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东非之战

  盟国武装起来的北非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战爆发前,英法共同制定了保卫非洲、地中海和近东的计划。该计划规定:在战争情况下,盟国必须控制地中海,并对驻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的意军实施突击,保卫东、北非。希特勒闪击波兰,横扫法国后,英国本土受到德军直接威胁,东、北非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有利于轴心国的重大变化。由中东英军总司令阿·拍·韦维尔将军指挥的英军部队只好准备孤军奋战,当时英军驻东、北非部队分别只有3.25万人和6.6万人,兵力相当薄弱。

  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优势兵力夺取埃及和英属索马里,控制苏伊士运河和红海,切断英国的生命线,实现其建立地中海大帝国的迷梦。为此,意大利集结了50余万人的兵力,其中,阿·迪·奥斯塔公爵指挥的东非军队集团约30万人,装备有813门火炮、63辆坦克、129辆装甲车、150架飞机;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指挥的北非军队集团约23.6万人,装备有1.8万门火炮、315架飞机。

  1940年8月4日,意军17个步兵营在装甲兵和炮兵支援下,从早先占领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入侵英属索马里。2天后,意军占领哈尔格萨等地,8月11日,开始向图阿干英军主阵地进攻。当时驻索马里英军只有1500人,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和装甲车炮,他们被迫于8月15~17日从伯贝拉乘船撤往亚丁。8月20日,英属索马里全被意军占领。在苏丹(其地理位置属于北非,作战行动与东非相关)和肯尼亚,意军集中2个步兵旅和4个骑兵团共6500人、24辆坦克和装甲车,先后攻占苏丹的卡萨拉镇和加拉巴特镇、肯尼亚的莫亚累镇。但是,英属索马里、苏丹、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人民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同凶残的侵略者进行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迫使意军在这一地区不得不停止了进攻。

  英军乘机调兵谴将将其在苏丹和肯尼亚的兵力扩大到15万人,同时也加强了埃及的防御力量。8月底,英军“光辉”号航空母舰和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在直布罗陀分舰队支援下驶入亚历山大港。

  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准备,英军兵分两路,于1941年1月在东非开始大规模反攻。1月19日,北路英军第4、第5印度师和苏丹国防军,由苏丹东北部向厄立特里亚发起反攻,3月27日攻克通往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门户克伦。4月1日,英军占领阿斯马拉。4月8日,驻守马萨瓦海军基地的意军投降,英军俘虏意军1·5万人,击沉意舰多艘,厄立特里亚反攻战遂告结束。

  南路英军第1南非师和第11、第12非洲师,于1941年1月24日突入意属索马里,2月25日占领摩加迪沙,继而北上埃塞俄比亚。此时,埃塞俄比亚皇帝尼格斯·海尔·塞拉西结束国外流亡生活,返回国内,领导埃塞俄比亚人民开展游击战争,狠狠打击意大利侵略军,为英军的胜利反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月25日,英军占领哈勒尔。

  4月6日,夺取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5月18日,奥斯塔公爵率意军主力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安巴阿拉吉山投降。到11月28日,在埃塞俄比亚西北部负隅顽抗的意军余部也全部投降。意属东非在沦陷9个月后被英军全部解放。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