读过科维良给国王的报告,故他对这里的情况是有所了解的。当地的几位体面人物拜访了船队,他们的帽子上都戴有穆斯林朝圣者的徽章,其中的一个人还说他曾在地中海见到过欧洲的船只。
从克里马内出发后,达·伽马继续沿非洲东海岸北上,并不时地在一些港口停下来补充食物,并物色向导。
他知道,来到有阿拉伯人活动的东非海岸后,不必再沿海岸航行,而是可以直接横渡阿拉伯海到达印度。这是一条捷径,但需要有向导引航,而找一个向导并不容易。阿拉伯海的航行有自己的特点,这里风向不断变化,航线上有众多的岛屿、暗礁和浅滩,不熟悉这些情况的人是无法在这儿航行的。
暂时没有人愿意帮助达·伽马,他们只得在当地抓了两个人做导航员,但船在蒙巴萨抛锚时这两个人逃跑了。他们再次抓人,后者把他们带到马林迪。在马林迪,达·伽马受到了热烈欢迎。马林迪的苏丹与蒙巴萨的苏丹是仇敌,所以他非常喜欢与达·伽马交朋友。他为达·伽马提供了一位真正能把他们带到印度去的向导,这是一个心甘情愿的向导。关于这位导航员的身份后人有许多争论,有的说他是印度的基督教徒,有的说他是阿拉伯人或印度的穆斯林,还有的说他就是当时著名的导航员和数学家伊本·马吉德。不管他是谁,这位领航员忠于职守。船队于1498年4月24日离开马林迪,5月20日,这位向导很顺利地把达·伽马三艘破败不堪的船只带到了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这是科维良在葡萄牙国王的报告中讲到过的马拉巴尔海岸的主要港口之一。他们在这里居然遇到了一位能讲葡萄牙语的北非穆斯林。这位穆斯林上船后大声祝贺说:“你们真幸运,真幸运!这里的红宝石、绿宝石多得很。你们真该大大感谢上帝把你们带到有这些珍宝的国家来!”
葡萄牙人经过80多年的努力,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印度,他们建立帝国的梦想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卡利卡特,达·伽马看到了与东方贸易的巨大商机。但这里是阿拉伯商人的传统“领地”。阿拉伯商人要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他们怂恿卡利卡特的土王(地方统治者)疏远这些葡萄牙人。达·伽马花了3个月的时间来与这里的土王打交道。他强调他们来的目的不是为了金银财富,这些东西在葡萄牙很多,而是为了探索和发现。他向这位土王献上葡萄牙国王的信和礼品。可惜国王给他们准备的礼品太寒酸,仅仅是一些羊毛织品、帽子、成串的珊瑚珠、脸盆及罐装的油和蜂蜜,这令达·伽马难以出手。这位土王十分不满,他问达·伽马究竟想发现些什么?是宝石还是人?如果是为了来发现人,那为什么空着手来?
达·伽马的遭遇表明,这些葡萄牙人碰到的困难不纯粹是阿拉伯商人从中作梗造成的,还与当时东西方物质财富上的巨大差距有关。当时东方人不需要西方人的产品,同类产品中东方人的工艺也比西方人的要好。与东方相比,当时西方的产品是质次价高。达·伽马的一位同伴说道:在葡萄牙能卖300里尔(货币单位)的一件衬衫,在卡利卡特只值30里尔。
达·伽马好不容易收集了一些胡椒和肉桂,离港回国。由于坏血病等的折磨,许多船员死在路上,包括达·伽马的哥哥,他是其中一艘船的船长。1499年9月,他们终于回到葡萄牙。他们带回不多的香料,但价值相当于整个远征队费用的很多倍。整个葡萄牙都激动起来了。
国王曼努埃尔写信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自称他已击败西班牙首先到达了印度,他还称自己为“几内亚之君主,征服、航海之君主,与埃塞俄比亚、阿拉伯、波斯及印度贸易之君主”。当然代价也是非常之大,当时的探险都是这样。所以一些人狂热欢呼时,另一些人在伤心痛苦。探险队先后抛弃了2艘船只,只有55人回到葡萄牙(全部人员有100多人和170人之说)。有人因此说道:“虽然宫廷里狂欢一片,但是在海岸边简陋的房子里却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和哭泣声,曾经在这些房子里住过的许多年轻人现在已沉睡在人们不知道的海岸上的坟墓里,或者沉没在大海的海底。不论在宫廷还是教堂,没有人赞扬他们的功绩,也没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但是,他们与瓦斯科·达·伽马一样,是发现通往印度航线的英雄。”
2.卡布拉尔发现巴西
葡萄牙的君臣决定迅速扩大在印度的影响。曼努埃尔国王很快装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共13艘船只和1200多名船员,任命贵族佩德罗·阿尔瓦斯雷斯·卡布拉尔为这支舰队的司令。在葡萄牙的航海史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重大航行的指挥员总要换人,为的是不让某个人得到太多的荣誉,以免这种人尾大不掉,造成麻烦。专制君主制时代欧洲的国王们大都有这种担心。有趣的是,重大的航行,往往任命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贵族为统帅,同时让有经验的、已得到很大荣誉的航海家当助手。在这次航行中,我们看到绕过好望角的迪亚士任其中一艘船的船长。
卡布拉尔的舰队于1500年3月出发。他在绕过好望角时采纳了达·伽马的建议,即在非洲西南部热带海域航行时,不再沿岸航行,而是向西南方驶入大西洋深处,然后再往南行驶。但在实际航行中,卡布拉尔的船队在南半球陷入了一个无风的海区,被南部的季节性海流推到了较远的海域。换言之,他们把这个往西南航行的弧圈划得太大了,以至无意间进入了一个未知的海域,来到了今天巴西里约热内卢稍北的地方,葡萄牙人就这样发现了巴西。卡尔拉尔在这块新发现的土地上留下了两个重刑犯(让重刑犯参与探险和殖民是当时的一种习惯,借此他们可以减刑或免刑),并派了一艘船回国报信,然后他自己率领舰队继续前往印度。在好望角他们遇到了风暴,4艘船被摧毁,包括著名航海家迪亚士任船长的船,船上人员全部遇难。该年9月,卡布拉尔仍借助马林迪的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到达了卡利卡特。
由于阿拉伯商人和宗教势力的阻挠,当地居民拒绝与他们做生意。当地居民还袭击上岸的葡萄牙人,约有50来个葡萄牙人被打死。卡布拉尔向这座城市开炮作为回答,还放火烧了几十艘阿拉伯人的船只。由于力量不足,他无法征服这座城市,于是转向附近的柯钦、坎纳诺尔等地。这些城市与卡利卡特不和(当时的印度处于分裂状态),把大批辣椒、肉桂等调味品及乳香、麝香、樟脑等卖给他们。
1501年7月底,卡布拉尔的船队回到了葡萄牙。此次航行他们先后损失6条船和许多人员,但卖掉运回的香料后,赢利超过了这次冒险支出的2倍。总的来说,卡布拉尔这次出行是成功的,不仅发现了巴西,为葡萄牙以后在拉丁美洲赢得了一个巨大的落脚点,而且其中一艘一度被风吹散的船还发现了马达加斯加岛。
这次航行还意味着,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被打破了,但要巩固这一成果,还需要葡萄牙人加强努力:他们只有用武力控制印度洋,才能真正打破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这是葡萄牙建立帝国的又一个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