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章 清朝时期(四)

  慈禧

  慈禧本姓叶赫那拉氏,1835年生,为满洲镶黄旗人,叶赫家族是满洲八大世家之一,地位和权势都极为显赫。入宫后,为咸丰帝的妃子,由于她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咸丰帝对其十分宠爱,封为懿贵妃。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去世,同治即位,叶赫那拉氏被封为慈禧皇太后。临终前,咸丰帝为了不让大权旁落,任命八位顾命大臣“赞襄政务”,以相互牵制。但尽管其设计周全,但八位顾命大臣仍旧企图控制谕旨的颁发。听到消息后,27岁的慈禧迅速从热河赶回京城,联络皇后钮祜禄氏、太监安德海等人,组成后妃势力集团,又联合恭亲王奕果断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推翻了南八大臣辅政的制度,改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慈禧听政之初,恰逢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慈禧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对外向侵略者让步,对内残酷地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其他各族人民的起义。之后,她利用清流党的力量牵制了恭亲王的权利,然后又巧妙地利用侍读学士蔡寿祺的劾疏,罢免了奕议政王的职位,随后,又将诸军机大臣全部换掉。解除了奕的限制后,慈禧就迅速将显赫一时的清流党肃清殆尽。但心狠手辣的慈禧仍旧不肯罢休,最后,用毒饼毒死了慈安太后,扫清了她独揽大权的最后一道障碍,从此,独掌朝政。

  慈禧是个嗜权如命的人,当国家民族利益与她个人的权力发生冲突时,她绝对不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一点点权益。中法战争失败后,中国海军急需整顿和建设,但她却拿了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甲午战争时,清政府竟然没钱备战,原因是要筹备她的六十大寿;面对八国联军,她坦然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件是列强要继续承认她的统治地位。

  1908年,光绪帝死后,慈禧立幼主溥仪为帝。不久,慈禧病逝于颐和园,临终前,仍旧紧紧握着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

  康有为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是清末维新运动的发起者。

  1858年,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1岁时父亲去世,之后,随祖父读书,深受程朱理学的熏陶。他从小博览群书,敏思好学,深得乡人的喜欢,都称他为“康圣人”。

  1895年初。清政府却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5月,康有为和粱启超等人召集了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力陈时局,并提出“变法成天下之治”的主张。坚决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请求皇帝办工厂、筑铁路、废除八股考试等,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上书”第二天,会试揭榜,康有为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但他并未到任,而是借机第三次上书皇帝,再次阐述变法必要性和具体的步骤方法,这次上书终于传到了光绪帝的手中,光绪帝看后,对其大加赞赏。随后,康有为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并要求迅速变法。

  1897年,德国强占我国胶州湾,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即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年轻的光绪帝终于决定变法求存。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变法,康有为深得倚重。正当维新运动逐步走向深入的时候,却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极力阻挠。很快,维新变法在血泊中宣告失败。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仅仅持续了103天。故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海外度过了16年之久的流亡生活。1900年,康有为积极筹备军饷、购置军械,帮助唐才常组建“自立军”,准备发动起义。

  由于康有为的思想未能追随历史的潮流与时俱进,于是有了保皇和复辟的荒唐。他还在海外组织保皇会,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论战。1917年,康有为来到北京。直接参与支持“张勋复辟”的丑剧,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秋瑾

  1875年11月8日,秋瑾出生于福建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州、县一级的地方官员。优裕的家庭环境让秋瑾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秋瑾自幼喜好习武,身带豪气。

  1904年5月,秋瑾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首饰作为路费,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初到东京,秋瑾先在中国留学生会馆办的日语讲习所学习日语,然后进入青山实践女校。

  1905年,秋瑾回到祖国,由徐锡麟介绍参加了由徐锡麟和蔡元培共同领导的光复会。7月,秋瑾再次东渡日本。8月,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并被推选为评议部的评议员和浙江省的主盟人。

  1906年冬天,光复会会员在上海召开会议。会上。徐锡麟与秋瑾约定,由秋瑾负责联合浙江光复会会员,并组织领导浙江起义;徐锡麟则负责在安庆发动安徽起义。时间是1907年9月9日,两地同时进行,彼此呼应,互相配合。不料风云突变,起义的消息被过早暴露,徐锡麟被迫于7月6日在安徽提前起义,由于事发突然,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杀。秋瑾听到消息时已经来不及撤退,他带领来不及撤走的学生奋力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不幸被捕。

  清政府妄图从秋瑾的嘴里得到其他革命党的消息,对她用尽了各种残酷的刑法,但依然没有任何作用,遂于7月15日清晨在绍兴古轩亭口将秋瑾杀害。那一年,秋瑾只有32岁。

  秋瑾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第一位为革命而流血牺牲的奇女子,也是第一个能独当一面组织武装起义的革命女烈士。于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挽救国家危亡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史上巾帼英雄的典范,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

  《古文观止》

  先秦至明末的古文选本。汇编者吴楚材、吴调侯为叔侄,生活在清初。他们本身没有功名,编选《古文观止》的初衷想为初习写作的人提供一个好的范本。“观止”二字,出自《左氏传》;吴国公子季札云:“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即观赏到此为止,已尽善尽美。古文选本“观止”作名,意谓他们的选录内容都是古文精华。客观来说,《古文观止》收录的文章确实很有特色。首先绝大多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适合初学者反复体味、揣摩;其次,它一反过去选文的标准,骈文、散体文兼收,经史杂陈,各色文体相对全面;另外,选录的二百余篇文章中,分量适中。这都很适合初学古文者。因此,《古文观止》一问世,即畅行不衰。需要说明的是,吴氏叔侄的时代,科举盛行。凡是考生都要会写“八股文”。“八股文”在语言、结构、文体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故《古文观止》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帮助研究八股文,因此书中的评点也很有时代特色。到了近代,有学者批评《古文观止》的选编缺少古代散文发展的线索,没有照顾到各家流派云云,但若面面俱到了,也就未必是人们热爱的《古文观止》了。

  《全唐诗》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唐诗总集。共九百卷,收入近五万首诗,录作者两千余人。《全唐诗》由康熙帝下令编修,由江宁织造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负责刊刻。参与编修的人都是当时的名士,如彭定求是康熙十五年状元,杨中讷是康熙三十年传胪,汪绎是康熙三十九年状元。由于编撰《全唐诗》以前,历代学者已经做过很多工作,如明代胡震亨编有《唐音癸签》,清初季振宜编有《唐诗》等。因此,从康熙帝下令始,到编修完成,仅用了一年零五个月,十分迅速。虽有前人珠玉在前,但《全唐诗》还是后来者居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全唐诗》规模宏大,难免也有其不足,比如在体例编排上,以帝王、后妃作品居首,其次是郊庙乐章(宗教祭祀歌诗)、乐府、各家诗人,附作者小传;再往后,是联句、残句,名嫒、僧、道、仙、神、鬼、怪及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等韵文等,最后以词压卷。其编排体例缺陷非常大,或以人为纲,或以诗体、内容为纲的,给查阅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李白的《将进酒》没有出现在本人的诗卷中,却在乐府或词卷中占了一席之地。此外,张冠李戴的错误也不时出现。到了近代,有不少学者在做辑补的工作,在订正了一些谬误的同时,也扩增了《全唐诗》的内容。

  《儒林外史》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安徽全椒县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到他父亲吴霖时,家道开始衰微。吴敬梓少时刻苦研书,热衷科举,23岁中秀才,久困科场。其父死后,由于他对家产置理不当,致使晚年生活贫困不堪。由富变贫的生活变故。使他尝尽世态炎凉,从而弃绝功名。他由自身经历和观察所得,对八股取士制度和官僚制度,有了痛切深刻的认识,乃集毕生精力写就《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它通过对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描绘,深刻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以冷峻锋利的笔触、白描写实的手法、不动声色而实为皮里阳秋的叙述语气和流畅生动的白话语言,列述了一个个头戴方巾、口诵圣贤之书的儒生的故事。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人物性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态的变化而处于流动发展的状态。如范进、苟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由一个朴实的青年变为寡廉鲜耻的假文人,都充分暴露了科举制度戕戮人性的罪恶。作者通过细致人微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洞察幽微、入木三分。如严监生临死见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根指头迟迟不肯落气,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

  《儒林外史》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开创了近世谴责小说的先河,它标志着讽刺文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它之后,出现了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一大批谴责小说,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以后的新文学。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系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刘鹗(1857~1909年),字铁云,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刘鹗知识广博,精于算学、医学、水利,做过官,创办过实业。1900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太仓粟(京师官方谷仓里的粮食)为俄兵所据,刘鹗向联军以低价购得的太仓粟赈济饥民,结果被控私购太仓粟,流放新疆,最后死于迪化(今乌鲁木齐)。《老残游记》共二十回,作品通过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山东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暴露了当时官场的丑闻。尤其是对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认为他们是实际上的酷吏。小说的结构较为松散,但有些片段写得相当成功。全书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昧。写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当作一部优美的散文来读。

  该书的写作动机很值得一提:在义和团乱后,京中有沈虞希与连梦青二人,与天津日日新闻的方药雨为好友,一天,沈虞希偶将朝中事告知方药雨。方氏将其披露于报端,清廷获悉后震怒,严办泄密之人,且株连甚广。沈氏被逮杖毙,连梦青仓皇遁走上海。连氏到上海后,无以为生,勉强以卖文糊口。刘鹗有心资助他,因此写小说送他,以增其稿费收入。写作的动机虽然是为助人,但时值乱世,国事糜烂不堪,加上自身事业的失败及政治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实际上也成了他个人的情感的寄托。刘鹗曾在书中自叙道:“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镰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老残游记》的影响巨大,鲁迅先生评其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因内容丰富,意蕴深邃,该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中国第一所外国语学校

  1842年《南京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时,“大清帝国”很难找到一个熟悉外语的人,因此经常受外国侵略者的欺骗、蒙蔽。1861年恭亲王奕等上奏朝廷,请求北京设立一所外语学校,培养各种翻译和外交人才。于是1862年8月在北京开设了同文馆,聘有外籍教师。

  学校创办时,只招收英语、法语和俄语三个班,每班10名学生。后来又增加了德语班和日语班。1867年增加了两个学科:天文和算学。后来在以学习外语为主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医学等课程。同文馆学生最多时有120多人。1902年,同文馆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译学馆。

  扬州八怪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扬州有一批卖画的怪画家,他们的画风奇异,打破“正统”派摹古、追求笔墨形式的桎梏,新意迭出,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也超脱于常人常理,因而后人称他们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具体指哪八位画家,历来说法不一。《天隐堂集》记载为:郑燮、金农、高凤翰、黄慎、李蝉、边寿民、杨法、李方膺。《古画微》记载为:李方膺、汪士慎、高翔、边寿民、郑燮、李蝉、陈撰、罗聘。《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记载为:金农、郑燮、黄慎、李蝉、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高翔。“扬州八怪”大都是失意的官吏和隐居的文人。他们的绘画主要是写意花鸟,其次是人物和山水,但对于花卉,他们无人不擅长。

  指画

  所谓指画,就是用指头蘸墨作画。据说为清初画家高其佩梦中所创。高其佩从小喜欢作画。他发明指画后,曾说过他作指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指甲、指头、手掌、手背。可见指画不单用指头。高其佩作品颇丰,代表作有《渔舟鸬鹚图》。该画随意勾抹,奇趣毕具,特别是画线,粗细相延,恰好体现了指墨画的特点,被后人广为引用。高其佩之后继者也很多,逐渐形成了“指头画派”。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在沈阳市旧城中心。是清王朝确立全国统治之前(1625~1644)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宫殿。为清初皇宫,名盛京宫阕。清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后成为“留都宫殿”,亦称“奉天行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至清崇德元年(1636)基本竣工。乾隆、嘉庆时又有增建。清顺治元年(16441,顺治帝在此即帝位。沈阳故宫雄伟壮观,是汉满蒙三族文化交流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以民族特色而著称。从整体设计到局部建筑,从造型到工艺,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沈阳故宫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

  颐和园

  颐和园是保留至今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北郊。颐和国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落成。占地4000多亩,由宫殿区和园林区两部分组成。园林区主要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主体。昆明湖在颐和园南部,面积3300余亩,主要景点有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万寿山原名瓮山,在颐和园北部,乾隆十六年(1751)为庆祝皇太后60寿辰,改名为万寿山。倚山而建的佛香阁是全园的核心建筑,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高41米,气势宏伟。万寿山南麓、昆明湖畔有728米的长廊,梁柱上有精美彩画八千多幅。自东宫门至仁寿殿的一组建筑,为政务活动区。颐和园兼有山水之美,具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特色,是我国造园艺术的杰作。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的合称。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外围总长约10千米,南临北京大学、西接颐和园。圆明园原是明代故园,当时只有300亩。康熙皇帝于1709年把它赐给了四皇子胤祯(雍正)。雍正即位后,从1725年起大加扩建,占地3000亩,造景28处。乾隆登基后再次扩建,至1745年又造景40处。乾隆在位60年,修建圆明园的工程从来没有停止过。他六下江南,遍访名胜,见到名园美景,便立即让人记下,回京后便在圆明园内一一仿造。1749~1751年,乾隆又于圆明园东建成长春同,园内湖堤交错。周围建有倩园、茹园等30处景点。1760年,又在长春园北端按欧洲巴洛克风格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1772年长春园以南诸家私园建成绮春园(后改万春园)。嘉庆14年(1809年)又命收西路几个赐园,合成著名的绮春30景,同时建成绮春园大宫门。至此,历时100多年,三园基本建成。

  圆明三园全部是由人工建造的,近百座建筑散落在河湖周围。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水多,约占园面积的1/2以上。河道成了联系全园的纽带,河中的假山、岛屿等构成了多变的山水景观。园内先后构筑各类木石桥梁100多座,园林景区140多处,楼台、殿、阁、亭、榭、轩、馆、廊等建筑16万多平方米,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

  圆明园在北方园林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融入江南园林的艺术精华,成为一座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大型皇家园林。它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久负盛名,曾被誉为“万园之园”。遗憾的是,这样一座伟大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被攻入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掠殆尽,只剩下断壁残垣。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五十七年(1792)竣工,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地处狮子岭、武烈岭、广仁岭之间,占地560余万平方米。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比颐和园还要大一倍,是北海公园的8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原名“热河行宫”。因康熙亲笔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而得名。

  避暑山庄倚山濒湖,由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组成。整个山庄的南部为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有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四组建筑。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苑景区属于山庄的后部。它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融会北方草原和江南水乡的特色,形成了东南湖区、东北平原区和西北山区,长达10千米的宫墙起伏跌宕,曲折连绵地环绕着山庄。山庄内有康熙36景和乾隆36景。均采用散点布景的构图方法,每一景都是自成一个单元的建筑群。

  山庄外还建有庙宇12座。通称“外庙”。其中的殊像寺、普陀宗乘庙等8座寺庙地处塞外。故人们俗称“外八庙”。

  辛亥革命

  1911年爆发了以武昌起义为代表的一系列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因为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所以称之为“辛亥革命”。1911年春夏之交的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同年9月,文学会和共进会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宣传革命,为起义做准备。由于反动势力的破坏,革命党人决定提前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广大新军士兵一举解放了武汉三镇。随后。各省相继发起武装起义,纷纷宣告独立。1912年3月,革命党人逼宣统退位,推翻了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政府。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