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商代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她的墓中随葬有大量精美的玉器和青铜器,其中就有一件稀见的青铜汽锅。这件口经31厘米的汽锅外观如盆形,锅内有透底的空筒汽柱,柱首铸成开启的四瓣花形状,穿有四个汽孔。锅体表面饰有精美的纹饰,并附有两个提耳。
妇好青铜汽锅被发掘者称为“汽柱甑形器”,这是因为它与甑的用途很有些相似。但两者在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汽锅一般不象甑那样直接放到釜上以吸收蒸汽,而是要放到甑内,为甑中之甑。汽锅接收的是甑中的回旋蒸汽,形成的汽水没有孔道流出去,可使烹调的食物保存更多的原味。名闻遐迩的汽锅鸡作为一道美菜,当是美在于此。
古代中国一直都有使用汽锅烹饪的传统,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除了商代的,战国时代的、汉代的、隋唐时代的汽锅都有出土。例如三十多年前在贵州清镇平坝汉代墓葬中,曾出土一种陶质汽锅,锅内有粗矮的汽柱,并配有锅盖。同样的陶质汽锅在广西平乐银山岭的汉墓中也有发现,大小也相差不多。综合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古代汽锅大体分为南北两种类型,北型汽锅多浅腹平底,汽柱较细、无盖;南型汽锅则深腹圈足,汽柱较粗、带盖。既有这些差别,可以想象南北烹制出的风味是不同的。现代流行汽锅款式都属古代南型系统,表明南型汽锅具备明显的优势。
虽然我们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古代汽锅实物,但在古籍上却没能找到有关汽锅的早一些的文字记载,更没有在较早的古代食经食谱上看到汽锅鸡之类的烹调方法。其原因可能是古人将汽锅烹法笼统地归入到蒸法里去了。所以我们今天很难将文字记录中的两种烹法区别开来。而且,古代也并不使用汽锅这一专有名称,所以就更不容易发现古人用它进行烹饪的记载了。正因为这样,当考古发现商代青铜汽锅时,着实让烹饪界吃了一惊。
在《礼记》所记周王享用的“八珍”中,其三珍、四珍为炮豚炮羊,是将炮过煎过的肉块与调料盛在小鼎内然后放进大釜中煮,为釜中之釜,这烹法与甑中之甑的汽锅法很有些相似,只是八珍中不曾包纳有汽锅馔品,似乎汽锅馔品还不一定是周代贵族的餐案上必备的食物。
中国的蒸法是东方饮食文化独特的内涵之一,它起源于史前时代,是黄河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伟大创造。汽锅是蒸技基础上的再创造。我们注意到,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他的名著《齐民要术》中,专门用一个章节记述了当时的蒸菜术,是古代利用蒸汽能的一次总结。贾思勰提到的蒸菜包括蒸羊,蒸熊、蒸猪头,蒸莲藕等,都是直接放入甑中蒸成。他在这一节中还提及一种“悬熟”法,说用十斤去皮猪肉切成块,加葱白一升、生姜五合,橘皮二叶、秫米三升,豉汁五合调味,经过较长时间蒸成。这里所说的悬熟,可能即指用汽锅法,即以汽锅蒸熟。
古代文献上似乎难以找到汽锅早已存在的蛛丝马迹,但是考古发掘却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证明汽锅的发明早在商代即已完成,更证明中国人利用蒸汽能的历史已长达六、七千年了。商代青铜汽锅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