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是一处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瓷窑。1954年,在湖南长沙市郊望城县铜官镇瓦渣坪一带发现瓷窑遗址,人们才逐渐对它有所认识。长沙窑创烧于唐代中期,盛于晚唐,终于五代。三十多年来,考古工作者曾多次进行实地调查,发掘,获得了大量实物资料。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高21.7厘米的长沙窑珍品,即是其中之一。
釉下彩瓷壶灰胎、黄釉、造型别致。壶身一侧附长曲把手,与把手相对置一管状注口。壶身通体彩绘,正面的主题纹饰系用褐绿相间的联珠纹组合成一幅重重叠叠的山峦形图案,背面把手附近的卷云纹作辅助纹饰,整个画面显得饱满洒脱,富于变化,颇为奇特。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了深沉浓重的圆珠状彩斑,勾画出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气势,产生一种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更可贵的是,它不仅拥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而且还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不难看出,壶上所用的褐绿彩联珠纹就是由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纹样中移植和演化而来的。从这里,既反映了唐人的生活情趣,亦体现出唐代的陶瓷艺术在吸收和融汇外来影响,发展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方面较之魏晋南北朝更为娴熟自如。釉下彩绘是长沙窑具有历史意义的首创。它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的装饰技术,为后世釉下彩的继续发展开了先河。从大量的实物观察,此类装饰的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斑点,之后演变到精美的褐绿彩斑点。为了增添色彩的美观,彩斑有大圆斑和小圆点之分。大圆斑中又有褐色与褐绿色之别,而小圆点则多数以褐绿相间的手法组织纹饰。长沙窑的工匠们除了擅长色彩变化外,在造型上还善于随形变换,创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器皿。特别的壶的造型之多,在唐代也是首屈一指。
考古发掘表明,长沙窑的产品主要运销国外。在国内,唐代最繁荣的商业城市扬州和外贸港口宁波则有成批出土。在国外,从东亚的朝鲜、日本、到东南亚、西亚乃至非洲都有出土。可见它是唐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