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一章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2年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他还出版了《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20世纪30年代前期写了大量杂文,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坚韧的战斗精神。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趋于败落的封建地主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幼年的鲁迅是在一个颇为富足,热闹的家庭中度过的,他常在私塾里读《三字经》、《百家姓》。这期间对鲁迅影响较大的人,一个是保姆长妈妈,一个是他的祖母。长妈妈是一位淳朴的农村寡妇,除了在生活上照料、管束鲁迅外,还给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特别是她设法找到一部鲁迅日夜所渴望的绘图《山海经》送给鲁迅,这使她赢得了鲁迅极大的敬意。后来,他把这位贫民妇女和自己对她的深厚感情,写在一篇充满激情的散文——《朝花夕拾》中的《阿长和山海经》。鲁迅的祖母是一位慈祥的善于讲故事的老人,她特别喜欢鲁迅,经常给他讲一些民间传说,如猫教老虎捕食、水漫金山等。

  六岁时,鲁迅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他幼时的乐园——百草园,到城中最严格也最开明的私塾——三味书屋去上学了。

  鲁迅记忆力很好,再加上读书认真,所以老师让他念的书他早早就背好了。他自学也很刻苦。他从小就养成了用抄书的方法来记忆古字、难字的习惯。祖母的卧室里放了一张八仙桌,一开始鲁迅在那里抄录《康熙字典》中的难字,后来他又抄录了《百花诗》、《百药谱》、《茶经》等等。绘画是鲁迅小时候的一个爱好。每天他很快地背好老师规定的书后,便拉开抽屉,拿出一本闲书放在里面,然后伏在桌上偷偷看起来。这“闲书”往往是画谱,有时是“绣像小说”。当时鲁迅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用纸蒙在小说或画册上,然后将上面的画描下来。他曾描下成册的《荡寇志》和《西游记》。

  童年鲁迅对绍兴兴盛一时的民间文化活动——社戏、赛会十分入迷。后来他写过《社戏》、《五猖会》、《大吊》、《无常》等篇章,都与此有关。他接触这些活动都是在外祖母家——平桥村和皇甫庄。皇甫村的社戏年年有《火烧自莲寺》。开演前,一个演员扮演鬼王,村中小孩可去扮小鬼,拿着响叉,跟着鬼王,威风凛凛地到坟头上去招魂。鲁迅也曾千方百计地骗过家里,偷偷地去扮演小鬼。鲁迅还特别喜欢“无常鬼”这一形象。他觉得这无常鬼既像鬼又像人,既讲原则又通情理,既可怕又可爱。几十年后,他还专门写文章说,“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鲁迅最早收藏的画册是一位长辈送给他的《二十四孝图》。上面讲的是古人尽孝道的典型事迹,流传很广。鲁迅听大人依图讲完了24个故事之后,大为扫兴,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落了空。他原以为当个孝子并不难,无非是听话、从命、长大之后好好侍奉父母而巳,看了这本“孝子教科书”之后才知道难到几十几百倍。

  最使鲁迅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在《老莱娱亲》中,有一个本该拖着拐杖却偏要拿个“摇咕呼”装作跌倒啼哭来取悦父母的老莱子,鲁迅觉得这简直是侮辱孩子,将肉麻当有趣。《郭巨埋儿》说的是汉人郭巨家贫,便想埋了3岁的儿子节省下口粮喂养老母,结果挖出一坛黄金。

  鲁迅后来写文章说:“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坛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鲁迅13岁那年,周家发生了大变故:祖父被捕下狱,父亲又患重病。势利的亲邻白眼相看,几十亩产田全被占去,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不得不一度被寄养在大舅家。回来后,作为长子的鲁迅开始奋力支撑起这个家。

  17岁时,鲁迅考入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在这里他初次接受西学,逐渐受到了早期进化论的影响。之后,他举债读书,到日本去留学。

  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那里他认识了滕野先生,后来因受一部侮辱中国人的日本影片的刺激,他放弃学医,改为从事文学活动。

  1909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辛亥革命后,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此后,又连续发表小说《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更深入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这些作品都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他塑造的主人公阿Q,是一副令人心酸的奴性形象,可以长久提醒每个中国人。

  1920年~1926年,鲁迅先后在北京八所大中学兼课,成为广大革命青年敬仰的导师。除《呐喊》小说集外,他还撰写了收在《彷徨》中的11篇小说;出版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为培育文艺新苗,广泛制造“批评社会,批评文明”的进步舆论,他发起并领导了莽原社和未名社。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政府所迫害,从此鲁迅便过上了东躲西藏的逃亡生活。

  在动荡的生活中;他依然用自己的“匕首”、“投枪”式的笔,与反动政府做不屈的战斗。激励中国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科学自强的理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上海,仍坚持用笔战斗,以杂文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黑暗势力批评国民党政府的各项反动政策。鲁迅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了不起的榜样。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