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要干的事情太多,但力不从心,总是感到人手不够;他们钱很多,但花费更大,总是入不敷出。这是这个帝国走向衰落的一个基本原因。
(一)力不从心
我们曾说过,查理五世继承了太多的土地,需要做的事情也太多。他要保卫那么长的战线,面对着那么多的敌人,而且很难化敌为友,他们只得打仗,直到打不下去为止。
查理五世的军队驻守在德国、北非、西西里和意大利等其他地方,它的海岸线经常受到北非海盗的骚扰,它需要在地中海上保持一支强大的舰队,又需要为大西洋上的运输船提供护航,新大陆和尼德兰需要驻军保卫,还有菲律宾。同时期欧洲各国战争频繁,但英国、法国或其他国家在打仗与打仗之间都会有一段喘息的时间,而西班牙没有。查理五世常常是与一个敌人的仗未打完,与另一个敌人的仗又开始了。今天刚与法国签订停战规定,明天又与土耳其人开战了。有时在几个地方同时打仗,而且不是一般的冲突。很难想象查理五世的皇帝是怎么当过来的,他几乎没有下马的时间。
16世纪里,国外是多事之秋,国内也是这样。所谓国内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伊比利亚半岛本土,另一层意思是指查理所继承来的所有领土。与德国新教诸侯的战争,与尼德兰的新教徒或起义军的战争,既可以看成是当时西班牙的国外战争,但也可以看成是国内战争。在美洲和菲律宾,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冲突可以看成是“国外”战争,但中央政府与殖民者的冲突肯定属于“国内”战争。为了保证中央政府对美洲的领导,皇帝绞尽脑汁想削弱殖民者的权力。与殖民者的斗争,就是与自己国民中的那些亡命之徒的战争。16世纪40年代,皇帝想控制或取消监护主的权力,结果造成了贡萨洛·皮萨罗等一批秘鲁原领导人的起义。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政府也付出了精力和代价。
(二)入不敷出
1.军费急剧增加
西班牙不断打仗,花费极其浩大。大约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西欧进入了所谓的现代欧洲早期的军事革命时期。这场军事革命的主要特点是战争规模扩大、费用大幅度增加;军队组织形式发生变化;骑兵的优势受到了打击,而步兵在军队中的作用得到空前增强;长枪手、剑手、弩手和火枪手成为打击骑兵的重要力量。军事改革首先在意大利战争中明朗起来。这时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先进的城防系统,由城堡和碉堡组成,攻打设有这种城防工事的城市需要投入大量步兵和一定数量的骑兵、炮兵。步兵比较容易招募,而且其装备和伙食比较低廉,这也是步兵得到更多应用的原因。有一位历史学家写道:
在1529年前,还没有一个国家像法国和西班牙那样为争夺意大利而出动了30000名战士。但此后,每一次战争中出动的兵力很快超过了这个数字。1536年到1537年,查理五世皇帝仅仅在伦巴第就动员了60000人去防守他刚刚征服的米兰和入侵法国普罗旺斯。1552年,查理五世在各条战线上--意大利、德国、荷兰、西班牙、大西洋和地中海--同时受到攻击,于是他在德国和荷兰出动了109000人,在伦巴第出动了24000人,在西西里、那不勒斯和西班牙出动了更多的部队。这位皇帝指挥下的部队约有150000人,都要由他开支。军队人数增加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1574年,仅西班牙在佛兰德部队就有86000人。半个世纪后,菲利普四世骄傲地宣布,他指挥的武装部队在1625年已达到300000人。在所有这些军队中,实际人数的增长是在步兵方面,特别是长枪手。
海军的花费同样极其惊人。北非的海盗船、奥斯曼帝国的舰队,英国、荷兰、法国的海盗和商船都对西班牙的殖民地和海外贸易构成极大威胁,西班牙必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1580年它兼并了葡萄牙,也就是接过了葡萄牙的敌人和竞争者)上与所有这些敌对力量进行斗争。随着船载大炮和其他火器的发展,船越造越大,越造越花费。16世纪上半叶,查理五世还不想建立由政府直接拥有的舰队,他倾向于在战争时征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私人大帆船,因为那时并没有纯粹的商船,为了对付海盗和敌对国家的海军,商船都配备武装,随时准备战斗。不过由于战争需要,有一种趋势明显起来,那就是由国家来建立一些核心军舰,战争时再征用商船迅速扩大舰队。到菲利普二世时,他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碰到了更大的阻力,因此必须抛弃查理五世的政策,开始建造庞大的舰队。1574年时,他已拥有146艘大帆船。但这还不够,他需要更多的舰队去保护他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商船和运送物资;他需要舰队保护美洲殖民地,反对英国、荷兰和法国人对美洲沿岸的蚕食,抗击英国人对在英吉利海峡上航行的威胁。但这些努力都因1588年的无敌舰队覆没而付诸东流。
2.财政不堪重负
陆军和海军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对西班牙帝国构成了真正的威胁。西班牙人尽管在殖民地得到大量金银,但钱总是不够用;美洲运来的金银越多,西班牙政府的债务也越多,因为支出的增加大大快于收入的增加。查理五世的日子总是在捉襟见肘中度过。他不断地借债,不断地还款;他老是寅吃卯粮,从未还清过债务。16世纪40年代,他发动了对阿尔及尔、法国和德国的新教徒的战争,结果发现自己的所有收入都不够开支,而且连未来的税收都抵押给了银行。于是只好采取饮鸩止渴的办法,没收从美洲运回西班牙的金银,夺取西班牙的所有硬币,以支撑战争。但这样还是不够开支。仅1552年的梅斯之战,就花费了250万金币,约相当于当时每年从美洲得到的正常收入的10倍。皇帝只好再借新债,但欧洲的银行家们提出的借债条件一次比一次苛刻。由此又引起恶性循环,即借债越多,利息越高,正常收入中用于偿还借款利息的也越来越多。1556年他退位时,留给菲利普二世的国债竟高达2000万金币。
菲利普二世继承皇位时,意大利战争尚未正式结束,只不过这时双方都觉得打不下去了。他继位的第二年就宣布自己破产,以便使政府免于倒闭。国债制度和破产制度这时期在欧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不是很完善,先借钱,然后宣布破产,这是中世纪国王逃避债务的一种流氓作风。结果是与这个政府财政有紧密关系的德国的大银行家富格尔也因此破产了。幸好这一年法国也宣布破产,于是两国政府在两年后缔结和约,结束了意大利战争。对西班牙似乎有利的是,不久法国就发生了长达30多年的国内战争--胡格诺战争,法国人喜欢称这场战争为宗教战争,是新教徒胡格诺派与天主教派的战争。
但其他地方的战争无法停下来,菲利普二世还得对付强大的土耳其人、荷兰人和英国人。他不得不多方扩大财源。1556-1573年间,他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到他统治的末年(16世纪末),又增加了一倍。但战争的花费增加得更快。在1571年的勒班陀战役中,据估计仅维持舰队和士兵的费用每年就达400万以上金币,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由威尼斯和教皇承担。尽管如此,支出大于收入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管他如何扩大自己的财源。
镇压尼德兰革命的西班牙军队数量庞大,几十年间每年都要花掉西班牙政府总收入的1/4,即使如此皇帝还是难以按时发饷,甚至导致了军队哗变。西班牙从美洲矿山得到的巨额收入与皇帝的军队花费比起来,只是一个不太大的数字。16世纪40年代,美洲来的收入大约是20万金币,到80年代,达到了200万金币,但仅建造无敌舰队的费用就高达1000万金币,而这1000万金币在1588年的几天时间内就打了水漂。
3.仗还是要打下去
战争还是要打下去。菲利普二世的好大喜功一点也不比老子逊色。无敌舰队刚刚覆灭,他干涉法国的宗教战争却加强了。这时法国的内战到了紧要关头,它有可能变成一个新教的国家。自1559年两国结束意大利战争后西班牙与法国各自忙于自己的事务,无暇他顾,现在菲利普二世觉得需要保持或扩大自己在法国的影响。他向法国派出了许多军队,结果在巴黎驻扎西班牙军队的做法引起了法国人的极大反感。这时也正是菲利普二世的财政面临崩溃的时候,1596年,他以极高的利息借了一笔钱,不久他就再次宣布破产。两年后,菲利普二世走完他的人生路程,他留给儿子的是1亿金币的债务(是他父亲留给他的债务的5倍),付债款的利息就相当于国家收入的2/3左右。
菲利普三世在上台的当年就与法国和英国分别媾和。但这并不意味着西班牙的新领导人“改弦易辙”,这只不过是穷途潦倒时的权宜之计,他仍遵循着父辈的思路走下去。这时,尼德兰的革命并未真正结束。1607年,西班牙又一次宣布破产。接着,在尼德兰镇压革命的西班牙军发生叛变,1609年皇帝只得与荷兰签订和约。
西班牙似乎可以喘息一下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庞大的贷款需要利息,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它在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利益需要捍卫,在这些海洋上维持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舰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国王本人也坚定不移地认为西班牙绝不能放松自己的军备竞赛。
1618年,欧洲大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30年战争暴发了,冷战由此再次变成热战。西班牙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德国投入了更多的军队。祸不单行的是,1626年以后,从美洲运来的金银开始减少。1627年西班牙政府又一次宣布破产。第二年,荷兰人劫走了西班牙庞大的运宝船,使西班牙损失约1000万金币。在这场战争中,西班牙不断借款,尽可能地利用美洲来的金银,勉强维持着战场上的军事行动。接着,伊比利亚本土也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1640年葡萄牙宣布独立。这时,美洲来的金银已大大减少,西班牙国力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
必须指出,西班牙的战士是当时最勇敢善战的士兵,一个国家的战斗力一旦暴发出来,形成风尚,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的,它的持续时间比财富的变化要缓慢得多。
但是,光有勇敢的战士而缺乏战争所需要的资金或资源,又有什么用呢?这只会平添更多的悲壮。
西班牙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它面对的敌人太多,超过了它的应付能力和财力。
三、是不是可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西班牙帝国要做的事情这么多,花费这么大,财政不堪负担,有人一定会问:可不可以少做一些,做最重要的事,放弃不太重要的?这恐怕很难。
理论上当然可以这样讲,但就当时西班牙帝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却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及什么是比较次要的。在查理五世或菲利普二世看来,他们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绝对不可少的,哪一件都不能落下来。
伊比利亚本土是他们的根,是首先需要保护的地方。美洲和菲律宾是他们花了千辛万苦开拓出来的,给他们带来了那么多的金银,谁会轻易把它们交出去!而要维护这两个地方的殖民地,他们就必须保持一支庞大的船队和舰队,他们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
与土耳其人的战争是非打不可的。16世纪里,这个新生的帝国处于巅峰状态,而且该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苏丹苏莱曼的统治时间又特别长,正是在他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发展成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时时威胁着西班牙海岸的北非海盗也是在他统治时期才正式归顺奥斯曼帝国的,从而极大地加强了这个帝国的海军。也是在苏莱曼时期,奥斯曼帝国对中欧和西欧各国虎视眈眈,大有横扫西欧大地之势。地处中欧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维也纳首当其冲,如果这个王朝放弃领导其他国家共同抗击奥斯曼的扩张,土耳其人的铁骑是有可能踏上西欧大地的。换言之,只有哈布斯堡王朝才能有可能抵挡这个一度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帝国的侵犯。即使这样,苏莱曼的大军还是一度逼近奥地利帝国的心脏。所以,对西班牙帝国来说,保卫奥地利不仅是一个阻止土耳其人西进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德意志保持相对稳定的需要。自从宗教改革以来,德国分成了两大派,如果没有皇帝的帮忙,德国的天主教诸侯就会处于劣势,两大派的斗争会失去平衡,德国可能变得更加分裂,还可能发生新教徒对天主教徒的屠杀,帝国在奥地利的亲属的安全就没有保障。另外,失去德意志,可能还意味着失去意大利和尼德兰,也就是说,放弃德意志,西班牙在欧洲大陆其他地区的统治都将发生问题。
意大利和尼德兰也是不能放弃的。在16世纪里,如果撤出意大利,意大利就会成为法国人的天下。法国人会充分利用意大利的财富与西班牙对抗,这就不是西班牙帝国对法国形成包围的态势,而是法国把这个帝国分成两部分。法国还可能与奥斯曼联手把维也纳包围起来。意大利是把帝国联合起来的重要通道,放弃意大利,帝国就会名存实亡。此外,意大利还是西班牙自身安全的外围堡垒。在与土耳其人的战斗中,意大利各地起了重要作用。放弃意大利,或者说不管意大利的事情,意大利的某些地区,比如西西里,也许会落入奥斯曼人之手,这会为西班牙的海防造成更多的问题,或者说西班牙必须为保卫自己的海岸付出更多的人力和财力。统治意大利,西班牙可以把自己的海防放在地中海中部一带,对西班牙来说,这是十分明智的,也是合算的,因为这样意大利各地会承担大量的海防费用。
在有些人看来,尼德兰是最不值得花钱打仗的地方。
这些人的意见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从西班牙到尼德兰,海路不是很通畅,英吉利海峡上法国和英国的军舰对西班牙船只构成巨大威胁;经意大利、瑞士和德国到尼德兰的陆路运输成本非常高。
尼德兰人从海上和陆地上同时打击西班牙军队,很难对付,使得西班牙人的镇压费用十分惊人。但反对放弃尼德兰的人也同样有道理:如果不在尼德兰打仗,肯定也要在其他地方打仗,所以打仗反正少不了;根据多米诺骨牌理论,如果轻易放弃尼德兰,那么哈布斯堡王朝对德国的统治也会面临极大的挑战;西班牙放弃尼德兰,法国人就有可能控制这个地方,那对西班牙会形成更大的威胁。此外,就凭尼德兰长期以来是西班牙的钱仓这一点,西班牙也不可能放弃这个地方。
总之,放弃欧洲大陆的任何一处地方,都会引起连锁反应,都会使哈布斯堡王朝的事业崩溃;欧洲大陆的事情做不好,整个殖民地也会跟着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