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睦格图,汉名汪睿昌,字印侯,1888年旧历十二月七日生于原内蒙古卓索图盟(现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大西沟。蒙古族杰出的出版家、翻译家、蒙文铅字的发明者。
特睦格图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喀喇沁旗亲王、蒙藏事务局首任总裁贡桑诺尔布赏识,收为义子,并举荐到贡王在本旗创建的蒙古族第一所“洋”学堂——蒙正学堂学习。1903年由于他学习成绩出众,被选派到北京东省铁路俄文学堂专修俄文。1906年被贡王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振武学堂陆军士官科学习军事。毕业后,他立志学医,又转入东京慈慧医科学校学医。他是蒙古族近代史上第一批留日学生(共八人)之一。六年后学成回国。
1919年,在北京任贡王的首席翻译官兼庶务科科长、典礼司员兼蒙藏学校教授。曾陪同贡王多次参加重要蒙藏会议和外事活动。深得贡王信任。
在京期间他专心于蒙古族语言、文学、历史研究,并从事蒙、汉、满、藏文的古代典籍的翻译和整理。他借职务之便,在京结识了许多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社会名流和学者,虚心向他们请教,畅谈国事,通晓了蒙、汉、满、藏四五种语言文字,为他以后的研究翻译奠定了基础。
他在著书立说、潜心研究时,深感到蒙文印刷技术的落后。当时蒙文印刷只有少量木刻印、石刻印,尚未有铅印。国内外许多学者虽曾多次努力创造蒙文铅字,但因技术难题,均未获得成功。1913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出版过蒙文铅印杂志,1920年日本人在东北出版过蒙文日报,但对中国进行技术保密。富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特睦格图立志创造中国的蒙文铅字,繁荣蒙古族的文化教育事业。
特睦格图先后作了几次试验,均失败了。但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反复实践,于1919年初步制成了蒙文铅字。做出铜模,铸出铅字。又经过多次反复试用、改进,终于在1922年冬,蒙文铅字印刷术在我国第一次获得了完全的成功。这在蒙古民族印刷史上、文化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从此,蒙古民族的印刷业步入了近代先进印刷业的行列,对蒙族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特睦格图在蒙文铅字的基础上又创制出满文铅字。1923年,我国工商部发奖表彰,不收捐税,发给30年专利证书。
1923年春,特睦格图在北京创办蒙古民族有史以来第一家出版社——蒙文书社,自任总经理。同时兴办了蒙文书社蒙文印刷厂,并成功地出版发行了特睦格图译《西汉演义》,一套8册,计4000本。
在他创造出蒙文铅字以后,蒙文铅印技术传入了西欧。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派人到中国学习,并聘请蒙文书社的技术人员到蒙古开办蒙文印刷厂。
1925年,特睦格图受段祺瑞政府的委托,开始着手创制藏文铅字,在蒙文书社铅印藏文典籍。九世班禅到京后,特睦格图被任命为班禅照料处处长,兼班禅印经处处长。
1930年,他任南京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常任编审科长,是我国最浩瀚的教育年鉴之一《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的编审委员之一,并撰写蒙藏教育部分。
特睦格图翻译、出版了很多书籍,自1923年他翻译出版的蒙文铅印第一部《西汉演义》后,又陆续出版了《元朝历代帝后像》、《成吉思汗传》、《成吉思汗藏言》、《辽史记事本末》、《聊斋志异》、《金史记事本末》、《内外蒙古地图》、《蒙汉合璧四书》、《内外蒙古和盟旗系统一鉴表》、《蒙日语会话》,以及蒙藏文字典和藏经多部,并花多年时间全译了《红楼梦》,后因资金问题,未能付诸发行刊印。特睦格图为推广蒙文印刷技术和为蒙、藏、满文印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为在第三国际直接领导下成立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革命活动时印刷了大量的宣传材料。
他还把英文打字机成功地改革成蒙文打字机,并亲自负责制造了蒙文铜模、排字架、铸字机、印刷机等大量的印刷设备,1939年在呼和浩特为《蒙疆日报》开印《蒙古周报》,在张家口出版《蒙古周报》,直到解放。特睦格图的成套印刷设备,成为今天内蒙古蒙文印刷设备的前身。他创办的蒙文书社,培养出第一代蒙古族印刷工人,他们不仅成为解放前蒙文印刷业的前驱,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为我国解放后蒙文印刷业的技术骨干和印刷事业的技术专家。
1939年5月2日,我国蒙古民族杰出的蒙文铅字发明家、学者特睦格图病故于王爷庙。
特睦格图为蒙古民族的出版事业、文化事业奋斗了终身。他创制的蒙文铅字,亲自翻译编译、勘校、审阅过的大量汉、蒙、藏、满文历史、文学典籍,为我国汉、蒙、藏、满各族人民的传统友谊和教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翻译出版的蒙文、藏文、满文典籍,不仅发行于国内,还畅销世界,他对中外各国的文化交流,对提高我国蒙古族在世界上的声誉,产生了巨大作用,尤其是他编著的《蒙文教科书》不仅成为我国蒙族青少年的教科书,而且成为我国邻邦——日本人民学习蒙语的入门书籍。
特睦格图开辟了蒙古民族出版事业的新纪元,也为我国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right(刘海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