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青花瓷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青花”,一般是指应用“钴”这种原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施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呈现兰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目前的发现和研究表明,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在元代正式烧制成功。它的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不褪脱,画面明净,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既实用又美观,数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所有这些特点,是其他瓷器无法与之匹敌的。
1959年在南京郊区江宁县东善桥乡发掘的明代定远忠敬王沐晟及黔宁昭靖王沐英墓中出土的两件青花瓷梅瓶,便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的珍品,特别是沐英墓中出土的青花追韩信梅瓶,堪称绝品佳作。
梅瓶之名,据说是因为其瓶口小得仅能插梅而得。梅瓶流行于宋、元、明、清各代。此梅瓶口部短小、肩腹部浑圆、下腹部瘦长,通高44.1厘米,口径仅5.5厘米。瓶通体绘有青花纹饰;肩部绘有“杂宝”纹及缠枝牡丹花纹;腹部绘汉代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故事及梅花、竹子、松树、芭蕉、山石等辅助纹样;下部绘有宝莲纹。肩部的杂宝纹是相对于明代瓷器中最常见的“八宝”纹(即法轮、法螺、宝伞、宝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而言。腹部的梅、松、竹也是我国古代瓷器中传统的装饰,即所谓“岁寒三友”,通常用来表示文人士大夫超逸的情感和清高的气节。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汉代历史故事:楚汉争霸时期,原为项羽骁将的韩信归顺刘邦后,屡屡不得重用,仅被封为一个小小的都尉,心中大为不满,虽然多次向刘邦的参谋萧何诉说苦衷却无结果。一日夜晚,韩信估计萧何早已将他的话传给了刘邦,却没有回音,一定是刘邦不想重用他,于是趁夜色朦胧飞身上马欲返故里。萧何闻讯后,念韩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即策马追赶,终于追回了韩信。事后在萧何的劝说下,韩信被拜为大将,协助刘邦夺得天下,建立汉王朝。这件青花梅瓶描绘的就是这个历史故事中的一幅动人画面:一侧萧何身着官服策马扬鞭,星夜兼程的追赶;另一侧脱去战袍的韩信已来到河边,他的前方有一老艄公正奋力划浆,欲载韩信过河。这一动一静,充分表现了萧河惜才的心急如焚和韩信解甲归田后的悠闲自得。
以古代历史故事作为青花瓷装饰的题材,这在元代屡见不鲜。如“周亚夫细柳营”、“蒙恬将军”、“三顾茅庐”等题材的装饰画。这说明当时文艺、戏曲等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予制瓷工人以极大的影响。这类装饰题材还影响到明、清时期的制瓷业。上海博物馆就藏有清康熙年间的五彩“萧何月下追韩信”盘,只不过画面的表现方法不同而已。
这件青花梅瓶虽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墓中,但从器物的造型、纹饰等分析,应是元代末年江西景德镇窑的产品。
该梅瓶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第五章 金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