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瓦特推动世界前进的蒸汽机

  瓦特出生在格拉斯哥市附近的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原来是个造船技术工人,后来成立了一个造船作坊,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人,一度担任过小镇的地方行政官。瓦特从小就心灵手巧,再加上耳濡目染,从父亲那里学习到了不少技术方面的知识,并养成了探索奥秘的兴趣和习惯。

瓦特住的小镇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这一天,瓦特的祖母准备做饭,先在灶上烧了一壶开水。开水沸腾后,壶盖就噗噗地不停往上跳动。

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吸引了瓦特的注意力,他目不转睛地看了好半天,也没有猜透其中的缘故,就问祖母:“壶盖为什么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

瓦特追问道:“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呢?”

祖母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别捣乱!”说完就忙活着做饭,不再理会这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瓦特没有从祖母那儿得到答案,反倒挨了训斥,心里很不舒服,但他没有死心,就在祖母做饭的时候躲在一旁默默地观察。一连观察了好几天,他发现,水没有开时,壶盖很安稳,当水发出哗哗的响声就要沸腾时,蓦然间一股水蒸气冒出来,壶盖就上下跳动起来了。

原来是蒸汽在变戏法呀!瓦特高兴地几乎叫出声来,他上前把壶盖一会儿揭开,一会儿盖上,又用杯子、调羹堵住茶壶嘴,蒸汽无处可去,竟把壶盖顶开了。这水蒸气的力量还真不小呢!瓦特的祖母以为他在淘气,又把他训斥了一顿。瓦特并不介意,他的整个心思都放在琢磨蒸汽的力量上了。

童年时代的瓦特曾进入文法学校学习,数学成绩特别优秀,但由于体弱多病,没到毕业就退学了。他在家里坚持自学了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和解剖学,还掌握了好几门外语。17岁时,瓦特来到格拉斯哥的一家钟表店里当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还动手制造过技术要求较高的罗盘、经纬仪等。21岁那年,他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当了一名教具实验员,负责修理和制造仪器。在工作之余,他继续埋头读书,有时候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他就向教授和同学们虚心求教。

1764年的一天,学校方面把一台旧式的纽可门蒸汽机交给瓦特修理。在修理的过程中,瓦特熟悉了蒸汽机的构造和原理,还发现了这种蒸汽机的两大缺点:活塞动作不连续而且慢;蒸汽利用率低,浪费原料。于是,他就开始思考改进的办法。

说时容易做时难,纽可门蒸汽机的改进应从哪里入手呢?1765年的春天的一个早晨,瓦特一个人在校园里散步,满脑子都是怎么改进蒸汽机。忽然,他的脑海里灵光一闪:既然纽可门蒸汽机的热效率低是蒸汽在缸内冷凝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不能让蒸汽在缸外冷凝呢?瓦特的脸上露出笑容,心情豁然开朗,转身就朝着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跑去……就在这一年,瓦特设计出了一种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冷凝器与汽缸之间有一个调节阀门相连,做工后的蒸汽被引入汽缸外的冷凝器,这样就可以避免汽缸在一冷一热的过程中消耗热量。根据瓦特的计算,这种新的蒸汽机的热效率将是纽可门蒸汽机的三倍。

然而,要想把图纸上的线条变为实在的蒸汽机,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瓦特自筹资金,租了间地下室,买了必要的设备,辛辛苦苦地造出了蒸汽机,但效果反而不如纽可门蒸汽机,甚至四处漏气,无法开动。更糟糕的是,他这项试验耗资巨大,而他经济实力有限,实在难以维持下去了。

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布莱克知道了瓦特的困难处境后,就把自己的一个十分富有的朋友罗巴克介绍给了瓦特。罗巴克是个企业家,在苏格兰的卡隆开办了一座规模很大的炼铁厂。他对瓦特的想法很是赞许,当即与瓦特签订合同,赞助瓦特进行新式蒸汽机的试制。后来,罗巴克濒于破产,他又把瓦特介绍给了企业家博尔顿。博尔顿对瓦特的创新精神非常赞赏,愿意接着赞助瓦特。在博尔顿的大力支持下,瓦特又生产出了两台带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但这两台蒸汽机还是没有显着的改进,因此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注,却拖累着博尔顿到了破产的边缘。尽管如此,博尔顿仍然给予瓦特慷慨的赞助。

面对着前进道路上的无数坎坷,瓦特从未灰心过,而是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坚持进行研究。

1781年,瓦特研制出了一套被称为“太阳和行星”的齿轮联动装置,把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齿轮的旋转运动。1782年,瓦特把原来的单项汽缸装置改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变为高压蒸汽。这种高效率的蒸汽机很快就取代了旧式的蒸汽机,成为能普遍用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万能动力机”。到了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被广泛应用到纺织、冶金、采煤、交通等部门去,很快就引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从最初接触蒸汽技术到蒸汽机研制成功,瓦特走过了20多年的艰难历程。虽然多次受挫,屡遭失败,但瓦特坚持不懈,终于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三次革新,使蒸汽机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为人类前进开辟了新的里程。

为了纪念瓦特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人们把常用的功率单位定为瓦特,简称瓦,常用符号“W”表示。1824年,在瓦特逝世五周年时,伦敦公众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为他树立了一座纪念碑。

科学小常识

蒸汽机发明小史

人类对蒸汽的认识和利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人就制造出了一种利用蒸汽喷射的反作用的发动机。

1690年,法国人巴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活塞式蒸汽机,但未投入使用。1698年,英国的一位技师塞莱斯发明了无活塞式蒸汽机,在矿井中得到应用,被称为“矿山之友”。18世纪,英国的铁匠纽可门制成了第一台能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蒸汽机,它不需高压蒸汽即可排水,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这种蒸汽机的结构不合理,耗煤多,活塞只能做往复运动,不能做旋转运动,热效能较低。随着工业的发展,对蒸汽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程师斯米顿开始改进纽可门蒸汽机。他测量了100多种蒸汽机的部件和效率,积累了大量数据,为蒸汽机的改进提供了方便。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