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条和独裁总是产生于一家独鸣的情景之下。
历史学家把欧洲封建社会的宗教统治时期(约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叫做中世纪,意指夹在古代自然哲学繁荣和近代自然哲学(科学)繁荣之间的黑暗时间,这一时间的科学和社会发展都处于停滞时期。科学史家常常以难以理喻的笔触来描述这一时期,以为这一时期科学和文化突然从繁荣转向停滞,叫人难以理解。这种描述之所以出现令人惊讶的结果,是因为科学史家常常用今天的目光来看待中世纪;其实,在当时的情形下是必然的。
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专制和独裁的,它要求独尊一家。罢黜百家(中国封建社会也是这样),中世纪把基督教教义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结合起来,成为统治工具。让我们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形,如果只允许发扬一家思想,并且继续保留理性思辩传统而轻视实验检验,把它当作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毫无疑问,结果是对一种教义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而没有人要去用实验来检验这种解释。
后人把中世纪的学术研究称为“经院哲学”,意思是只在学院里讲经布道,繁琐论证,而不接触生产实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争论“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在今天看来,这个争论是毫无意义并且不可能展开的,而在中世纪却可以轰轰烈烈地进行下去。虽然他们没有见过天使,但是宗教经典著作中却有记载,他们就是根据这些记载来进行推理的,因为查阅的文献不同、前提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热烈地争论马有多少个脚趾而没有人跑到马厩中去瞧一瞧。要知道,他们争论的是上帝创造的理想的马,而不是经过家养驯化改变了的马。经院哲学是自然哲学崇尚思辩的必然结果。
虽然经院哲学不能产生任何积极的结论,但是由于争论而完善起来的方法(论)仍然对今天的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首先,这些争论使逻辑显得特别重要,既然没有观察和实验证据,那么逻辑的严密性就显得突出了;今天我们的科学中更经常地利用了这一成果,使我们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次,查阅文献的方法在今天的科学研究中更经常的运用,往往是一项研究工作开始前的必要阶段。再次,尽管针尖上天使的数目和马趾的数目毫无意义,但它必竟是一种精确化,比起古代自然哲学捉摸不透的思辩来,也算是一种进步。
看来,中世纪的教条想当然并不绝对地与科学对立,其重视逻辑力量的思想也应该是科学的源头之一。如果我们把经院哲学的文献教条换成观察或经验事实,科学就可能蓬勃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