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个好学生,可就是有个怪毛病:爱吃西瓜。这不,“五·一”未到,就整天嚷着要吃西瓜。这离夏天还差一大截呢,哪儿来的西瓜?奶奶心疼啊,就哄着小明去买铅笔盒。
一路上,小明东瞅瞅,西望望蹦蹦跳跳往前跑。突然,
他站住了!原来几个水果摊上摆放着一堆堆的西瓜,那刚打
开的西瓜,在明媚的阳光下,红灿灿的,真诱人啊。小明那
个高兴啊,吃着奶奶买的西瓜,只叫甜”。
卖瓜的叔叔告诉小明,是农业预测预报准,才使他们及时防了霜冻,保证了西瓜上市早,个大,味甜。
那么,什么是霜冻,是常说的霜吗?
霜和霜冻不是一回事。霜和露的成因一样,都是由于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而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凝结物。所不同的是:形成露水时近地面温度在0℃以上,而形成霜时则在0℃以下。霜、露和雨、雪不同,前者是从近地面水汽中凝结出来的,而后者是从云中降下来的。
少年朋友们都知道,露是小水滴,而霜是白色冰屑,这种白色冰屑在农业预测预报上称为“白霜”。相对“白霜”而言的,就是“黑霜”,也就是农业预测预报中所说的“霜冻”。
各种农作物生长都有一个最低温度的界限,如果气温低于这个最低温度,农作物就会遭受冻害。霜冻,就是指气温突然下降到低于作物生长的最低温度,使农作物遭受伤害的现象。由于多数作物当温度降到0℃以下时,就要受害,所以农业预测预报中一般把地面最低温度降到0℃以下就算出现霜冻,有霜时往往有霜冻;出现霜冻时可能有霜,也可能没有霜,这是因为有时空气中水汽稀少无法达到饱和而凝结。所以说霜冻的关键是在“冻”,而不在“霜”。
仅仅弄清霜和霜冻的概念还不够,还不能把“霜冻”和“冻害”混了。“霜冻”一般发生在春、秋季节。而冻害则是指在严冬季节,农作物或果树越冬期间,由于北方强冷空气入侵,近地面温度降到-5℃以下,使越冬作物或果树遭受冰冻伤害的农业气象现象。
春、秋时期的霜冻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其严重,特别是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仅据建国以来的记载,1953,1954,1957,1960,1962,1965,1969,1972,1974,1976,1977等年霜冻危害特别严重,损失很大。例如1953和1954年4月份发生的两次霜冻,使华北地区一亿多亩小麦平均减产20%以上。若那里的霜冻预测和现在一样准确,农民能在霜冻前采取措施保护小麦,那我们能多收多少粮食啊!
霜冻预测在棉花生产上更为重要。我国古农书《群芳谱》在谈到棉花播种时就曾提到“种不宜早,恐春霜伤苗;又不宜晚,恐秋霜伤桃”。说明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知道霜冻对棉花生产的危害和限制。我们把春天出现的霜冻叫春霜冻;秋天出现的霜冻叫秋霜冻。棉花一般在春天谷雨前后播种,若播种过早,出苗后往往遭受春霜冻的袭击,使棉苗严重受冻甚至冻死。但若播种过晚,又将使棉花生育期推迟,在棉花吐絮成熟期间,又容易遭秋霜冻。秋霜冻能使全部棉叶冻枯,生长停止;幼龄受冻后,往往不能开裂,即使开裂,产量和质量也会明显下降。农民伯伯为了一避春霜冻,
二避秋霜冻提出用“霜前播种、霜后出苗”来确定播种棉花的时间。可见农业预测预报霜冻的出现时间和危害大小对棉花生产是多么的重要。少年朋友们当你在寒风啸啸的严冬穿上暖烘烘的棉衣、棉裤时,想到过这些吗?
另外,春霜对水稻秧苗和果树的花朵也有很大的危害。
具体危害,咱们就不谈了。
霜冻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已知道霜冻是由于强烈降温而引起的,做农业预测预报的叔叔、阿姨把造成降温的原因分成了三类:
一类是北方寒潮冷空气爆发南下,使温度迅速下降而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霜冻”。这类霜冻的范围较大,影响严重。
另一类不是由于冷空气的侵袭,而是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由于地面向空气中释放热量使地面降温而形成的,
这类霜冻叫“辐射霜冻”。它的范围小,强度较弱,多发生在早秋或晚春。
第三类是由“平流霜冻”和“辐射霜冻”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平流辐射霜冻”,也叫“混合霜冻”。也就是一般常见的霜冻。这类霜冻的范围最广,降温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危害也最大。
霜冻的产生,除了主要受冷空气侵入影响外,与天气、地形、地表性质也有密切关系。比方说,在晴朗、微风、空气中水汽含量小的夜间易出现霜冻;洼地、谷地,盆地风的速度比较小,冷空气容易沉积在一声,霜冻也就特别重,“雪打高山霜打洼”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冷空气经过水塘时,一部分暖湿的水汽加入到冷空气中,从而使冷空气变得又暖又湿,霜冻减轻。不然,人们就不会在水塘边、河边、湖边种一些怕冷的作物了。
作农业预测预报的叔叔阿姨就是弄清了霜冻产生的原因,根据观测资料和经验来预测霜冻的。他们预测的可准啦,小明再也不愁没西瓜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