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这种火炮的特点是有一块放置在地面的座钣。发射炮弹时, 炮身的后坐力作用在座钣上, 再由座钣传递到支承面。座钣与支承物的接触面较大, 可以减小后坐力产生的压强。
迫击炮的结构简单, 通常由炮身、炮架、座钣和瞄准具组成。我们常见的迫击炮多为轻型迫击炮, 体积不大, 可由步兵携带。实际上, 也有重型迫击炮, 其效果与榴弹炮相近。例如前苏联制造的M53 式240 毫米迫击炮, 发射口径为240 毫米的炮弹, 弹重100 千克, 射程为9700 米。
迫击炮的工作原理与榴弹炮等火炮相同, 也是靠火药燃烧的气体压力, 推动弹丸加速从炮口射出。迫击炮的炮身分为线膛和滑膛两种。线膛炮的炮膛上刻有螺旋状膛线, 滑膛炮的炮膛内没有膛线。为了使滑膛炮发射出的炮弹能稳定地飞行, 这些炮弹自身装有尾翼, 尾翼像舵一样保证炮弹向前飞行时不会倾倒。
迫击炮也用撞针撞炮弹底火, 使炮弹内的火药点燃。射击分为触发射击和拉火射击两种。拉火射击与榴弹炮相似。触发射击则利用炮弹自身运动, 与撞针相撞而击发, 轻型迫击炮多用触发射击。触发射击时, 先调整好炮身的射角, 将炮弹从炮口填入, 炮弹沿炮膛下滑。撞针在炮身的底部, 向外突出。当炮弹滑到炮膛底部时, 底火与撞针相撞发火。
世界上真正用于作战的迫击炮, 是在20 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出现的。由于迫击炮结构简单, 炮弹沿较弯曲的弹道线飞行, 适于打击隐蔽在工事中或物体后面的目标, 所以受到各国的重视。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考验, 迫击炮的表现令人满意, 至今仍是重要的支援武器。从各国军队的装备看, 连级多配置口径为50 ~60 毫米的迫击炮, 团以上则配置120 毫米或更大口径的迫击炮。前苏联军队广泛装备82 毫米的自动迫击炮。一个摩托化步兵营中, 配有一个迫击炮连, 使用6 门82 毫米自动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