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是宋代绍熙年间赵师秀所写的《约客》一诗。其中所谓“家家雨”,意指处处皆雨,雨区成片,形象地写明了梅雨时节的主要气候特征。
什么是梅雨呢?梅雨是指我国江淮流域直至日本南部的广大地区每到春末夏初之交,天空云层密布,降雨频繁,这种连绵阴雨天气常常是10~20天少见阳光,有时竟一连下雨一个多月,这时刚巧是出现在江南梅子黄熟的时期,所以被称为“梅雨”或“黄梅雨”。又因为这时期的气温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大,宜于霉菌滋长,衣物极易发霉,所以也称梅雨为“霉雨”。
梅雨也不全是连绵的小雨,有时还夹着一次又一次暴雨、阵雨或雷雨。梅雨天气又往往时晴时雨,时冷时热,变幻无常。往往昨天是阴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今天却细雨蒙蒙,烟雾弥漫;甚至一小时前还是风驰电掣,大雨如注,而一小时后却云散天开,烈日当空,所以有“黄梅天,日多几番颠”的说法。
梅雨时节也不是年年都是“家家雨”。有的年份,梅雨像来去匆匆的过客,在江淮流域地区停留几天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江淮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有时下了一场雨,但不久雨过就转晴了。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高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
另外在梅雨时节还会出现“早梅”、“迟梅”、“特别长的梅雨”,以及“倒黄梅”等异常梅雨。
相对异常梅雨而言的,就是咱们常说的“正常梅雨”,
正常梅雨期的天气特征,正如前面所说的阴雨绵绵、高温高湿。其出现时间是从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在农业预测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农业预测上,一般把平均气温升高至23℃、湿度猛升、
在一次比较明显降雨后无连续性晴天4天以上的,作为入梅开始;把气温大于28℃,一次较大降雨过后温度明显减小,之后有一段较长时间晴天,作为出梅,即盛夏开始;也有的把最高气温猛升至30℃或33℃并连续3天左右,雨季结束,称为出梅。
入梅和出梅期的早晚对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大家知道,五、六月份是江淮流域夏熟作物次第成熟和收获的季节。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首先开镰收割元麦、大麦,继而抢收小麦、油菜。一直要持续到六月上旬末,绝大部分夏熟作物才收获完毕。
大田收获,需要晴好的天气。夏收时节,平均气温已升高到20℃左右,如果遇到连绵阴雨,就可能引起籽粒发芽,使即将到手的果实受到损失,造成“丰产不丰收”。尤其是“娇嫩”的油菜籽,只要菜籽受水浸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发芽或霉变,再也榨不出油来。
所以,正常梅雨之前的少雨期,是保证夏收顺利进行,
夏熟作物颗粒归仓的关键。夏收高潮一过,那些原来种植三麦、油菜的田块,先后都需要移栽早稻、中稻或者种植其它作物。作物栽种后,普遍都需要雨水滋润,因此这时的阴雨连绵对作物较有利。而且梅雨期间丰富的雨水,还能为盛夏贮备水源。
梅雨对江淮地区农业生产如此重要,但并不是每年都出现正常梅雨。空梅、短梅、早梅、晚梅等异常梅雨的出现使梅雨的农业预测对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梅雨和西瓜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瓜农一般根据农业预测梅雨早晚等情况,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若梅雨迟,芒种节气前后气温高且雨水少,那他们在瓜田管理上采用“以水为主,以肥为辅”的措施;若预测梅雨早,明显,芒种节气前后气温低、雨水多,则采取“以肥为主,开沟排水”的措施。结了瓜以后若预测有大雨、暴雨,他们以“废纸保瓜”的办法,让雨水落在纸上,保证西瓜不受过多的雨水浸透。
梅雨的农业预测也很受城市冷饮公司的欢迎。他们根据梅雨入期、出期的早晚来确定5月份和7月份冷饮的生产量。如果梅雨推迟至7月份,他们就采取5月份少生产的措施;若预测梅雨提早或正常,7月份肯定不会出现梅雨,则在5月份大量生产冷饮保证盛夏高温季节的需要。
另外梅雨的农业预测在粮食储藏等方面也很受欢迎。只要留意,生活中处处可以利用梅雨预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