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的父亲是个生意人,早年经营过旅馆,后来经营屋瓦,家里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爱迪生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更好奇,喜欢问东问西。他看到铁匠将铁在熊熊的烈火中烧红,然后锤打成各式各样的工具,就晃着大脑袋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火是什么东西?火为什么会燃烧?火为什么这么热?铁在火中被烧之后为什么会发红?铁红了为什么就软了?回到家里,小爱迪生抱来干草,将它点燃,想弄明白火究竟是什么。结果,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实验,就把家中的木棚烧掉了。
爱迪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不重要,但不容易回答。有一次他问父亲:“为什么刮风?”父亲说他不知道,爱迪生却不放过他,继续追问道:“你为什么不知道?”由于他问的问题太多,家里人都不愿意答理他,只有他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解答一个又一个问题。
爱迪生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试一试,因此经常会遇到危险。有一次,他跑到储藏麦子的房子里,一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被麦子埋住了脑袋,要不是被人及时发现,抓住他的脚把他拉了出来,他就得窒息而死。还有一次,他掉进水里,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救了上来。四岁那年,他想看看篱笆上的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拿着一根树枝去捅,结果脸被野蜂蜇伤了,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爱迪生七岁那年,他父亲的屋瓦生意做不下去了,为了另谋发展,爱迪生一家迁居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有人认为这是造成爱迪生耳聋的原因。
爱迪生八岁时被送进学校读书。学校里的课程设置得很呆板,老师讲课枯燥无味,引不起爱迪生的兴趣。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就在下面走动,有时还跑到外面去,收集人家丢弃的物品,做成古里古怪的东西带进教室里。老师在上边教绘画,他在下边画的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线条。有一次上算术课的时候,老师在上边讲的是一位数的加法。同学们都在底下注意听讲,忽然爱迪生举手提问道:“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对这个孩子感到很头痛,甚至向校方报告,说爱迪生是个“弱智”、“低能儿”。
爱迪生在学校里只呆了三个月,老师便把他的母亲叫来,对她说:“我看这个孩子实在太笨了,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
母亲牵着儿子的手走出了校门,一阵心酸,眼泪不觉掉了下来。她做过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经验,凭着她平日的留心观察,爱迪生绝不是低能儿,而且时时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品质来。她决心自己在家里教育儿子,把爱迪生培养成一个优秀人才。
回到家里后,母亲并没有责骂儿子,而是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老师,今后你得好好用功,必须认真听我的教导。但我有两项约束。第一,你要做什么事必须先告诉妈妈;第二,就是不能再去妨碍别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爱迪生的眼中含着泪水,默默地点了点头。母亲紧紧地把他拥抱在怀里,母子俩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母亲的辅导下,爱迪生开始在家中自学,母亲给他安排的课程涉及广泛,有数学、物理,也有历史、地理,还让他读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爱迪生自学的劲头很足,九岁时就能读懂像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这样难度较大的专着。母亲见他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动手能力也很强,就允许他在家中的地下室里建了一个小实验室。爱迪生恐怕别人乱动他的实验品,就想出了一个妙计,在每一个实验品的瓶子上都贴上毒药标签。
一天晚上,大雪纷飞,爱迪生的妈妈得了阑尾炎,很快医生被请到了家里。医生做完诊断后,焦急地说:“现在惟一的办法就是立刻动手术。可是房间里这么黑暗,手术怎么做呢?”
“医生,那就等明天吧!”妈妈对医生说。
“不行!”医生坚决地说,“要不了等到明天,你就会不行了。”一听医生说出这样的话,小爱迪生难过极了,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他一边用手背揉着眼睛,一边哽咽着对医生说:“您做您的手术好了,我用手拿着蜡烛为您照明。”
医生为难地说:“不行!万一蜡烛油滴到伤口上,那就可麻烦了。再说,几根蜡烛的光线也不够亮啊!”
“怎么办?怎么办?”爱迪生用牙齿咬着自己的小手指头,大脑在飞速地旋转着。突然,他眼前一亮,叫了一声“我有办法了”,就翻箱倒柜地把家里的蜡烛都找了出来,然后把它们一一点燃,安放在一张很长的桌子上。妈妈和医生都不知道爱迪生要搞什么名堂,只见爱迪生又从家里的大衣柜上把镜子拆了下来,然后对医生说:“请您帮我把这面镜子搬到那张桌子上。”
医生一边用怀疑的目光望着爱迪生,一边走过来,帮助他把镜子搬到了长桌上,安放在那些点着的蜡烛后面。顿时,通过镜子的反射,蜡烛把房间照得一片通明。嘿!这可太棒了!爱迪生高兴地跳了起来,他笑着对医生说:“您看这样的亮度可以了吗?”
看着眼前出现的情景,医生惊呆了,竟忘记了回答小爱迪生的话。
“请您赶快为我妈妈做手术吧!”小爱迪生催促道。
“孩子,你可真聪明呀!”医生一边不停地夸奖道,一边从药箱里拿出手术器械,为爱迪生的妈妈做起手术来。
手术十分顺利,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
12岁那年,爱迪生为了赚钱购买化学药品和实验设备,主动向父母提出要到列车上卖报纸。当了几个月的报童,爱迪生就用挣到的钱在底特律开了两家小店,一家小店卖杂志,另一家小店卖蔬菜、水果等,他还雇用了两个少年帮忙看店,并约定和他们分享红利。不久,休伦港和底特律之间又增加了一班车,爱迪生便派一位报童随车卖报。
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刚满14周岁的爱迪生买来一架旧印刷机,办起了一份周刊《先驱报》,用它来传递战况和沿途消息。他一个人兼任记者、编辑、排字、校对、印刷、发行。第一期周刊出版后,大受欢迎,他不仅从中增长了才干,还挣了不少钱。
爱迪生有了钱,就不单单满足于卖报纸,便在行李车上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有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列车突然发生颠簸,一块磷落在木板上,引起了燃烧。列车员急忙赶来,扑灭了火焰,狠狠地给了他一个耳光,结果打聋了他的左耳,还把他赶下了火车,那一年爱迪生才16岁。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次,爱迪生正奋力往一辆货运列车上爬,一个列车员想帮他一把,就抓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上拉,由于用力过猛,使得爱迪生成为终身聋子。
这不幸的遭遇并没有使爱迪生灰心丧气,不能在火车上搞实验了,他就回到家里搞。他找来邻居家的孩子帮忙,安装了一架简单的收发报机。为了熟悉收发报技术,这两个孩子常常从晚上练到深夜。
爱迪生能够学会发电报,多亏了有人帮忙。1862年8月里的一天,那时爱迪生还在列车上卖报纸。这天早晨,他随车来到一个名叫马温·克莱蒙的小火车站上,正在卖报,猛一抬头,只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全然没有注意到一列货车正朝他飞驰而来。爱迪生扔下报纸,奋不顾身地冲下站台,一把抱起那个小孩,两个人一起摔到铁轨外边。这时候,火车擦着他的耳朵呼啸而过。
这个小男孩的爸爸叫麦肯基,是马温·克莱蒙车站的站长,他亲眼看到了这惊险的一幕,不知道该怎样感谢爱迪生才好。爱迪生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从地上捡起报纸,登上火车走了。
第二天,当爱迪生随车再次经过这个小火车站时,麦肯基早已站在站台上等着他了。麦肯基十分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酬谢你的。听说你对电报很有兴趣,要是你愿意,我可以教你收发报技术,帮你成为一名报务员。”爱迪生高兴地接受了麦肯基的好意,跟着他学习收发电报的技术。
爱迪生学习很专心,进步很快,不过三个月的工夫,他的收发电报技术就已经很熟练了。在麦肯基的推荐下,他当上了火车站的报务员。
按照铁路局的规定,晚上九点以后,晚班的报务员每隔一个小时就要给车务中心发一次讯号。爱迪生动手自制了一台自动定时发报机,这个发明使爱迪生成为全局里最准时的发报员。但没过多久,爱迪生的小聪明就露馅了。在一次查勤中,车务主任发现了正在偷着睡觉的爱迪生,结果爱迪生被开除了。
从此,爱迪生就靠着报务员的本领到处打工。1868年,爱迪生在波士顿当报务员期间,获得了他平生的第一项发明专利权。这是一台自动记录投票数的装置,爱迪生认为它能够加快国会的工作,就满怀信心地带着它来到华盛顿。可是事与愿违,一位国会议员告诉他说,他们无意加快议程,有的时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还要故意慢慢投票。这个失败给了爱迪生一个教训,搞发明一定要考虑人们的实际需要。
1869年6月初,爱迪生来到纽约找工作,就在他四处碰壁的时候,好运又一次降临到他头上。这一天,他来到一家经纪人办公室等候召见,正巧一台电报机坏了。对于爱迪生来说,这实在是举手之劳,三下五除二就把电报机修好了,结果他得到一份待遇非常好的工作。不久,他与人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经营电气工程方面的科学仪器。在这期间,他发明了一种印刷机,原本想以5000美元的价格卖给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可是他没有勇气说出口来,就让那个经理给个价钱。令爱迪生大出意外的是,人家一开口就给了他四万美元。
爱迪生用这笔钱建了一座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气机械。他通宵达旦地工作,各式各样的发明像雨后春笋般地在他的实验室里冒出来,人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都称他为“魔术师”。
1877年,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的同时,又把注意力转移到电灯的发明上来。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做灯丝,发出的光线非常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爱迪生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
要想克服弧光灯的缺陷,就得在灯丝上下工夫,它不仅要耐得住高热,还要价格低廉。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爱迪生先后用了6000多种材料,实验了7000多次,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一些着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
面对着无数次的失败,就连爱迪生的助手也灰心了,可是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又向成功靠近了一步。这一天,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请他剪下一绺来,从中挑选了几根粗的,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是实验结果还是不理想。
麦肯基起身告辞,爱迪生为他送行,偶然间注意到他身上穿的棉布外套,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棉线,为什么不试一试棉线呢?”麦肯基马上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布,递给爱迪生。
爱迪生抽取一根棉线放在U形的密闭坩埚里,经过高温处理后,又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住这根炭化棉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装进了灯泡。
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将灯泡安在灯座上,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一片通亮。
然而,太多的失败让大家不敢高兴得太早,他们不知道这个灯泡究竟会亮多久。
一个小时过去了,灯泡亮着;两个小时过去了,灯泡还亮着;三个小时过去了,灯泡放射着光明。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个小时,灯丝才被烧断。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在1879年10月21日这一天诞生了,后来人们就把它定为电灯发明日。
爱迪生并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他觉得45个小时还是太短了,他要把灯泡的寿命延长到几百个小时,几千个小时。于是,他又忘我地投身到实验中去。
这一天,天气十分闷热,爱迪生顺手拿起一把竹扇子,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灯丝的材料。他忽然注意到手中的扇子,立刻想到还没有用竹丝做过实验。那时的爱迪生就像着了魔一般,见到什么东西都和灯丝联系到一起。这一试让爱迪生大喜过望,用竹丝做灯丝效果格外好,灯泡可以亮1200个小时。经过进一步实验,他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做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便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就这样,电灯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几十年后,人们又对它进行了改进,用钨丝做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惰性气体氮或氩,使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人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正是这种灯泡。
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文化程度极低,但他却成为一个发明大王。有人做过统计,他一生中的发明,在专利局正式登记的就有1300种左右,这个记录也许是空前绝后的。1881年是他发明的最高记录年。这一年,他申请立案的发明就有141种,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种新发明。
爱迪生能够做出这么大的贡献,有什么秘诀吗?如果说秘诀,那就是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几十年间,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搞实验,他往往连续几天不出实验室,不睡觉。实在困得不行了,就拿来几本书当枕头,在实验桌上打个盹。有一天,一个朋友对他开玩笑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发明,原来他连睡觉都在吸收书里的营养。”
爱迪生57岁的时候,仍然每天准时到实验室上班。有个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呢?”爱迪生为难地说:“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呢!”如果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地延长了。因此,爱迪生在79岁生日的那天,骄傲地对人们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有人称赞爱迪生是个天才,他这样回答道:“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1929年10月21日,为了纪念电灯发明50周年,人们为爱迪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等着名科学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就在这次庆祝大会上,当爱迪生致答辞的时候,由于过分激动,他突然昏厥了过去。
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31年10月18日,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因病逝世,终年84岁。
科学家逸闻
孵小鸡
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很焦急,便四下寻找。找了很久,他们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
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草堆里,觉得非常奇怪,就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指着放在身下的一些鸡蛋说:“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就想自己也试一试。父亲听了他的回答,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爱迪生有些迷惑不解,向父亲反问道:“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科学家逸闻
无人认识
爱迪生未成名时,有一天,他在纽约街头遇见一个老朋友,那位朋友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像样子,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后,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这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那位朋友一见他的穿戴就惊叫起来:“哎呀!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科学家逸闻
节省时间多做事
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顺手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对他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说完,他又低头工作起来。过了好半天,他没有听到助手回话,就转头望去,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然后伏在桌上计算起来。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往里面斟满水,交给助手,说:“把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按照爱迪生教的办法,助手立刻说出了灯泡的容量。
爱迪生有些不满地对助手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
助手的脸腾的一下红了。爱迪生喃喃自语道:“人生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