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人都知道,15世纪上半叶,中国有过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大约从20世纪中期开始,凡了解郑和下西洋故事的西方学者,都要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15世纪初中国的郑和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七下西洋后,中国再也不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近代社会的开端是人类的活动领域从陆地转向海洋开始的,为什么中国有能力转向海洋但不愿或不想转向海洋,而当时看来更为落后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却转向了海洋,由此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其实在20世纪初,当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尚未崩溃时,维新运动的主将梁启超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他说道: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人,能够创下他这种事业的人非常之少,他的航海早于哥伦布60余年,早于达·伽马70余年,为什么哥伦布、达·伽马能使全世界进入新纪元,而郑和的事业却随着他的离世而消失?而且哥伦布之后,出现了无数的哥伦布,达·伽马之后也出现了无数的达·伽马,而在郑和之后竟没有再出现第二个郑和,为什么会这样?
1.航海和造船技术的比较
如果仅从航海技术来看,则没有理由能说明中国为什么不成为航海大国。从下面的表可以看出,中国在掌握一些关键的航海技术上远远早于欧洲:
中国在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许多方面都曾远远领先于欧洲,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在内河和近海航运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有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英国的科学史家李约瑟曾这样称赞郑和时代中国的航海技术:
在中国的黄金时代,约公元1420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在永乐皇朝时代,它有3800艘船,其中包括1350艘巡船,1350艘属于卫、所或寨的战船,以及400艘运粮的漕船。此外,还有250艘远洋宝船,每艘宝船上的人数,公元1403年时是平均450人,到公元1431年增加到平均690人以上。在最大的大船上,必然超过了1000人。另外还有300艘商船作为辅助队,及一大堆小船作为传令船及警船。
如果我们把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船只与郑和下西洋的船只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我们会发现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郑和在1405-1433年间七下西洋,一般每次都用了260余艘船,其中大中型宝船60余艘,这些宝船估计为1500吨左右,每次航行随行人数都有约27000人。关于这些宝船的具体大小有争论,但据说郑和用过的最大的宝船长44.4丈,宽18丈。按上面李约瑟的说法,这些最大的船配备的人员要超过1000人。再看哥伦布的航行,他前后共6次前往美洲,所用的船只最少时是3艘,最多时17艘;船的载重量100-200吨之间;随行人员最少时90人,最多时是第二次,有1200-1500人,大部分是移民。
达·伽马到印度的航行有两次,所用的船只都是50-120吨的。哥伦布第一次到美洲时只有3艘船,他的旗舰“圣玛丽亚”号载重量只有120吨,船体大约是25米长,三艘船共约载有120个船员。
这一简单的比较说明,西方人为什么远航而中国人为什么不远航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因为当时中国人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至少不比西方人差。所以我们必须从政治、社会、文化等等方面找原因。
2.航海目的及经费来源等方面的比较
进一步的比较还说明,中国郑和的航海与哥伦布或达·伽马等人的航海在航海目的、经费来源、随员身份等方面都是不同的。我国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曾列过一个表,从五个方面对15世纪中西航海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航海船队航海经费航海主要航海队的航海队扮方式性质来源目的主要成员演的角色国库拨对海外奉差的付一切官方外藩属确官吏、卫开支,指交、册封中国皇朝特立册封所官兵、派官营使团、朝方式遣队和朝贡招募的机构造贡贸易制度,宣水手、工船和办使团扬国威匠货以股份探寻新航海冒公司和土地、新征服者、险家、投王室特私人集岛屿、新殖民者、机商人、西方许的私资为主,航路,搜基督教牧师、招方式人航海王室或寻黄金、传播者、募的水探险队贵族赞香料、猎通商者、手、士助或直获战利海盗兵、工匠接参与品这个表言简意赅,的确发人深思。可见,15世纪时中西在航海问题上的差异并不是航海本身所能说明的,而是需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找原因。这里讲的经济原因,指的不是经济落后或先进,而主要是指经济体制或经济的运行机制。下面四节,我们将着重从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