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综合会诊——昏君奸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昏君奸臣现象对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危害是十分重大的。不论昏君还是奸臣,都是人们极端厌恶的。遗憾的是,在历史上,这一现象就像是农田中的杂草,生了铲,铲了又生,总也铲不绝、锄不尽,朝朝代代都有。那么,决定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昏君世袭制

  昏君的产生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君主世袭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君主世袭制,就是皇帝驾崩以后,儿子继位;儿子死后,孙子继位。子子孙孙,一直继承下去,直至这个王朝覆灭。

  在古代,开国皇帝大都来自民间,具有宏图大略,才识过人,所以才能取得天下,所以,开国皇帝往往都是明君。第二代往往是开国皇帝夺取天下时的得力助手,如唐太宗李世民即如此,所以,第二代中也多明君。从第三代以后也不乏圣明的君主,但昏君所占此例就比较多了。这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其一,皇子们从生下之日起,就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身边的人基本都是太监、宫女这样的人,他们对皇子只知阿谀奉称,屈意逢迎,唯命是从。这些人从皇宫中长大,从未品尝或经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毫无社会经验。让这些人来做皇帝,成为昏君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其二,皇帝死后,也不是挑选皇子中最贤能的一位继承皇位,而是由太子来继承。而这位太子究竟贤能与否那就不一定了。所谓太子就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太子是皇帝在生前就确定并公开宣布了的。太子往往由嫡长子来充当。所谓嫡长子,就是皇后所生长子。皇帝的妻妾成群,所以,往往儿子众多,比如清朝康熙皇帝有子35个。皇后所生子为嫡传,妃、嫔、宫女所生子为庶传。而皇后有时也不止生一子,这样,就有嫡长子、嫡次子、三子等的区别。

  嫡长子有确立太子并继承皇位的资格和权力,而这种资格和权力被当时的人们视作是上天赋予的,所以,接位后称为天子。

  由嫡长子担任太子并继承皇位这样的制度,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诸皇子争夺皇位。人们认为,只有太子继位才是合理合法的,是符合天意的,而由其他皇子强行继位则是一种不忠的行为,往往不能得到朝廷中绝大部分大臣的承认和拥戴。如果在诸皇子中有一位敢于杀害太子而自封为帝,必然授人以柄,成为各地名正言顺地起兵讨伐、勤王的对象。

  但是,这种由嫡长子担任太子并继承皇位的制度也有其弊端,有时,嫡长子的品行、智力、能力明显不行,但也可能被推上皇位。晋武帝的嫡长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但是,大部分大臣还是支持司马衷。结果,司马衷还是继承了帝位。让这样的人来当皇帝,他当然只能是一个昏君了。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有的嫡长子毫无大志,有的沉湎于一些特殊的爱好,对朝政不感兴趣,有的是大烟鬼,有的是嫖客,有的凶残不仁,等等,应该说,论品行、能力,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当皇帝,但是,就因为他们是嫡长子,所以才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有些人实际上对做皇帝毫无兴趣,是硬被推上去的。一个人根本不想当皇帝,他当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了。

  这种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做法持续了数千年,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时有所改变,在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他曾立嫡长子为太子,后来,他发现这个法定的皇位继承人的势力越来越大,对自己的皇权构成了威胁,于是就借故废了这个太子。此后,他再没有公开确立太子,直至去世时,才宣布由皇四子继位。康熙皇帝在生前就把他这一安排写了下来,封于金属盒中,又藏于皇宫正大光明殿的扁额之后,他要求在他去世时再取下来当众宣读公布。从康熙以下,这一秘密选择皇位继承人的办法就形成了制度。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都是这样确立的。

  与皇帝生前公开确立太子的做法比较,秘密确立太子有诸多好处。首先,前者一般立嫡长子为太子,而后者则不论嫡长子,还是嫡次子;不论是嫡子,还是庶子,都具有相同的竞争资格。究竟选择哪一位皇子,这就要全面地衡量各位皇子的学识、能力、品行了。这样,就容易把最贤能的一位皇子确立为太子。其次,前者是公开的,一旦确立某位皇子为太子以后,不再容易改变,而后者则是秘密的,在公布之前可以随时改变;可以在长时间内对诸皇子进行比较,不断选择,最终确立一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太子。第三,过早地公开地确立子太子,太子可能就会因为自己已经取得了继承皇位的权力,而丧失进取心,不再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变得骄横傲慢。而其他皇子则由于已经失去了担任皇帝的可能而心灰意冷,不再求上进,放任自己,每天只追求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可见,后一种作法优于前一种作法,这可能就是清代少昏君的原因了。

  即使是清代,其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与民主社会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民主社会,国家最高元首——总统是在全国范围内竞选产生的,它比较容易把全国比较优秀、比较有政治才干的人选拔出来。而清代则依然没有摆脱君子世袭制这一体制,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仍是很小的,即只能从诸皇子中挑选。如果皇帝没有皇子,需从皇族近支中产生,范围依然是很小的。在一个这么小的范围内,就极难找到一位很适当的皇帝。因此,尽管清代少昏君,但仅仅是少昏君而已,大部分皇帝并无大的作为和建树。

  权臣与权宦

  有一些昏君是大权在握、专擅朝政的大臣或宦官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因为他们掌握着朝政,可以随意废立皇帝,这样,为了便于控制皇帝,一般总是要设法废掉原来的皇帝,而立一个年幼不懂事、不能亲自处理朝政的新皇帝,在皇帝成长过程中,权臣或权宦们总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按照昏君的模式去培养这个小皇帝。经过长时间有意识的培养,成年以后的皇帝当然就是一个昏君了。

  即使是一个成年时即位的皇帝,在周围人们的影响下也是有可能变成昏君的。

  君主身边的人员,如大臣、宦官、后妃、外戚等人能够对皇帝发生很大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杨贵妃对唐玄宗,甚至对唐中期的政治就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是大家熟知的。慈禧太后对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及晚清政治也发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没有魏征的大胆直谏,就没有唐太宗这个明君,就没有贞观之治。

  君主身边人员对君主的影响有好坏之分。贤臣可以对皇帝发生好的影响,而奸臣则必然对君主产生坏的作用。昏君的产生就与他们身边的一些奸佞。现以太监与昏君的产生为例说明这一问题。

  有些昏君的产生与太监(宦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些太监为了讨好皇帝,或为了架空皇帝,就引诱皇帝淫乐。可以说,一些昏君是太监们一手制造出来的。如果皇帝年幼,太监们不断施加影响,要制造一个昏君并不难。

  明代皇帝朱厚照就是太监刘瑾制造出来的一个昏君。

  刘瑾,陕西兴平县人,本姓谈。关于他的家世,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估计,刘瑾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境,父母无力养育他,即送太监刘顺为义子,改姓刘。义父给他起名为刘瑾。刘瑾6岁那年,被刘顺阉割送入皇宫,做了一名小太监。刘瑾从小生活在宫中,对宫中情况非常熟悉。由于他的义父就是一个太监,经常给他灌输一些有关太监的知识和诀窍,所以,他比同年龄的其他太监要成熟得多。他从刘顺那里听到了不少关于前朝时太监王振专权的事,对王振很崇拜。他希望能成为象王振那样的太监。

  这样的机会终于等来了。弘治五年(1492年)孝宗让刘谨伺候太子朱厚照。从此,刘谨便和太子共起居,一块吃,一块玩。他处处顺着太子,博得了太子的欢心。

  弘治十八年,孝宗病逝,太子继位,是为明武宗。这年,武宗才十五岁。

  按照当时的传统,皇帝每天要几次临朝处理政务。但是这个十五岁的皇帝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大政一窍不通,对临朝处理政务没有兴趣。刘瑾利用小皇帝的这一特点,就搜罗鹰犬、安排歌伎、舞蹈、百戏、杂技,经常到小皇帝的住处表演。而且,还经常挑唆小皇帝易服出宫玩耍。小皇帝对于刘瑾的这些安排非常高兴,对刘瑾也就更加宠信。正德元年(1506年)正月,小皇帝提拔刘瑾担任了内官监,成为皇宫中太监们的头。

  随着小皇帝朱厚照的成长,刘瑾安排的玩乐之式也不断更换,总是使朱厚照非常满意。

  当朱厚照成年后,刘谨给他修了一座玩乐宫。这是一座几层楼的建筑,每层都有走廊,两面有大大小小的房间。朱厚照把这座玩乐宫叫做豹房。刘瑾为朱厚照挑选了12名美女,送至豹房,陪朱厚照玩耍。朱厚照觉得12名美女太少,又从京城王公大臣家里挑选了一批美女。刘瑾还在豹房内组织各种娱乐游戏活动。朱厚照每一次来这里,总是玩得很过瘾。豹房成为对朱厚照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刘瑾为朱厚照修了豹房,朱厚照很感激。后来,朱厚照任命刘瑾为司礼监兼提督团营兵马。司礼监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皇帝收存公文和奏章。这样,就为刘瑾专权制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刘瑾总是选择朱厚照在豹房玩乐的时候,抱来一大堆公文和奏章请他批阅。这时候的朱厚照哪有兴趣阅读公文和奏章,总是不耐烦地说:“朕要你们做什么?哪能什么事来麻烦朕。”并挥挥手,要刘瑾退下,于是,刘瑾便退下,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公文。昏庸的朱厚照不但不认为这是刘瑾窃权,干预朝政,反而认为这是帮自己的忙,对刘瑾更加宠爱。刘瑾就这样窃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刘瑾制造了一个昏君,同时,通过这个昏君他又实现了自己作第二个王振的野心。

  刘瑾是个文盲,大字不识,他批阅奏章要借助于他的妹夫孙聪、心腹张文冕和同党焦芳,他制造了一个昏君,但并没有把这一业绩上升为理论。他的一个同类、唐代太监仇士良比他就高明得多。这个太监把制造昏君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仇士良当了一辈子太监,他在告老还乡时曾对前来送行的众太监发表了一席话,阐述了他的这一理论。他说:“不能让天子清静空闲,空闲的时候他必定要看书,亲近儒臣,又会接受大臣们的劝谏,从而深谋远虑,减少娱乐巡游。那样一来,我们这些人的恩宠就会日益衰微了。为诸位考虑,不如多养鹰马异兽,借皇上玩乐,每天用戏球、打猎、歌舞、美色蛊惑他的心志,尽量让他的生活侈华糜费,荒淫无度。这样,皇上对皇宫外的大事,就渐渐昏暗无知了。此时,宫内的所有机要都掌握在我辈的手中,恩泽与权利还能去哪呢!”

  众人听了,豁然开朗,对仇士良更加敬佩,很久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帝王的个人素质

  昏君的产生除了君主袭制、周围人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原因外,与昏君自身的个人素质也有关系。因为,一样处于君主世袭体制下,一样处在周围人们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君主成了昏君,而有的却是明君。这说明帝王自身的素质也是昏君产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有些君主喜欢奸佞之人,贪图享受,甘愿接受奸臣、太监们的引诱而沉湎于淫乐之中。但有的则不同。他们胸怀大志,头脑清醒,讨厌献媚、奉承。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带着一些人散步,走到一棵很普通的树下后就停了下来。李世面对这棵树赞叹不已,他说:“这真是一棵好树。”随行的大臣宇文化及当即附和着唐太宗,把这棵树赞美了一番。谁知,唐太宗却打断了他,严肃地说:“魏征曾经告诫我要疏远小人。我不明白小人指的是谁,心里常常怀疑你,但不能肯定。今天看来,你果真是一个奸佞小人。”

  显然,唐太宗一般是不会受奸佞小人的影响的,所以,他没有成为昏君。

  一个君主的素质往往与他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一个君主生在皇宫中,长在皇宫中,从小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从小时起,周围就有一大批人侍侯、奉承、娇宠,对社会缺乏起码的了解,没有经历过人生苦难的磨炼,那么,这样的君主至少将是一个低能的君主,甚至将是一个暴虐、荒淫的君主。

  开国皇帝来自民间,是从广阔的社会上崛起的。这些人往往有雄心,有抱负,知识渊博,对社会有着较全面、深刻的了解,他们能吃苦,等等。总之,他们的素质要好得多。一个人要取得天下,一要靠客观条件,二要靠个人素质,二者缺一不可。取得天下这一事实就说明他们具有相应的素质。

  有一些帝王,他们不是开国皇帝,但也是来自民间。这些人也往往能有所作为。唐太宗即如此,汉宣帝也如此。汉宣帝刘询为刘据之孙。刘据为汉武帝子。刘据被奸臣江充诬陷,因而为武帝所疑。刘据惧祸而被迫起兵讨伐江充,兵败被杀,株连满门,幸存者被削籍为民。刘询在这一事件中幸免于难。事件后,他为祖母所收养,居于民间。他从小在民间长大,对民间疾苦、吏治得失有较多了解。公元前74年6月,当朝皇帝昌邑王被废,霍光等大臣便将刘询从民间迎入宫中,继位当了皇帝。刘询继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平狱缓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广开言路,使国内安定;又设置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归并于中央政权;降服匈奴呼韩邪单于,威震域外。

  刘询所取得的成就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帝王的经历与他的素质状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骄傲与年老

  有一些帝王,在其青年、中年时代是明君,干出了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到年老时却逐渐颓变为一个昏君。这一现象之所以发生,原因极为复杂,但有两点是绝不可忽视的,即骄傲、年老。创造出非凡业绩的人极容易骄傲,而一旦骄傲,就容易孤芳自赏,自以为是,就不能正确地看待事物,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人年老,就容易糊涂。这是人的生理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的现象。这样,一个昏君就产生了。按照这样一条逻辑而产生的昏君不乏其人。比如唐朝的唐玄宗都是这样的一个帝王。

  登基前和即位后前期的唐玄宗李隆基是很有作为的。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推翻韦后统治,粉碎太平公主的谋反,充分显示了李隆基是一位有谋略、有魄力、果敢的政治家。

  粉碎了太平公主的政变后,李隆基掌握了朝廷的全部大权,但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副烂摊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治腐败;经济衰败,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破产,佛教盛行,劳民伤财;国库空虚。面对这一危机四伏的严峻局面,李隆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太宗为榜样,奖励诤臣,广开言路;提拔重用了一批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整顿吏治,罢免闲官,精简机构;抑制佛教;兴修水利;提倡节俭等等。这样就创造了开元盛世,把唐朝推向了鼎盛阶段。在这段时间,政治清明,农业生产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盛世景象。据史书记载:海内富实,每斗米才值十三文钱,一匹绢价值才二百文钱。道路两旁列满了饭店酒楼;旅店中有驿驴供人租用,行程千里也不用带任何防身兵器。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描写了开元年间的盛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这一时期的唐玄宗是一位谦虚,有雄心抱负,有作为的明君。

  但是,在取得了这一系列成就以后,玄宗就骄傲了,以为可以享福了。他再也听不进逆耳忠言,那些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良大臣一个个都被罢免了。他越来越喜欢顺耳谗言,结果,奸佞之臣李林甫、杨国忠相继被玄宗所信任,把一切国事尽托付于他们,而自己则沉湎于声色之中不能自拔。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故事是流传很广的。这样,唐朝政治逐步走向昏暗,经济衰落,安禄山、史思明乘机发动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从唐玄宗由一个明君变为一个昏君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玄宗自身个人思想变化所起的内在的作用。正是因为他的思想颓废了,不思进取了,随之而来的则是明君、昏君形象的更替。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并不是与昏君问题风马牛不相及的。如果一个皇帝虔诚地信仰宗教,那么,宗教对其思想必然发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对其所推行的政策,以至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可见,信教能够改造一个皇帝,并通过改造皇帝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显然,一个皇帝信教以后,宗教对他发生影响、改造他的过程,就是将其逐渐变成一个昏君的过程。一个帝王往往在成为一个虔诚的教徒的同时,也就成为一个十足的昏君了。

  在这一方面,梁武帝萧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早年的萧衍是很有作为的。南宋大明八年(464年),萧衍出生于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西北)一个普通的庶族地主家庭。

  萧衍自小就聪明,好学。他博览群书,爱思考,知识广博。

  后来,萧衍参军,当了一名一般下级军官。因他“好筹略,有文武才干”,所以屡立军功,由一个下级军官不断升迁,终于成为一个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

  萧衍有抱负,同时还深明韬晦之略。他为了推翻腐败的南齐政权,秘密地制造器械,罗网人才,扩充和训练军队,同时,为了避免齐明帝的猜忌,常常做出种种表演,以表示自己对南齐政权的忠心和没有野心。

  当取代南齐政权的条件成熟以后,萧衍便一举占领建康(今南京),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史称南梁。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分裂动荡的年代。这一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南北双方,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别之间,为了扩大统治权及势力范围,互相攻伐,战争不断,更加剧了社会的危机,特别是南方,王朝更替,帝王移位,频频发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痛不聊生,人们急切地盼望着能有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萧衍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建立梁朝的。梁朝的建立,使中国南部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平静。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其统治之长,在南北朝七十多个君主中是首屈一指的。

  梁武帝在即位初还是有一种明君风范的。生活俭朴,他只穿布衣,不穿绫罗绸缎;一顶帽子要戴三年,一条被子要盖二年;平时不喝酒,不听音乐;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且不吃肉;他甚至不顾朝野的反对,取消了宗庙杀牲祭祀的传统,祭祀祖先不用牛羊猪等牲畜,而改用面食。他待人的态度也十分谦恭。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衣冠总是穿戴的整整齐齐。即使是见了宫内的太监、杂役,他也象对待宾客一样恭恭敬敬。他勤于政务,即使是在隆冬季节,仍然坚持四更起床处理公案,甚至手都冻裂了仍执笔不辍。

  梁武帝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注意来自下面的呼声。天监元年(502年),他曾下诏在公车府前面的谤木和肺石旁边,各设置两个信箱,让人们随便往信箱中投递意见书,如果是属于发表政见的,投入谤木箱,如果是觉得自己有功劳,而没有得到合理使用的投入肺石箱。

  梁武帝能够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如果小县的县令有能力,就提拔当大县的县令,如果大县的县令有能力就提拔当二千石。

  梁武帝也善于接受历史教训。自从魏晋以来,统治阶级的内部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之间的矛盾斗争很激烈。东晋王朝凭借士族的支持,维持了一百多年之久,但皇权旁落,朝廷为世家大族所挟制;宋齐两朝起用庶族地主,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然而在皇族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经常为争夺帝位骨肉相残,一个王朝比一个王朝短命。梁武帝总结了这一历史教训,一方面恢复了士族们旧日的利益,另方面又重用庶族人才,从而使两方面都比较满意,缓解了双方的矛盾,政治比较稳定。

  然而,尽管前期的梁武帝是一个圣明有为的君主。可惜,后来他信了佛教,随之便由一个明君颓变为一个昏君。

  梁武帝皈依佛教后,整日醉心佛教,不理朝政,致使朝中奸臣弄权,朝政混乱。萧衍还把数以亿计的金钱通过各种方式赠送给寺院,从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由于梁武帝的提倡,全国各地寺院纷起,光京城里就有500余家。由于作了僧尼可以不服徭役,不支租税,所以,人们纷纷出家,这样,户籍大减,租税大减。

  因为佛教崇赏慈悲,所以,梁武帝就把慈悲用在政治上,主要表现是优容皇族子弟和官吏,即使他们恣意聚敛和触犯军法也统统不予追究。

  梁武帝的六弟、临川王萧宏是一个怯懦无能之辈。天监四年,梁朝出师北伐,萧宏为主帅。当时梁朝军队“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之所未之有。”大军在路口驻扎。一天夜晚,突然暴风骤起,狂风呼叫,萧宏以为是北朝军队前来偷袭,吓得丢弃大军,慌忙带着几名亲信偷偷溜回了建康。天亮以后,梁朝军队找不到主帅,乱作一团,各自逃散,互相践踏,自相残杀,兵民死伤5万余人。梁武帝不但不用军法处治萧宏,反而用好言相慰,过了十几天,又给萧宏升官晋爵。

  梁武帝早年无子,过继萧宏的儿子萧正德做嗣子。后来生太子萧统,萧正德回本,封为西平侯。萧正德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心怀不满。普通四年(523年),萧正德北逃投降了北魏。他要求北魏帮助他攻打梁朝。当时北魏政局十分混乱,无心进攻梁朝,对萧正德不感兴趣。萧正德十分失望,第二年又逃回梁朝。梁武帝对这个投降卖国的侄子,极其宽容,只是哭着教训了一番,就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

  梁武帝的弟弟萧宏在政治上软弱无能,但在生活上却很会享受。他抢夺民宅邸店,贪污受贿,很快就聚集起巨大的家资。萧宏住宅的后院盖有数百间库房,把守很严。有人报告梁武帝说萧宏要造反,库房内藏的都是武器。梁武帝听了很惊慌,就带着亲信丘佗借故到萧宏家喝酒,喝了一半时,梁武帝提出要看看萧宏的库房。不等萧宠回答,梁武帝就站起身来向库房走去。萧宏无法,只得拿了钥匙把数百把钥匙,把数百间库房一一打开,让梁武帝参观。只见库房里装得都是黄金、白银、珠宝、布、绢、丝、漆、蜡、朱砂、黄屑等物品,光金、银就有30多库。梁武帝见库里没有武器,就放了心,说了一句:“阿大,你可真会营生啊!”然后又回来喝酒,至深夜才归来。本来萧宏以为梁武帝会处罚他,结果却夸奖了他,这等于承认了萧宏贪脏枉法的合法性。从此,萧宏就更加肆无忌惮地搜刮。有萧宏这个榜样,王、公、侯、各级官吏便纷纷效法,梁朝政治遂日益败坏。

  帝王制度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的权力大于法律的权威。君主对任何一个官吏具有任免的权力。君主对任何一个国人具有生杀予夺大权。总之,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

  正因为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和无限的,所以,只要得到皇帝的赏识、信任,那么,皇帝就可以让你飞黄腾达。

  那么,怎么才能赢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呢?有的官吏靠自己高尚的品格、卓越的才识,出类拔萃的能力和政绩。但是,有些官吏这些因素都不具备,而自己还想升官发财,那就只有去谗媚君主、讨好君主,曲意逢迎君主了。这样就产生了奸佞之臣。

  皇帝具有最高的无限的权力,这样,只要控制了皇帝,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百官,总揽朝政,为所欲为。这样,就产生了那些专擅朝政的奸臣。

  一些大臣觉得皇帝并不好控制,就干脆废掉,另立一个新的更便于控制的皇帝。这样就产生了那些视皇帝为玩偶,随意废立皇帝的奸臣。

  还有一些大臣不满足于仅仅的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还渴望自己登上天子的宝座,于是,他们便干脆弑君自为,自己做了皇帝。这样就产生了弑君自为式的奸臣。

  在帝王中,既有明君,又有昏君。明君与奸臣格格不入,而昏君则与奸臣臭味相投。昏君是奸臣的保护伞。一些奸臣制造冤案,陷害忠良;巧立名目,鱼肉人民;受贿索贿,贪脏枉法;认贼作父,卖国求荣;……这些人之所以被重用,除了这些奸臣善于钻营,玩弄权术外,恐怕是君主太昏聩了。只有昏聩的君主才不会觉得奸臣奸,才会委奸臣以重任,奸臣才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可能。可见,昏君主政也是奸臣产生并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