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还记得在幼儿园玩的游戏,大约印象最深的是七巧板,七巧板可以组合出许多物体的图形来,但它的基本单元是三角形。如果我们增加三角形的数目,我们能组合出世界上任何一种物体的形状吗?回答是肯定的,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思想正是这样一种自然观。
野蛮思维假定的灵魂已经走到自然哲学的边缘。在古希腊文明时期,虽然神灵的传说仍然盛行,但大多数自然哲学家开始反思他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他们不断地沉思,相互争辩,追问自然一开始(本原)是什么样子,现在的自然是如何从这种原初的本原演化而来。也许我们每个人在课间休息或读书疲倦的时候,遥望远山的葱郁或凝视皎洁的月光,掩卷而思,也会产生类似的激动人生的遐想: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我们熟悉的某种东西经过复杂的运动演化而来的,那一定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我们就可以统一解释我们周围的事物,我们的心灵就不会在我们目击到的世界无限多样性之间游弋,它将归宿于这样一种本原之上。
这样一种本原的物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首先让我们假定为一块石头,石头是坚硬而不透明的,它怎么会连续地构成其他物体呢?那么让我们假设为灵魂吧,可是灵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又如何变成看得见的东西呢?看来这种本原既可以被感觉到,又在形态上具有可变性。于是,我们会立即想到水、火、气,还会犹豫不决地提到沙土。古希腊哲学家正是这样想的,不过他们有的坚持是水,有的坚持是火,有的坚持是气,而且互相争辩。
这些想法的想当然性是明显的。如果我们偶尔接受他们中的一种思想,也许会觉得新奇、言之成理,但如果我们去图书馆翻阅哲学史的书,听听他们的争论就会发现:似乎他们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争论会变成“鸡生蛋、蛋生鸡”问题,于是你那因接受一种思想而稍稍安稳的心灵又开始流浪。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你会觉得自然是由水、火、气、土四种基本元素组成,它们的组合运动形成世界万物。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正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虽然物体的形态可以改变生灭,但这四种元素是永恒存在的,既不能产生也不会消灭,它们是这个七巧板世界的基本图形。
应该提到的是另外两种想当然:一种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他认为世界是由一些空灵概念构成的整体,是精神的。我们常听到“柏拉图式”这个词,也就是纯粹精神的方式。柏拉图的理念是令人费解的,科学家大多不喜欢这种东西。另一种有趣的想当然是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思想,他认为世界是由数派生出来的,事物因数量关系而和谐。这是一种关于自然美的思想,近代科学数学化可追溯到这里。
古希腊哲学家们来往于城堡之间,争辩讨论,列出他们感受的事物支持自己,但他们从未像今天一样想到要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想象。在他们看来人为设计的验证会损坏事物自然而然表现的性质,同时只有地位卑贱者才会做的操作性活动会损坏他们崇尚理性的传统,危及他们作为贵族的高贵地位。也许他们中确实有人想到要做实验来验证,但根据他们的想法根本无法设计实验,更谈不上精确性,没有精确性的结果会使争论的双方都从中找到支持。哲学家的争论类似于发生在我们寝室中的争论,也许有人提出要对争论的问题弄出个究竟,但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就会终止我们的争论,我们就再也不能领略因争论而激起的理性思辩的愉悦。也许我们喜欢参听辩论赛,但辩论的问题本身是没有结果的,取胜的一方不是因为答案偏向他们,而是因为他们的辩论技巧。没有实验的纯粹辩论不是科学,只是一种精密的想当然。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关于运动的想当然是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其目的。今天,当学习了牛顿力学之后,我们很难理解生物运动的目的性,但在那个时代,动物活动的目的性比石头运动的目的性更好理解,古代人首先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活动特点,然后把它类比于其他事物。用这种想当然可以很好地解释石头下落比羽毛快。石头原本在地上,因而它的目的是趋于大地;而羽毛是鸟类飞翔物,它的目的是指向天空,当它下落时是一种反目的行为,受到目的的牵扯阻碍,从而下降得慢。
自然哲学追求统一性的想当然,像野蛮思维追求因果律的想当然一样,是科学的原动力之一。这种追寻奠定了人类理性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