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小麦穗子又多又大,农民伯伯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因为预计今年亩产可达千斤呢。
然而,待到收割入库时,一称量:亩产600斤!这是怎么了,谁干了坏事?
原来是来自天上的“杀麦刀”——干热风偷袭了麦田。
干热风是我国北方小麦产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育,造成严重的减产。干热风主要危害小麦,在北方某些地区对棉花、玉米以及对南方长江中、下游的水稻也会产生危害。
干热风在黄淮海地区被称为“火风”、“旱风”、“西南风”,宁夏、内蒙古河套、河西走廊等地称它为“火扑”、“热干风”、“热东风”等;新疆吐鲁番一带则把它称为“干旱风”或“热风”。从它的一系列别名,可见人们对它的熟悉程度。
然而,还是有人把它和干旱相提并论。其实,二者是不同的。干旱发生时,是由于长期无雨,土壤缺水,致使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和叶绿素逐渐破坏,植株慢慢地由上往下黄枯而死。而干热风发生时,则是由于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发生急剧变化,植物体内的水分大量蒸腾,水分平衡失调,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破坏,植株很快地由上往下青干——植株还青着就干枯了。
干热风究竟怎样偷走了小麦的产量呢?
少年朋友们,你们知道小麦的亩产是怎样计算的吗?小麦的亩产=每亩地的小麦穗数×每穗的结实粒数×每个麦粒的重量。
从公式可以看出,如果每亩地的穗数和穗长一定,那么小麦的亩产由结实粒数和粒重来决定。而小麦的穗数和穗长是在冬天和春天形成的,而结实粒数和粒重,则是在小麦生长的后期形成的,在我国北方也就是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这段时间。而这一段时间恰好是干热风出现最厉害的时期。
干热风袭来时,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2℃,空气相对湿度等于或低于30℃,风速大于或等于3级。这样的天气主要使小麦受到热害和干害。
热害,是指高温破坏了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使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减少。
农业预测专家的实验证明,当气温升到26~28℃时,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大大减弱,气温升高到34℃时,叶片光合作用几乎停止。叶片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供小麦生长利用,就像人必须吃饭才能长大一样,麦粒的形成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生长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停止就意味着麦粒生长过程的中断。因此高温会引起麦穗不结实和麦粒干缩等现象。
干害,则是指干热风到来时,引起的高温低湿的不良天气条件,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形成水分平衡失调的现象。这时,小麦表现为干尖、炸芒、叶片萎蔫变黄等症状,本已“年迈”的麦子就更显得“胃口不好”、“弱不禁风”。
由于热害和干害的共同影响,本来一个穗上可结三十几个麦粒,却只结二十几个,而且麦粒还又瘦又小,这样一来,小麦的产量能不下降吗?难怪人们把干热风称为来自天上的“杀麦刀”了。
难道农业预测的叔叔、阿姨就任凭干热风去偷小麦吗?不会的。他们已经总结了一套预测预报干热风的方法,能够在小麦尚未播种时初步预测会不会有干热风出现,然后待小麦播种后每隔一段时间告诉农民伯伯有关干热风的消息。还告诉农民伯伯干热风出现的厉害不厉害,持续时间有多长呢。如果有干热风出现,农民伯伯就会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杀麦刀”。若在播种前知道有较厉害的干热风出现,他们就种成熟早的品种。比如,河北省中部地区种的早熟小麦在6月5~
6日就近成熟了,而干热风则在6月中旬发生,这不就躲过干热风的危害了吗?不过,一般情况下由于早熟品种产量不如晚熟品种高,抗病性可能也差,农民伯伯还是喜欢种可高产的晚熟品种。这些晚熟品种中也有抗干热风能力强的,比方说现有高秆小麦抗性强,有芒的比无芒的品种抗干热风的能力强。
农民伯伯除了选用抗干热风、丰产性良好的品种来防御干热风害外,还采用其他措施。
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浇麦黄水。什么是麦黄水呢?少年朋友都知道,正常成熟的小麦都是穗的顶部先发黄,然后向下逐渐成熟。麦黄水就是在麦子刚黄梢的时候浇水,也就是麦收前7、8天吧,不过,浇水前一定要听听农业预测叔叔阿姨的意见,如果在浇水后5~6小时内有4~5级以上的大风,那就最好不浇,否则小麦容易倒伏,损失会很大。
没能浇麦黄水也不用急,可以根据农业预测叔叔、阿姨的意见,给小麦喷洒一些化学药剂来防御干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