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成千上万的奸臣取得了显赫的政治地位,有的成为朝廷重臣,有的甚至成为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更有甚者控制皇帝、专擅朝政、号令百官、威布全国。
他们是通过什么法宝实现这一切的?
这些人往往不学无术,有的甚至大字不识。他们决不是通过学识、能力、政绩实现这一切的。
这一切都是他们采取种种阴谋手段和鬼蜮伎俩取得的。
让我们对他们惯用的这种种阴谋手段和鬼蜮伎俩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取宠术
作为一个官僚,如果想向上爬,特别是要想成为朝廷大臣,就一定要取得上级官吏的喜爱和信任,甚至是皇帝的喜爱和信任。
那么,奸臣们取宠的惯用手段是什么呢?
其一,伪装谦恭,事事顺从。
卢杞是唐德宗时期的一个奸臣,但德宗并不以为他奸,对他极喜欢、信任。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卢杞对德宗谦恭、事事顺从。而与卢杞同时的另一个大臣杨炎,是一个忠直贤臣,但德宗却不喜欢他,原因是杨炎好与德宗辩论,在德宗面前常常“气色粗傲”。
德宗一次与宰相李泌评论大臣时就谈到他对卢杞、杨炎的看法。德宗说:
“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
李泌回答:“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如果皇上察觉其奸,怎会有建中之乱呢?杞以私仇杀杨炎,排挤颜真卿,激化李怀光,这都是杞为奸的表现。”
德宗不以为然,解释说:“杨炎把我看作小孩,他奏事,答应则喜,不答应就发脾气,所以我不满意他,并非是杞的缘故。建中之乱那是天命,并非杞之过。”
李泌反驳说:“天命,其他人可以说,只有皇帝不能这么说,因君权天授啊。”
德宗又说:“我喜欢与人辩论事理,崔佑甫有时应对失次,但我常维护他;杨炎论事有理,然令色粗傲,常发脾气,无君臣之礼,令人受不了;卢杞小心,朕所言无不从,又无学,不能与朕往复,故朕所常怀不尽啊。”
李泌问道:“卢杞言无不从,难道是忠臣所为吗?”
这段对话,从皇帝的自身说法证明,皇帝喜欢无知、谦恭,言无不从的大臣,这种大臣极易讨得皇帝的欢心。而像杨炎这样的,知识渊博,善于思考,敢于在皇帝面前大胆陈述自己的看法,甚至据理力争的大臣,皇帝则不喜欢。
其二,殷勤侍候。
有些大臣是通过殷勤侍候取得君主们的信任的。春秋时期齐国的奸臣竖刁、易牙即是如此。
竖刁是个很有心计的大臣。他处处留心齐国国王齐桓公的生活习惯和各种嗜好,事事投其所欲,迎其所欢,满足其所好。由此使桓公感到对竖牙的使用得心应手,称心如意,逐渐使桓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他。
易牙则善烹饪。他常做各种美味的菜肴食品给齐桓公吃。一天,齐桓公跟易牙开了一个玩笑,说:“寡人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食过了,唯独没有食过人肉,不知人肉的滋味怎样?”
此话本来是齐桓公随便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话,但易牙听后却记在了心里。从此便开始思索做出一顿美味的人肉来献给桓公。经过几番思索,他把主意打在了亲生儿子身上,他想,把儿子杀了,用儿子的肉做成美味的食品献给桓公,一定会博得桓公的欢心的。
一天午饭时间,易牙给齐桓公端来了一盘蒸肉。齐桓公看到肉很鲜嫩,以为是乳羊肉。等尝了一口后发现比乳羊肉更为鲜美。很快,齐桓公就把这盘肉吃了下去。吃完后,桓公赞不绝口,问易牙:“这是什么肉?”
使桓公没有料到的是,易牙竟回答说:“这是人肉”。
桓公大吃一惊,忙问:“哪里来的人肉?”
易牙说:“古人云,‘忠君的人,不顾其家’。微臣听主公说,鸟、兽、虫、鱼都吃过了,就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是啥滋味。于是,微臣就杀了三岁的长子,做了让主公品尝。”
齐桓公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忙挥挥手让易牙退了出来。但是等易牙走后,桓公想,易牙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做成佳肴给我吃,这说明他爱戴我甚过疼其子。这样的大臣无疑是忠臣了。以后,齐桓公就百般宠信易牙。
其三,贡献美女。
有些奸臣是通过向帝王进献美女而获得宠信的。齐桓公手下有一个大臣叫开方。开方知道桓公是个好色之徒,就对桓公说卫国卫懿公的小女儿如何如何貌美,说得齐桓公心里直发痒,便想把这个小女子娶回来做自己的妾。于是,他便派开方出使卫国。卫懿公并不想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送给一个干瘪的老头子,但是又慑于齐国的强大,便只好忍痛割爱。当开方将如花似月的卫公主带回齐国时,齐桓公看了心里乐开了花。齐桓公把卫公主称为卫姬。后来,桓公听开方说卫姬还有一个妹妹,也是一个有着倾国倾城美貌的女子,于是又把卫姬的妹妹也娶了过来。桓公称这个女子为少卫姬,改称她的姐姐为长卫姬。由于开方帮助桓公得到了这么两个美人,因而对开方感激不尽,从此,开方成了桓公的亲信。
其四,满足帝王的特殊要求。
有些封建帝王,其爱好、信仰、生活习惯与众不同。如果哪个大臣能满足他们的这些特殊要求,也能获得宠信。
宋徽宗喜欢花石,于是朱面力等人便在花石上大作文章,结果获得信任。
明代嘉靖皇帝信奉道教,每天都要祈祷祭天。每次祈祷都要面向苍天念一篇上奏天神的表章。这种表章被称为青词。因为严蒿善于写青词,结果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赏识,从此官运亨通,最后竟担任了宰相。
其五,结交皇帝周围术。
皇帝周围总是有许多服务于他的人,如后、妃、嫔、太监等,这些人无职无权,有的甚至身份低微,但是,他们可以经常接近皇帝,有时,他们对皇帝反映的意见,往往能被皇帝所重视,对皇帝发生影响。他们在皇帝面前经常讲一个人的坏话,或讲一个人的好话,天长日久,往往会改变或影响皇帝对这个人的看法。有一些大臣就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从而使自己逐渐得到了皇帝的好感。
宋时,童贯即是如此。童贯不惜用大量的钱财巴结后宫的妃嫔,结交宦官、大臣,这些受贿的人就在皇帝面前替他说好话,所以逐渐受到了皇帝的宠信,得以平步青云。
明代的大臣严嵩也深谙结交皇帝周围的奥秘。在嘉靖皇帝任职中期,有两个重要的大臣,一个是内阁首辅夏言,一个是礼部尚书严嵩。首辅即宰相。夏言的职务高于严嵩。夏言很有才干,也正直,而严嵩则是一个典型的奸臣。严嵩为了除掉夏言,以便取而代之,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其中一项工作即是结交皇帝周围。
当时,大臣们在嘉靖皇帝常住的西苑都有办公室,以便他们到西苑值班,处理政务。嘉靖皇帝心胸狭窄,好猜疑,于是便常常派一些小太监来查看大臣们都在干些什么。当这些太临们来到夏言处时,夏言总是忙于政务,无暇答理他们,态度未免有些傲慢。但当这些小太监们来到严嵩处时,严嵩便立即站起身来,笑脸相迎,并拉着他们的手,请他们坐下,和他们说长道短,有时,还将大把大把的黄金或白银塞到他们的衣袖里。这些小太监们受到了夏言的慢待,自然要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得到了严嵩的好处,自然要说严嵩的好话。时间长了,皇帝不得不信。事实上也是如此,夏言被唾弃,而严嵩在皇帝的印象中却越来越好,最终嘉靖皇帝让严嵩取代了夏言,成为内阁首辅。
北宋徽宗时,大臣蔡京一度被罢官。蔡京居于杭州。不久,大宦官童贯到江浙一带为宋徽宗访求名贵书画。蔡京认为这是使皇帝重新重用自己的极好机会。他每天与童贯交游“不舍昼夜”。经过数月,二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童贯回宫后,即在皇帝面前美言蔡京。蔡京从此为徽宗所重视。
与此同时,蔡京还结交了一个叫作徐知常的道士。皇后信奉道教,与道士们打交道较多。她特别佩服徐知常,经常邀请他到自己的住处来。自从蔡京结识徐知常后,徐便经常在皇后面前说蔡京的好话,而皇后又在皇帝面前讲蔡京的好话。这样,宋徽宗终于重新任命了蔡京。
朝里有人好做官
自古道,朝里有人好做官。只要有一个大人物作自己的靠山,那么,自己做出成绩来,就会得到及时肯定,做了错事,就会有人替自己遮掩。官运必然就好,仕途必然畅达。一些奸臣就是通过这一途径爬上来的。
明代有一个大奸臣,叫严嵩。他的仕途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二十多年暗淡无光。在这一段一直担任小官,总也提拔不起来,因为这个人实在太平庸。但后一段却光彩照人,不断加官进爵,飞黄腾达。
严嵩实现从前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跃进的契机是巴结夏言。
夏言是严嵩的同乡,很有才干。尽管夏言出仕比严嵩晚了十二年,但官升得很快。经过十多年的时间竟爬上礼部尚书的高位,成为朝廷重臣。而且,夏言为嘉靖皇帝所宠爱,所倚重。
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启发了严嵩,严嵩突然想到应巴结他的同乡夏言,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天,严嵩在家中设宴,请夏言来作客。但遭到夏言断然拒绝。这可急坏了严嵩。严嵩最后竟拿着请柬,亲自来到夏府邀请。夏言的架子很大,居然紧闭大门,不让严嵩进入。严嵩比夏言更绝。他双膝一屈,跪在了夏言门前,双手举起请柬,和声朗诵起来,其声音委婉动人,显得感情真挚。夏言终于受了感动,亲自来到大门前,扶起严嵩,并随严嵩来到严家。
夏言大驾光临,使严嵩喜出望外。在宴席上,严嵩拿出了毕生本领巴结、讨好夏言,使夏言玩得很开心。
从此以后,严嵩便官运亨通,一年三迁。不几年即升为礼部侍郎。后来,夏言担任了内阁首辅(宰相),便让严嵩接替自己担任了礼部侍郎。
明代还有一个奸臣叫崔呈秀。他也是通过与严嵩一样的手段得以飞黄腾达的。
崔呈秀一度担任两淮御史。崔是一个贪官。在他担任这一职务时,不论是抓获的强盗,还是已经判刑的罪犯,只要贿赂三千金,他便立即释放。对于那些不称职甚至违法乱纪的官员,作为御史,崔呈秀有义务、有责任予以弹劾,但是,如果有人向他行贿,他便不再过问。对于不应举荐的官员,如果有人向他行贿,他就举荐。霍丘知县郑延诈犯罪后向崔呈秀行贿,崔呈秀便没有弹劾他,郑延诈接着再次向崔呈秀行贿,崔呈秀竟向朝廷推荐郑延诈。结果,郑延诈却升了官。
对于崔呈秀的所作所为,人们非常不满。天启四年,有人向皇帝上奏弹劾崔呈秀,崔呈秀旋即被免职。
崔呈秀不甘心灰溜溜地回老家去,一天晚上,他推开了东林党人李应升的家门,快步走到李应升面前,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请求李应升为自己在皇帝面前求情,使他官复原职。但遭到正派官员李应升的断然拒绝。李应升“正色固拒,含怒而去”。
崔呈秀投靠东林党被拒绝后,决定改投东林党的敌人、大宦官魏忠贤。第二天晚上他便来到魏忠贤家,象前一天晚上那样跪在了魏忠贤面前,他口口声声称魏忠贤为干爹,说自己宁愿作干儿子。他一把鼻涕一把泪,请魏忠贤为他想办法,保护他。
魏忠贤认了这个送上门来的儿子。从此,崔呈秀成为阉党中最得力的干将,成为魏忠贤最得力的助手。崔呈秀不但官复原职,而且飞快地升迁,三年以后即升至兵部尚书,成为全国军队的统帅。
左右摇摆术
一些大臣,没有一点正义感,为了自身的私利,他们总是与权势站在一起。面对两派政治斗争,这些人从来不看哪一派的主张正确而勇敢地支持这一派,而总是把谁的力量更强大,作为他们立足的唯一标准。哪一派力量大就站在哪一派一边。如果过一段时间,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派由强变弱,另一派由弱而强,那么,这些人将会随之更换门庭。
这样的官吏是极其卑鄙的。
北宋年间的大臣蔡京就是这样一位奸臣。
蔡京是在宋神宗时期踏上政界的。当时,变法派与保守派正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变法力量明显地强大。变法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一些旧的东西被废除,新举措不断出台。
蔡京认为,加入变法派行列显然会被重用,而与保守派同流合污,就必然遭压制,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变法派的队伍,成为变法阵营中的一员。
时间很快就进入元年间,保守派官员司马光担任了宰相。变法运动嘎然停止。在变法运动期间变了的东西又纷纷变了回去。
面对这一政治大变局,蔡京毫不惊慌。他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保守派官员。他积极推行司马光的复辟政策。司马光下令各地一律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限期五天内完成。其它地方和部门因为时间紧迫,都未能按时完成,只有蔡京按时完成了。而且干得很出色。司马光高兴地说:“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象你这样,还有什么怕办不成的呢?”司马光想重用他,但是遭到许多守旧派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蔡京在搞投机。结果被贬出京城。
由于蔡京坚决地与变法派划清界线,断绝来往,同时,不断地向守旧派递送秋波,主动接近,对于保守派推行的法令不折不扣地执行,所以,渐渐地得到了守旧派官员们的好感。蔡京也就日益被重用,相继担任瀛州、扬州、郓州等地的知州,后又授予龙图阁直学士。
在这段时间里,变法派官员纷纷被罢免。但蔡京基本称得上一帆风顺,春风得意。
转眼间八年过去了。保守派的后台高太后死,宋哲宗亲政。宋哲宗具有变法革新思想,他改元绍圣,任命变法派官员章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主持朝政,又起用了大批在元年间被罢免、贬职的官员。中国政坛又出现一片变法新气象。
面对这又一政治大变局,蔡京仍然不慌不忙,他摇身一变,又成了变法派,积极投身到变法运动之中去了。章任命他为户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
章想再废差役法,恢复神宗变法时期实行的免役法。但让职能部门讨论,却久而不决。蔡京即讨好章说:“把神宗年间实行的免役法拿来颁布就是了,何需讨论?”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蔡京象一只变色龙,今天呈现红色,明天又以白色出现。对于他的这种做法,这种为人,正直的人口蚩之以鼻。
骗取舆论支持术
有一些奸臣,他们的成功取决于骗取民心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和颂扬。
西汉末年的王莽即是如此。
王莽很善于伪装自己。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骗子。
王莽出生在一个官僚大世家。在汉元帝、成帝时期,王莽家族有十人封候,五人相继作大司马大将军掌握朝政,特别是成朝,几乎成了他们王家的天下。王莽的青少年时代就处于这样一个环境。
王家子弟们大都是些纨衤夸子弟,他们只知吃喝玩乐,横行不法。唯独王莽不同于他们。王莽爱学习,他常常早起晚睡,手不释卷。
王莽是一个生活很节俭的人。他穿戴很朴素,看上去象一个穷书生。
王莽不但自己生活简朴,他也这样要求家人。一次,他的母亲病了。这时王莽已是一位权倾朝野的宰相,所以,朝中大臣们的太太纷纷去王莽家探望王母。这些贵夫人们一个个穿得珠光宝气,乘着华丽的马车。当他们来到王家门口时,总是由一位衣着陈旧的妇人接待她们。她们都误以为这是相府中的一个奴婢。交谈后才知道是王莽的夫人。贵妇们弄明白眼前这个妇人的身份后,一个个惊得发呆。
王莽还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孝子。有一次朝里举行盛大的宴会,美酒佳肴,山珍海味,舞姿翩跹,歌声悠扬。在这样的一次宴会上,王莽却多次离席。他说他母亲病了,要去服侍母亲吃药。大家都夸他是一个大孝子。
王莽不仅对母亲孝顺,对家族中的其他老人也孝顺。一次,他的伯父王凤病了,王莽听说后就主动来侍候王凤。王莽为王凤熬汤熬药,端屎端尿。一连数月,王莽没有脱掉衣服睡过一次觉,没顾得上洗一次脸,人也累得瘦了一大圈。王凤看到王莽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孝顺,感动万分。王凤一病不起,病情一日重于一日,最后去世了。王莽一直侍候到王凤病逝、发葬才离开王凤家。
王莽待人总是谦恭有礼,不论是朝廷大臣,还是太监、奴仆、普通百姓,均是如此。
王莽很尊重老师。他曾多次到他侄子上学的学堂去看望和慰问老师。
王莽对穷人很有怜悯心。他曾卖掉自己的车马、衣裘赈济穷人。他曾资助一些穷孩子上学。
王莽不但自己遵纪守法,而且还能这样要求子女。一次,他的儿子因故杀了一个家奴,这在当时并不算什么大事,但是王莽却大为震怒,要求儿子自杀偿命,儿子无法,竟真这样做了。
王莽所做的这一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为他的仕途开辟了道路。
王凤临死的时候,当时西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太后王政君来看他,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王凤指了指在病床边侍候的王莽,要太后好好照顾这个侄子。王凤死后,王太后就任命王莽为黄门郎。不久又提拔为射声校尉。
王莽作官后,朝廷里有名望的大臣们都认为王莽是个人才,纷纷上书成帝,要求重用王莽。于是,成帝就封王莽为新都侯,提拔王莽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的侍卫近臣)。
后来,担任大司马的叔父王根在重病时又推荐王莽代替自己的位置。成帝接受了王根的推荐,这样,王莽便成为当朝宰相。
王莽做了一年多的大司马,成帝就病死了。太子刘欣继位,是为哀帝。哀帝的上台使王莽的政治道路出现波折。哀帝即位后,以他的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亲定陶丁太后为核心的定陶派外戚势力涌入朝廷。他们纷纷占据要职,排挤其他政治势力。王莽受到定陶派的压力、遂向哀帝提出辞职,哀帝顺水推舟,准了王莽要求。王莽回归故里。但是,王莽一走,便有许许多多的官吏为他鸣不平,其中有一百多名大臣曾上书哀帝,要求重新起用王莽,迫于舆论的压力,王莽下野三年后重又官复原职,并逐渐排除异己,成为汉王朝实际的统治者。
这以后的王莽便逐渐露出了其真面目。他先做了假(代理)皇帝,后来,干脆害死哀帝,自己作了皇帝,成为一个弑君自为的奸臣。
屈辱术
不少奸臣都是能曲能伸的“大丈夫”。有时,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他们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到、使自己丧失尊严、屈辱的事来。而他们这样做,确实也往往奏效。
明世宗在位初期,夏言为首辅(宰相),严嵩是吏部尚书。夏言是一个忠直贤臣,严嵩是一个奸臣。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为非作歹,夏言准备弹劾严世蕃。严嵩知道此事后,就带着儿子来到夏言家,父子便双双跪在夏言面前,叩头、痛哭、哀求。夏言上了他们的当,答应不再弹劾。但是,事后,严嵩父子并不改邪归正,而且,还设计害死了夏言。
作为一个朝廷大臣,竟跪在别人面前,做出如此屈辱的举动,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但严嵩却这样做了。严嵩奸就奸在了能屈能伸上。
曲线救国术
大部分奸臣的宦海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也会遇到惊涛骇浪。处在这种时候,奸臣们有许多手段可以采取,以求渡过难关。其中一种手段可以称之为曲线救国计,即通过迂回的手段使自己从困境中解脱。
李义府是唐朝高宗时期的一个奸臣。一次,大臣长孙无忌奏请高宗贬李义府至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做司马。在诏令发出之前,李义府获悉此事。他非常惊慌。忽然,他想起了他的好友、中书舍人王德俭。王德俭其貌不扬,但是善揣人意,诡计多端。他对李义府说:“武昭仪(即武则天)正受到高宗的宠爱,高宗想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只是由于宰相的反对,才使此事搁置下来。你如果上书建议皇上废王立武,一定会得到皇上的欢心,你就转祸为福了。”
听了王德俭的这一番话,李义府觉得很有道理,决定试一试。
当晚,该王德俭值班,李义府就替了他。李义府趁此机会,向高宗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废王皇后,立武昭仪是众望所归,请皇上不要在此事上犹豫不决。
这封奏折正中高宗下怀,看了这封奏折,高宗非常高兴。他当即召见了李义府,并赏给李义府宝珠一斗。至于贬李义府去四川的诏令当然就留下未发,让李义府在原职留任。
武昭仪知道此事后,也很感动,秘密派人来向李义府致谢。
此后,李义府成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的心腹,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宰相。
李义府一条奸计,成全了他一生的荣华富贵,令人慨叹。
李义府通过建议废王立武而“曲线救国”成功。但历史上也有玩弄这一把戏失败的倒子。
明代有一个奸臣叫严嵩。他长期专擅朝政,后来渐渐引起了明世宗的猜忌。同时,在严嵩专权的晚期,严嵩已是近八十高龄的老人,头脑开始变得有些糊涂,反映迟钝,世宗皇帝与他讨论问题时,他经常呆若木鸡,答非所问。这也使世宗日益不满。
更为重要的是,这时世宗宠信方士蓝道行。把蓝道行看作神仙一般,对蓝道行的话言听计从。而蓝道行与严嵩父子有矛盾,于是便常在皇帝面前揭露严嵩父子的罪行。
有一次,世宗问蓝道行:“天下何以不治?”
蓝道行便以仙人的身份回答说:“严嵩父子,奸险弄权,大蠹不去,病国妨贤。”
世宗又问道:“果如此,上仙何不降灾诛杀他们?”
蓝道行又以仙人的身份回答说:“留待皇上正法。”
世宗听了,心中一动。世宗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信奉道教的皇帝。方士的话他最能听得进去,从此便产生了除掉严嵩父子的念头。
事也凑巧。时过不久,御史邹应龙上书弹劾严嵩父子。请皇上斩严嵩之子严世蕃。
严嵩知道自己此时已失去世宗的宠信,在世宗面前说话不管用了。于是就采取“曲线救国”办法。他把大学士徐阶请到家里来,又把自己家的人,不论老幼、男女都召集在一起,一同跪在徐阶的脚下,连连叩头,请求徐阶向皇上求情。
徐阶当时正受世宗宠信。徐阶很有才干。严嵩明白将来代替自己做宰相的必然是徐阶。事实上徐阶后来确实做了宰相,而且成为一代名相。
当时,徐阶面对匍伏在地的严家数十口人,爽快地答应一定在皇上面前代为求情。严嵩全家自然得到了一些安慰。但是,当皇帝与徐阶商量关于严嵩父子的事时,徐阶却明确表态应处分他们。于是,世宗夺去了严嵩的一切官职,把他赶回江西老家。把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谪戍雷州卫。
口蜜腹剑术
一些奸臣满脸堆笑地跟一个人讲话,语气亲切,而讲的内容一听就是关心对方的,让对方听来就象是在喝一杯蜜水那样甜美。但是,实际上听者喝进去的不是蜜水,而是毒汁。能让人把自己送的毒汁喝起来就象蜜水那样甜美,葬送了自己还对别人感激涕淋。这是历史上一些大奸臣们的绝活。
明代奸臣李林甫就有这本事。
天宝元年(742年)的一天,唐玄宗驾临勤政楼。他站在高高的楼上远眺。忽然,他发现兵部侍郎卢绚骑着一匹骏马,垂着鞭子,从远处款款而来,显得悠闲而威武。卢绚从勤政楼下经过,又向远处走去。
玄宗看着卢绚走来,又目送其远去,对卢绚的英武赞叹不已。
因为李林甫在各处都安排了许多耳目,所以,勤政楼一幕到第二天他就知道了。他担心皇帝重用卢绚后,对自己的地位形成威胁,于是立即采取了措施。
当天下午,李林甫派人找来了卢绚的儿子,关心地说:“令尊大人有极高的威望,皇上将派他去广州、交州担负重任。如果令尊大人怕此行辛苦,就应上书皇帝,说自己年老体弱,不堪此任。”
当时,广州、交州是远离中原的待开发的边地,荒凉、野蛮、落后,而且路途遥远。卢绚之子当然不愿让他父亲去那里任职,所以当他听了李林甫这一席话后,真是感动万分。第二天,卢绚便向玄宗上书,说自年老体弱,不堪重用。玄宗看了卢绚的奏章,叹息良久,但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免了卢绚兵部尚书之职,改任为较为轻闲的华州刺史。
就这样,李林甫用一席甜言密语把卢绚置于被压制、被冷落的境地。
原中书侍郎严挺之,很有才干,后来被李林甫排挤出京,到外地任职。一天,唐玄宗突起想起了严挺之,问李林甫:“严挺之今安在?此人可重用。”
第二天,李林甫找来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热情“叙旧”,并说要任命严损之为员外郎。严损之喜出望外。
之后,李林甫又告诉严损之,说:“皇上对令史严挺之印象甚好,念念不忘。如果令兄找一个借口回京一次,与皇上见一面,认真地交谈一下,就有可能安排更重要的职务。”
严损之问找一个什么借口为好。
李林甫好象作了一阵思考以后说:“就说身体有病,回京请名医看病。这样,皇帝便一定会同意的了。”
严损之千恩万谢而去。
几天后,严挺之要求回京看病的奏章交到李林甫手中,李随即转交玄宗皇帝。玄宗知道严挺之生病体弱后,甚为惋惜。从此不再考虑重用严挺之的问题。这样,李林甫便又排除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刑部尚书李适之,是唐太宗之曾孙。他工作认真、勤勉。天宝四年,提拔为宰相。唐代实行多相制。李适之与李林甫同为宰相。李林甫嫉妒李适之,总想压一压李适之,便苦苦寻找机会。
一天,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采之可富国。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把此事告诉皇上后皇上一定会高兴。”
李适之不知这是李林甫设的圈套,于是,就找到玄宗,告华山有金矿事。唐玄宗听了也很高兴。
第二天,唐玄宗见李林甫,告华山金矿事。李林甫说:“臣早就知道华山有金矿,但是,华山乃陛下本命所在,不宜穿凿,故一直未敢向皇上禀报。”
玄宗听了,对李适之产生了一种埋怨情绪,认为李适之考虑问题不周。下午见到李适之时,要李适之以后要禀报什么问题时,先找李林甫商量。
李林甫在跟卢绚之子、严损之、李适之谈话时,装出很亲切的样子,对方对他还感激万分,全然不知是计,可见李林甫是玩弄口蜜腹剑这一权术的一把好手。
借刀杀人计
历史上的一些大奸臣,有时自己直接迫害别人,有时则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借刀杀人。后者更阴险。
唐玄宗时期,奸臣李林甫为相。这是一个很阴险的人物。当时,户部尚书裴宽正直有为,为唐玄宗所重视。同时,刑部尚书裴敦复,“平贼有功”,也受到了皇帝的表彰。二人都有入相的可能,对李林甫的相位构成了威胁。李林甫决心排挤二人。
李林甫发现二裴之间有矛盾,可以利用。于是,就在二人之间挑拨,结果,二裴之间的矛盾加剧,最后竟达到了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
李林甫看到条件成熟了,就向裴敦复出主意,于是裴敦复买通杨贵妃的姐姐,杨贵妃即向唐玄宗告枕头状。当时,唐玄宗正宠爱杨贵妃,果然玄宗听信了娇滴滴的谗言,把裴宽贬出了京城,去担任睢阳太守。接着,李林甫又设计排挤了裴敦复。
作假术
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需要武虚作假,欺上瞒下;为了把小胜利渲染成大胜利,需要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为了自己的利利,必须把白说成黑,或把黑说成白,也需要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总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是奸臣们惯用的又一卑劣手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善于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恐怕要数南宋时期的奸相贾似道了。
1259年,蒙古大军进攻四川。丞相贾似道统率南宋军队抵抗。蒙古军勇猛异常,且尽为铁骑。南宋军队腐败不堪,加之贾似道根本就不懂打仗。所以,南宋军每战必败。
面对这一形势,贾似道不是整肃军队,发动民众,积极争取由弱转强,由败转胜,而是寻求妥协投降。他派出一个叫宋京的人去蒙古军营,找到蒙军前线统帅忽必烈,要求和解,表示南宋愿向蒙古称臣,并每年向蒙古进贡银钱。但遭到断然拒绝。
贾似道想认贼作父,但贼却不要他这个干儿子。这使贾似道心里非常不快。
不久,蒙古国元宪帝死。忽必烈听说蒙古国内有人酝酿让阿里不哥继位当皇帝,于是急忙统率蒙古大军拔寨北归,争夺帝位去了。
贾似道听说这一消息后,急忙又派宋京去蒙古军营,找到忽必烈,说如果蒙古愿意息兵罢战的话,南宋愿向蒙古称臣,而且,每年向蒙古进献银20万两,绢20万匹。因为忽必烈急于北归,所以就同意了贾似道的请求。
几十万蒙古大军退走以后,贾似道统率的南宋军队与滞留的蒙古小股残余部队打过一仗,打死对方100余名。实际上这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小战斗。
另外,在南宋军队“凯旋”而归的路上,遇见了一队人马,即南宋一个叛将储再兴押着蒙古军抢劫来的大批金银财宝和妇女北去。这队人马战斗力很弱。储再兴本人连一匹战马都没有,而是骑着一头牛在前面领路。
刚听说来了一路蒙军时,吓得贾似道脸都变了色,赶忙藏进了一堆草丛里,后来,他的部下报告说,战斗已结束,他这才从草丛里钻出来。
本来蒙古军北归是因为蒙古国元宪帝死,蒙古军队统帅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帝位而主动撤军,但是,贾似道竟报告皇帝说是他统率的南宋军队打了胜仗,蒙古军队屡屡受挫,连战连败,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剩下的残兵败将狼狈逃去。
这真是一个弥天大谎。
本来在蒙军北退后,南宋军队与蒙军小股发生了两次小小冲突,但竟被贾似道渲染成两次规模空前宏大的战役。
这又是一个弥天大谎。
而对于他私自与蒙古军队订立和约,答应向蒙古称臣、进献银绢、割地的事他却只字未提,让皇帝和国人蒙在鼓里。
愚蠢的宋理宗居然相信了贾似道的一派胡言,认为贾似道拯救了南宋、再造了南宋,封贾似道为少师、卫国公。命令朝中大臣及京城百姓全部到城郊去迎接凯旋的大功臣贾似道。
贾似道回到京城后,曾指使他的亲信写了一本书,记叙贾似道这次击退蒙古军队的“辉煌业绩”。许多人都读了这本书。
忽必烈返回蒙古国后,夺取了帝位,但由于安定内部也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顾得上派兵南城。另外,忽必烈曾派出使臣至南宋,要求南宋履行贾似道与他所订的和约。只要这个使臣一到南宋京城,一切都将露馅,于是,按照贾似道的命令,这个使臣一进入南宋地盘,就立即被软禁起来。
人们普遍认为,贾似道不仅打败了蒙古军队,打跑了蒙古军队,而且打怕了蒙古军队,因为,蒙古军队北归后再没有向南侵扰。于是,贾似道的威望日高,简直成了人们敬仰的神灵。
当时南宋官吏们都惧怕蒙古军队,他们把贾似道看作是南宋的保护神。
贾似道深知人们惧怕蒙古军队,所以,还一次次地弄虚作假,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身价。他曾多次假心假意地提出要辞职,因为南宋还要依靠贾似道抵抗蒙古军队,所以,总也不准他辞职,而且,贾似道提一次辞职,就给他加一次官。
有一次,贾似道又提出要辞职,皇帝竟批准了他的请求。这使贾似道感到十分意外。但贾似道诡计多端,他指示他的一个在下沱(今湖北省宜都县东南)做官的亲信向皇帝报告说:“蒙古大军进攻下沱,形势异常紧急。”皇帝一听,马上被吓得失了态,只好再次起用贾似道,而且给予了他最高的行政权力。但人们事后才发现,所谓蒙古军队进攻下沱,纯属子虚乌有。
利用诏旨术
诏旨,即皇帝的书面命令。在封建社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的诏旨任何人都必须遵循。所以,一些奸臣利用皇帝的诏旨大作文章就成为必不可免的了。
在历史上,奸臣们利用皇帝诏旨的形式多种多样。
明代奸臣严嵩,作恶多端,兵部武选司郎中杨继东上书皇帝揭发他,结果,反被严嵩设计逮捕。严嵩并没有以逮捕关押为满足,他还想杀害杨继东,但是,要杀害他却找不到充足的理由,于是他就又耍起了手腕。
嘉靖三十四年,嘉靖皇帝决定处死张经、李天宠两个犯罪大臣。严嵩在申请处死张、李的奏章中,擅自加了杨继东的名字。昏庸的嘉靖皇帝根本没有细看,就在这份材料上朱笔一挥,批准处决。这样,这份材料就成为皇帝的诏旨。因为皇帝已“同意”处死杨继东,所以谁也不敢发表不同意见,结果,杨继东和张、李两人一同被处死。
有一些奸臣曾刻苦模拟皇帝的笔迹,伪造皇帝的诏旨。
宋徽宗时期,有一个大臣梁师成,他负责将皇帝的诏书旨令送到宫外。他利用职权,经常请一些人模拟徽宗的笔迹伪造诏书,然后夹杂在真的诏书中一块颁发。因为模仿的极其相像,所以根本就没有人能够辩别出来。梁师成利用这种办法提拔了不少人,也陷害了不少人。
汉元帝时期的权宦石显也曾利用这一权术排挤他的政敌。当时,石显任中书仆射,以他为首的中书是一股恶势力。这股恶势力与与萧望之、周堪为代表的正直官员们有着尖锐的矛盾。
一天,石显向汉元帝上了一个奏章,污蔑萧、周等人。说他们结党营利、为臣不忠,企图专擅朝政,要皇上“请谒者召致廷尉”。
当时元帝刚刚即位,还不懂某些公文用语,自然也不懂“谒者召致廷尉”的意思就是由谒者押入监狱。他马马虎虎地扫了一眼便批准了这个奏章。
不久,元帝有事要召见周堪等人,左右却回报说:“已经入狱。”
元帝大吃一惊。这样他才明白问题出在石显的那个奏章上。他原来还以为“召致廷尉”无非就是让廷尉卿察问察问而已。他的本意并不想逮捕萧望之等人。
至于篡改遗诏的事在历史上就更多了。而其中不少就是奸臣们干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带领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儿子胡亥及大批人马再次巡游天下。途中染病,死于河北沙丘。
在病重期间,秦始皇曾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诏书,以安排后事。公子扶苏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这个人很有本事,当时正与大将蒙恬统率几十万军队驻守北部边疆。
但是,还没等诏书发出,秦始皇就断气了。赵高分析了秦始皇死后的形势,认为扶苏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印象,扶苏继位后,一定会任命蒙恬为丞相,而蒙恬与自己又有深仇大恨,所以,扶苏上台,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想到这里,他不仅打了一个寒噤。他决定阻止扶苏上台。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一条办法就是伪造秦始皇的遗诏。
赵高首先找到胡亥,劝胡亥继承皇位。胡亥无能,但比较善良,在费了很大劲以后赵高才做通了胡亥的工作,胡亥表示愿意作皇帝。
赵高深知,没有丞相李斯的支持,此事他绝对不可能成功,于是他又找到李斯,做李斯的工作。李斯这个人有私心,经过赵高一番分析利弊,李斯便同意了赵高的主张。
三个人统一意见后,便毁了秦始皇的遗诏,另外伪造了一份遗诏。这封遗诏要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这封诏书伪造好以后,赵高派心腹火速送到扶苏军中。扶苏跪着听了诏书。这封诏书如晴天霹雳,惊得他肝胆俱裂,他不禁失声痛哭。扶苏为人忠厚,毫不怀疑诏书的真实性,他说“父令儿死,儿不得不死。”说完就自刎了。
蒙恬是一个头脑清楚的人,他不肯自杀,他想拖一拖,看个究竟,结果被囚禁起来。
当使臣回来报告说扶苏已自杀身亡时,赵高等人很高兴。胡亥于是当了皇帝。
从表面上看,严嵩、梁师成、赵高等人是利用了皇帝的诏旨,实际上他们是玩弄了皇帝。能够玩弄皇帝的权术应该说是一种层次很高的权术了。
其它阴谋手段
以上介绍的这十种只是奸佞小人们常常采取的比较重要的一些阴谋手段和伎俩,而实际上他们采取的阴谋手段和鬼蜮伎俩远不只这十种。
石显是汉元帝时期的一个大臣。汉元帝很信任他。这个人权欲极强,心狠手毒,陷害排挤了不少贤能的大臣。许多人都对他不满,经常有人上奏揭发他、弹劾他。石显认为,长此下去,汉元帝所听反对他的意见多了,就会相信,自己就会失宠。于是,他想了一个计策。一天,石显要出宫去办事,出发前,他对汉元帝说:“如果办完事,时间太晚,宫门关闭以后,请允许我奉诏令命守吏开宫门放行。”汉元帝答应了。这天,石显办完事后才中午时分,但他没有马上回宫,而是一直等到深夜才回宫。来到宫门口时,宫门果然早已关了。石显就声称奉有诏令,让守门官打开宫门,他走了进去。就象石显早已意料到的那样,第二天即有人向皇帝上书,说石显在没有请示皇帝之前,假称奉诏,夜开宫门。皇帝看了以后,笑了。他把这封上书拿给石显看。石显借机哭诉:
“陛下过于偏爱小臣,以国事相托,群臣没有不嫉妒我的。想要陷害我的那些人无端地指控我,这也不止一次两次了。这只有明察秋毫的皇上才能知晓。愚臣身份卑贱,确实无法以一身而使大家都称心满意,只好承受天下人的怨恨。为臣我情愿归还中书令的机要职位,而接受后宫洒扫庭除的劳役,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陛下怜悯小臣,裁断取用,以保全小臣的性命。”
单从这件事来看,大臣们对他的弹劾显然是错的。因为石显深夜进宫确实得到了皇帝的批准,是奉诏进宫,不是“假称诏令”。所以,这件事之后,其它大臣再上书弹劾石显,汉元帝就一概不相信了。石显通过玩弄阴谋手段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石显所采用的这一手段我们姑且称之为欺诈术。
石显是很善于玩弄欺诈术的。当石显害死了他的政敌、德高望重的忠臣萧望之后,人们纷纷谴责他。于是,他又玩弄欺诈术。当时,有一位谏大夫叫贡禹,为人正直,敢于犯颜直谏,从不阿谀权贵,具有极高的声望。石显派人前去向贡禹表示敬意,并把他推荐给皇帝,使皇帝重用了他。这样,人们又开始这样议论了,说:“你看,石显这样重用贡禹,绝不会嫉贤妒能陷害萧望之的,萧望之不是石显害死的。”
《战国策》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建信君和葺都是赵王宠信的大臣。一有人对建信君说:“您奉事赵王靠的是姿色,葺奉事赵王靠的是知识。姿色到年老时就衰退了,而知识到年老时反而增多,以日渐衰败丑陋的姿色和逐日增多的知识竞争,您必然会处于困境。”
建信君问:“那我怎么办呢?”
那人说:“和骏马一起奔跑的人,跑不过五里路就会疲倦;如果骑着骏马奔跑,不但不累而且跑得远。……您应该让葺多管些事,让他对内负责处理国家政事,对外负责刺探各诸侯国的消息。办事越多,出的差错也就越多,届时,你就挑他的毛病,在赵王面前狠狠地责备他。这样,他就必败无疑了。”
建信君接受了那人的建议,向赵王建议委葺以重任。葺承担了繁重的工作,经常早起晚睡,有时忙得饭都顾不上吃,这样,有些小的地方就往往考虑欠周。而建信君整天无所事事,他休息得好,吃得好,整天只干一件事,就是找葺的毛病,然后在赵王面前诋毁他。这样,赵王对葺便越来越不满,后来竟要治葺的罪。于是,葺便狠狈逃走了。
这里,建信君所采用的这种卑鄙手段又是一种什么手段呢?干工作的人就极有可能犯错误,而不干工作的人则绝对不会犯错误。建信君采用的这一手段的理论根据就是如此,因此,我们暂且称此种伎俩为“不干术”。
此外,明朝奸相温体仁曾创造了“软刀子杀人术”。当温体仁要提拔一个人时,自己并不直接向皇帝提出来,而是先让自己的亲信向朝廷推荐,当皇帝征求阁臣们的意见时,自己再加以吹捧,这样,好象即将提拔的这个人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似的。当他要打击、排挤一个人时,也是先让自己的同伙提出弹劾,当皇帝找阁臣们商讨此事时,他便说上一些听起来很宽容,同时又让皇帝忌恨、发怒的话,结果,皇帝就必然要治这个人的罪。
实际上,历史、政治、宦海、人物等等这些都是极其复杂的,事物总是千变万化,所以,奸臣们所采用的阴谋手段和鬼蜮伎俩也千奇百样,根本无法加以全面的揭露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