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专权,妄兴麓川之役,不仅没有达到示天威于边疆蛮夷的目的,而且使得南方各地的诸苗部落纷纷骚动,明朝廷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更趋于紧张。王振胡作非为,凌驾于昏弱无主的英宗之上,弄得天怒人怨,正统后期,全国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形成武装反抗斗争的第一次高潮。
福建左布政使宋彰,原任参政之职,是个专门巴结权阉的贪官。他用侵吞的民脂民膏,买通宦官,花费万两银子贿赂王振。王振见钱眼开,将宋彰提升为左布政使(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宋彰升迁官职之后,便将行贿买官所费银两,按户摊派到老百姓头上。福建民众不堪忍受宋彰的鱼肉,纷纷起来反抗,燃起暴动的烽火。
正统十二年(1447),浙江庆元(今宁波市)人叶宗留在浙、闽、赣交界地区开采银矿,受到官府追捕,忍无可忍之下,据险立寨,举旗造反,势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受叶宗留暴动的影响,福建也爆发了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
邓茂七是江西建昌(今江西南城)人,出身佃农,为人豪侠多智,因在家乡杀死恶霸地主,为逃避官府追捕,来到福建宁化,后辗转至沙县生活。沙县的地主以高额地租剥削佃农,还强迫佃农将地租送上门来,称“送租”;逢年过节,佃农还得给地主奉送鸡鸭鱼肉之类额外礼品,称“冬牲”。佃农苦不堪言,邓茂七号召佃农起来拒绝“送租”和“冬牲”,得到贫苦佃农的响应和拥护。地主们联名向县官告发邓茂七。县府派兵卒抓捕时,邓茂七率众反抗,杀死几名官兵。知县闻报,又派300名士兵前来镇压,又被邓茂七率兵“格杀殆尽”。正统十三年(1448)2月,邓茂七公开起兵,自号“铲平王”。义旗一举,四方响应,贫苦农民纷纷带金鼓器械前来投奔,很快聚集到几万人众。邓茂七率领义军攻占20余县,与闽、浙山区的叶宗留起义军互为声援,震动了整个东南地区。
叶宗留起义发生后,明朝廷派御史柳华督理闽、浙、赣三省兵力,王振派他的门下太监曹吉祥监军,一同镇压起义军。但叶宗留起义还未平息,邓茂七起义又相继而起。明廷于正统十三年8月命都督刘聚、佥都御史张楷等率兵镇压。临行前,英宗和王振特意召见张楷,面授机宜,要他尽快讨灭反民。刘聚、张楷督军由江西进入福建,11月,叶宗留在与官军激战中,被流矢所伤,英勇牺牲。
此时,邓茂七在福建分兵出击,一路向南连克德化、永春、安溪,进逼泉州;一路向西攻陷连城、上杭等县。义军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控制了福建。义军连连取胜,官军败报不断,英宗严厉斥责张楷,并以杀头相警告。正统十四年(1449)正月,英宗又增派宁阳侯陈懋为总兵,征夷将军保定伯梁瑶,平江伯陈豫为左右副总兵,以太监曹吉祥、王瑾为监军,带领由京营、江西、浙江调集的劲兵,装备着神机铳炮,进入福建镇压邓茂七义军。在优势的官军面前,邓茂七坚持抗击,拒绝诱降。明军采取军事进剿和招降离间的两手策略。由于扼守建阳的义军首领黄琴叛变,明大军顺利进入福建。2月,邓茂七亲率义军攻击延平郡城,陷入明军的埋伏,在激战中中箭牺牲。邓茂七死后,义军余部坚持斗争一年余,才完全失败。
正统年间的东南农民和矿工起义,除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土地和赋税问题之外,宦官专制造成的“政由贿成”,官吏贪污与贿赂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宦官擅权纳贿,其富有程度骇人听闻。上行下效,贪污和贿赂使得整个官僚阶层腐败堕落,遭殃的最终是下层百姓。以王振为首的大小宦官,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所到之处,凌辱地方官员,刻意搜刮民财,其危害一是乱政紊纲,使官场腐败黑暗;二是残民误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于是,官逼民反,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便势不可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