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王当了霸主以后,各国纷纷前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原来,秦国地处西面,又因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因此常被其他诸侯国看不起,并不怎么来往。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变革这种外受强邻欺压,内被贵族逼迫的状况,因此便下诏寻求能够使秦国富国强兵的人。不久,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他看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华,就在魏国当了好些时候的门客,也没受重用。卫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决心到秦国来。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并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士,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几天之后,孝公决定依照卫鞅的建议实行改革。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他们以祖宗之法改不得为由向卫鞅发起猛攻,说卫鞅提出的新法是“谬论”。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自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令,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能使国家被时代淘汰,从而灭亡。”卫鞅举出大量从古到今的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孝公听说他把大臣都驳倒了,就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谁的罪。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但是众人都不相信扛根木头就有这么重的奖赏,结果没一人去。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这时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卫鞅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相信卫鞅不是那种信口雌黄的人。
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卫鞅的新法令公布了。主要内容有:
第一,加强社会治安。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组织起来,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担保,互相监视。一家犯罪,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一起判罪。检举坏人有赏,窝藏坏人处罚。外出必须携带凭证,没有证件各地不准留宿。
第二,奖励发展生产。粮食布帛生产贡献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劳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全家充为官奴。一家有两个儿子以上,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税,否则一人要交两份税。
第三,奖励军功。功劳大的封官爵就高,车辆、衣服、田地、住宅、奴婢的赏赐,也都以功劳大小而定;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即便有钱也不能过豪华的生活,就是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待遇。
新法令的推行严重地触动了贵族宗室的地位与特权。为此,他们疯狂地攻击新的法令,在他们的唆使下,就连太子也出来反对。可是,太子是国家继承人,孝公很为难,但为了新法令的顺利推行,必须对太子的事进行处理,卫鞅建议将教唆太子的人给予惩罚。于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被刺了面。大伙看到孝公和卫鞅这样坚决,都不敢反对新法令了。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老百姓都一心务农,积极种田织布,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而将士们都英勇作战。孝公看卫鞅制订的新法令成效显著,就提升他为大良造,并且派他带兵去攻打魏国。此时的魏国早已不是魏文侯统治时期的强盛之国了,再加之秦国势力强大,只得向秦国求和。卫鞅凯旋而归,接着,在国内又进一步推行新法令,主要内容有:把国都从雍城(今陕西凤翔)迁到东边的咸阳,以便于向中原发展;把全国分成三十一个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县令县丞去进行治理,不称职的县官要被治罪;废除“井田”制度,鼓励开荒,谁开归谁,允许自由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等。这些都是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新法令实行了十年以后,秦国变成当时最富强的国家。周天王派人给孝公送来礼物,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领袖),中原各国都纷纷前来祝贺,再也不敢小看这个曾被他们称为“西戎”的强大敌人。
为表示感谢,秦孝公把商、于一带的十五座城镇封给了卫鞅,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卫鞅称做商鞅了。
过了几年,秦孝公病死了,太子即位,是秦惠文王。惠文王以前反对商鞅的新法令,商鞅给他老师判了刑,因此一直怀恨在心。现在他当了国君,那些不满于商鞅的贵族硬说商鞅谋反,惠文王便借此将商鞅处死了。可是,商鞅推行的新法令已经在秦国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改了。他的变法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