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捷足计划”

  阿拉曼战役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来到埃及。英国第8集团军辖3个军(第10、第13和第30军),共11个师又6个独立旅,其中包括4个装甲师和2个装甲旅;装备坦克1200辆、火炮2311门、飞机750架,总兵力达19.5万人。英军的作战企图是,突破德意军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进,占领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全境,配合即将在法属北非登陆的美英联军,将德意军全部逐出北非。

  英国第8集团使用的“格兰特”式坦克,成为此次“捷足”行动的尖兵。蒙哥马利的作战计划是分三路同时出击。第30军(辖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苏格兰第51步兵师、新西兰第2步兵师和南非第1步兵师)在北面担负主攻任务,负责突破德、意军防线中央以北的防御,在雷区打通2条通路,一条通往腰子岭,一条越过米泰里亚岭。之后,第10军的装甲部队(第1和第10装甲师)通过通路,在战线另一边的开阔地带占据阵地,准备迎战德军装甲部队的反击。

  第13军(辖第7装甲师和第44、第50步兵师)在南面实施佯攻,吸引隆美尔的注意力,分两路出击:一路在耶伯尔卡拉赫和卡雷特哈迪姆以东;另一路在更南面,向希迈马特和塔卡实施攻击,诱使隆美尔相信英军主攻方向在南面,因而在那里保持强大的装甲部队。在牵制德军装甲兵的同时,第8集团军将首先对其步兵实施粉碎性打击,然后再以密集装甲群奋力追击德国非洲军的残余部队,并将其彻底消灭。这是蒙哥马利的一种新式沙漠地作战战术。这一点足以看出他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官。他并没有采取过去的先以密集的装甲群歼灭敌装甲部队,继而再扑向暴露的步兵的战法,而是首先歼灭德军非装甲部队,同时将德军装甲部队隔开,不让他们前往接应。

  这一大胆的不合常规的战术引起英军装甲师及步兵指挥官的反对,但是,蒙哥马利力排众议,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他断定,只要从翼侧和后方对扼守阵地的德军非装用部队进行夹攻,采用“粉碎性”打击予以消灭,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就无法守住夺来的地盘。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会由于补给不足而始终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撤退是他的唯一出路。

  为保障战役成功,蒙哥马利的进攻计划以诈敌计划和作战计划两项内容作为基础。首先,对轴心国军队实施欺骗战术,使之相信英军的主攻方向在南部,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然后,运用强大的火力优势,对北部防线实施大规模进攻。

  诈敌计划要达到尽可能长久地隐蔽英军发动攻势的意图;如没有成功,则要使德军无法确定进攻日期和主攻地带,具体做法是在北部掩盖英军的真正意图和实际行动,而在南部则要有意识地显示英军正在活动的假象,以诱使德、意军在南面集中兵力。英军在阿莱曼防线南端的后方一带,布置了假辎重卡车和假的弹药库、铺设了长达32公里的假的输油管,并且故意迟迟不竣工,以给德方造成一种英军最迟至11月以后才发动进攻的假象。电台使用也日益频繁。诈敌计划简直完美的无懈可击。

  在其正发起进攻地段的北部,作战运输工具和火炮都乘夜暗运入并仔细加以伪装。成百辆坦克隐藏在各种模拟车辆下面,卡车停在火炮阵地上。停放在后方的坦克和火炮运到前沿后,空出来的地方也放置了伪装物。9月下旬,在沙漠的广阔地上,步兵出击前使用的前沿狭长堑壕已于夜间挖成并伪装起来。

  开战日定在月盈之夜的10月23日。英军可借助月光安全有效地排除地雷,在德、意防线上尽快打开缺口,开辟雷区通道。整个作战计划的代号为“捷足”。

  10月23日21时40分,英军1200门火炮对德意军整个阵地进行了猛烈袭击,最后集中在北部地区又狂轰滥炸了10分钟。不久,德、意军的通信网被破坏,其司令部顿时耳目封闭与外界隔绝。在英军强大火力的压制下,意军第62步兵团的部分兵力擅自离开防线,纷纷后撤。22时,英军第30军在战线北部开始进攻。与此同时,英军在南部发起攻击,牵制德军主要装甲部队。第30军所属第9澳大利亚师和第51苏格兰师投入战斗后,准备打通一条穿过布雷区的通路。在其南侧,新西兰师和南非师也投入进攻,以开辟一条南通路。同时,第4印度师从鲁瓦伊萨特岭上具有威胁性的突出阵地展开攻势,很快楔入德军阵地。在英军战线北端,2个澳大利亚旅于特勒埃萨和地中海之间发起牵制性进攻。各路人马源源不断地向前推进,穷追猛打。24日凌晨1时,英军越过德军前哨线,突入其主防线,突破口宽度在9.6公里以上。到凌晨5时30分,第30军一半部队已达预定目标,并打通两条重要的雷区通路。第30军各师和第10军所属第1、第10装甲师尾随于步兵之后,分别开入北通路和南通路。攻势日渐凶猛。

  由于雷区纵深大,英军先头步兵部队和坦克在通路遭到越来越猛烈的炮火袭击,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这危急时刻,英军并没有乱了阵脚。24日下午,苏格兰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重新发起进攻,杀开通路冲出了布雷区,新西兰师的第9装甲旅也越过了米泰里亚岭。但在其南侧进攻的第10装甲师遭到德意军的顽强阻击,经过一夜的激战,仍无结果,直到次日清晨也无法推进。英军坦克被迫停留在米泰里亚岭背后,在最大射程上与敌交火,他们随时都可能被行动缓慢的步兵堵塞在后面,陷在狭窄通道内无法行动。尽管在这样危难的情形下,英军还是击退了德军第15装甲师的多次小规模反击。到傍晚,德军第15装甲师只剩下1/4的坦克能投入战斗。

  第13军在南面的辅助进攻也不顺利,所属第7装甲师和第44师都未能通过希迈马特北面的布雷区,被迫停滞在主阵地前。在各布雷区之间,第13军所属步兵按照蒙哥马利的“粉碎性”战术展开血战,厮杀未曾间断,但仍没有奏效。为保存第7装甲师实力,蒙哥马利命令南部放弃进攻,北部仍按原计划继续强攻。

  25日夜,在炮兵和轰炸机的强大火力支援下,英军不间断地向德、意军实施突击。午夜时分,英军攻克了北部的重要据点——第28号高地。接着,在此地集中兵力准备继续进攻,以便扩展他们在雷阵以西的桥头阵地。

  在此期间,临时接替隆美尔任非洲集团军代理司令的坦克专家施登姆将军,在战役开始后不到一天使死于心脏病猝发,司令部一度发生混乱。9月23日回国治病的隆美尔应希特勒的要求,于10月25日晚匆匆返回阿莱曼前线指挥作战。他放弃以步兵固守阵地的原计划,命令第15装甲师和1个意军师于26日清晨向第28号高地发起反击。在英军的不屈不挠地抵抗下,德军进展迟缓。入夜,意军1个营占领高地的东、西两面。但高地本身仍控制在英军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作战依托地。

  此后,隆美尔动用了预备队第90轻装师,并于26日夜调遣南段第21装甲师率部分意军和炮兵前去增援北段。他很清楚地意识到由于缺乏燃料,一旦英军再进攻南部,第21装甲师就无法重新返回很有全军覆没的可能。然而,德军当务之急是尽一切力量顶住英军在北部的进攻,隆美尔只有孤注一掷。

  27日上午,他命令各部队尽量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火炮,阻滞英军的攻击,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着,德军装甲兵对英军发动一系列进攻,都未能取得成功。

  经过3天激战,英军损失较大,6000人伤亡,损失300辆坦克。这时蒙哥马利“开始意识到必须谨慎行事”。他决定在10月27日和28日暂停大规模进攻,必须重新调整部署:第30军和第10军进行休整,增补人员和装备;将南线第7装甲师调往北部战线,准备同澳大利亚师共同沿海岸公路一线发动决定性进攻;腰子岭和米泰舰岭则转入防御,由第13军防守;新西兰师改作预备队。

  28日,隆美尔发现英军在第二道雷区前集结大量装甲兵力,预料一场决定性战斗正在酝酿之中,于是,将南段剩余的德军和重武器全部调往北面。英军侦察机发现了德军的集结行动。28日中午,英国空军出动轰炸机,对德、意军的集结部队进行狂轰滥炸。粉碎了隆美尔第二次反攻企图。这次失败成为阿莱曼之战的转折点。隆美尔已经没有足够兵力进行反攻了。

  1942年10月23日,盟军发动阿拉曼战役。图为参加阿拉曼战役的北非军队。至29日,德军已全部集结在战线北部,南部仅剩意军防守。这样,精锐的德军便不再和意军交叉部署了。据此,蒙哥马利及时改变计划,决定先在德、意两军的接合部(英军北部通路北端)给意军以致命打击,然后在左翼重创德军。作战代号是“增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