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家族以“长子接班”这种家天下的继承模式,来防止其他家族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减少政治继承中的冲突、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定有序和家族的统治延续。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特殊的生活享受,却使不少野心家为这顺理成章的制度添置了刀光剑影的背景。
宋太宗像公元939年十月七日,赵匡义出生于浚仪官舍。他自幼卓尔不群,生性好学、工文业、多艺能,深得长兄赵匡胤的喜爱。
当赵匡胤在后周功业显赫、地位日高时,比他小12岁的赵匡义,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赵匡义长期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18岁时,他协助赵匡胤攻下了瓦桥关和瀛洲、莫州。22岁时,在“陈桥驿兵变”中,赵匡义为其兄代周自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赵匡义以赵匡胤胞弟的身份最适于出面沟通内外,结交军士,抚定众心。由于赵匡义充当了前台主角,才使得赵匡胤在代周自立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较为超脱的角色。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为了避讳,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他另一个弟弟赵匡美改名为赵廷美。
宋太祖赵匡胤对赵光义也十分器重,赵匡胤刚登上皇帝宝座,就任命赵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史。建隆元年(960年)五月,赵匡胤亲征泽、潞,讨伐李筠,让赵光义临时担任大内都点检,留守卞京。同年十月,赵匡胤南征据扬州反抗的李重进,任命赵光义为大内都部署,仍留守京师。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光义被任命为开封尹、同平章事。
担任开封府尹,对于赵光义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作为国家都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封府尹对国家军政要务起着上承下达的作用。从建隆元年(960年)到开宝九年(976年),赵光义当了16年的开封府尹,锻炼了实际处理政务的才能。这16年来,赵光义利用开封府尹的地位,在开封府中广延豪俊,聚集了一批幕僚、军校,文武皆备。通过广置党羽,内外交通,赵光义在开封府时势力大盛,威望日高,羽翼渐丰,为他日后争夺帝位及治国安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赵氏基业的缔造者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据宋仁宗嘉佑年间文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记载,十九日夜,赵匡胤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入宫后,赵匡胤屏退左右侍卫,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在烛影摇晃中,屋外宫人见赵光义时而避席,摆手后退,像是在躲避,又像是在谢绝什么,又见赵匡胤手持玉斧戳地,还大声喊道:“好做!好做!”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才从宫中出来。凌晨左右,赵匡胤就驾崩了。据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记载,赵匡胤晏驾归西后,皇后派宦官王继恩速召赵匡胤长子赵德芳,王继恩认为“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就迎请了赵光义。
第二天,赵光义因“金匮之盟”在烛影斧声中即位。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是明不正,言不顺。因此,赵光义即位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措施来安抚人心,巩固地位。
赵光义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后改封秦王,表明自己沿用赵匡胤时皇弟尹京的旧制;赵匡胤之子德昭为节度使,封武功郡王,与赵廷美一起位在宰相之上,赵匡胤次子德芳也封为节度使。赵匡胤和赵廷美的子女,与赵光义自己的子女一样均称为皇子皇女,赵匡胤的三个女儿还被封为国公主。赵匡胤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赵光义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赵光义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其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了太祖朝的大臣。此外,赵光义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以便于控制。
建于北宋开宝年间的繁塔赵光义改变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开科取士就比太祖时代最多的一次猛增了两倍多。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一旦被录取,士子们便能青云直上出任各种职务,因此,这些“天子门生”对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太宗也能够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整个朝廷逐渐变成服从自己的机构,而“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