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全境

  1944年初,在苏德战场上,从波列西耶到黑海,从第聂伯河到喀尔巴际山的广阔地区内,苏军和德军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兵器,双方参战总兵力约达400万人,火炮4.55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4200余辆,作战飞机4000余架,展开了争夺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的一场大规模会战。

  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是苏联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农粮充裕的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对苏军来说,解放这一地区就可以将德军驱出国境,进至喀尔巴吁山脉,进入东欧国家,进而向巴尔干推进。对德军来说,守住这一地区就可以稳住防线,争取到喘息的时间,调整部署,伺机反击;否则,将全线溃退,陷入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绝境。因此,苏德双方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大的决心和力量在该地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烈的争夺战。

  乌克兰第1方面军主要进攻集团积极作战,粉碎了德军在捷尔诺波尔、普罗斯库罗夫地区的反突击;其左翼第18集团军经过激战攻占了赫梅尔尼克城,第38集团军从行进间强渡了南布格河,于3月20日解放了文尼察;右翼第13集团军向前推进了80公里,于3月20日进抵勃罗得城。尔后,该方面军主力在得到第1坦克集团军等兵力兵器的加强之后,于3月21日再次从北向南发起进攻。3月23日,第1坦克集团军解放了乔尔特科夫。次日晨,其先头部队从行进间强渡德涅斯特河。3月29日,又渡过普鲁特河,攻占了切尔诺夫策。第4坦克集团军向卡美涅次—波多耳斯基实施进攻,从西面包围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3月26日,攻占卡美涅次—波多耳斯基城。第1集团军和第3坦克集团军在该城以北实施进攻,方面军左翼第18、第38集团军等部队在该城以东和东北方面实施进攻,与在南面实施进攻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部队,构成了对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合围的威胁。

  乌克兰第2方面军于3月17日开始在宽达100公里的地带上从行进间强渡南布格河,并攻占了德涅斯特河地区,进入该地区中心城市卡缅卡,开始了解放摩尔达维亚的作战。

  乌克兰第3方面军于3月26日发起敖德萨战役,以求击溃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战役中,第46、第8集团军、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第23坦克军组成主要突击集团,向拉兹杰利纳亚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从西北面迂回敖德萨。第57、第37集团军组成右翼集团,向蒂拉斯波尔实施进攻,第6、第5、第28集团军组成左翼集团,沿黑海沿岸向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实施进攻。

  3月28日,右翼第57、第37集团军利用相邻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战果,迅速将主力渡过南布格河,在45公里宽的正面上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并向纵深推进了25公里。左翼第6、第5、第28集团军经过激烈战斗,攻占尼古拉耶夫,并开始强渡南布格河。鉴于右翼发展顺利,方面军司令员遂将第23坦克军和骑兵机械化集群从该方向投入交战,向蒂拉斯波尔和拉兹杰利纳亚方向,追击溃逃之敌,4月5日,攻占了拉兹杰利纳亚,4月7日,进抵德涅斯特河口,从西南封锁了德军的退路。4月9日,苏军从行进间突破敖德萨城北防御,经过一整夜激战,次日解放了敖德萨全城。4月11~14日,苏军继续进攻,进抵德涅斯特河,并从几处渡至河西岸。但在此遭到德军有组织的抵抗,德军在此投入新锐兵力,多次进行反突击。5月6日,根据统帅部命令,苏军就地转入防御。

  从1943年12月底到1944年4月底,苏军发起的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苏军向西推进了250~450公里,到达喀尔巴吁山山麓,把德军南方战线截成两段,使德军南线瓦解,受到惨重损失。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