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七章 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1689—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一个长袍贵族家庭的拉柏烈德庄园,当时名叫沙利·路易·德·斯贡达。拉柏烈德庄园是他母亲当年的嫁妆。孟德斯鸠是他后来承袭的伯父的男爵封号。

  1700年11岁的孟德斯鸠被父亲送到巴黎附近的朱伊公学(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就学,受到全面的正规教育。1705年他人波尔多大学攻读法律。3年后获法学硕士学位并取得律师资格。1709—1713年他前往巴黎学习,广泛接触学术界人士。1713年父丧,孟德斯鸠回波尔多继承产业。1715年他同一位富有的加尔文教徒拉尔蒂克结婚,生有一男二女。1716年他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不久,伯父逝世无嗣,他继承了伯父的产业、爵位和官职,成为波尔多高等法院的庭长。1718年他当选为该年度波尔多科学院院长。他研究地质、生物和物理学,发表多篇论文,学术价值不大,很快被遗忘了。

  1721年,孟德斯鸠在阿姆斯特丹出版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佳作使他一举成名,对整个启蒙运动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般学者均把此书的发表作为启蒙运动的开端。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文笔优美、语句隽永。它写波斯一位贵族出游法国,和他的朋友、妻妾和阉奴之间的通信,报道他在巴黎的见闻,同时也穿插描写波斯贵族后房妇女的悲剧,带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该书辛辣地讽刺法国文明社会、路易十四的统治和社会各阶级;评论霍布斯“自然状态”理论;对人口统计学这一新学科做出独特贡献;比较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讥讽基督教的教义,抨击宗教裁判所和宗教战争。全书贯穿批判精神,有力地向传统挑战,热情地抒发对未来的美好理想,反映出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与感情。

  此后,孟德斯鸠重返巴黎,借助颇有权势的贝里克公爵之力,进入宫廷,后结识朗贝尔夫人、德·克莱尔蒙小姐等,得以经常出入文艺沙龙。这期间,他又结识英国政治家、自然神论者博林布鲁克,对孟德斯鸠的宗教观和政治学说的形成颇有影响。长期活动于巴黎社交界,使孟德斯鸠经济出现困难,1725年他已负债数万利弗尔。为了摆脱窘境,再加上他对法院工作已不再感兴趣,因此,孟德斯鸠于1726年卖掉波尔多高等法院的庭长之职,获得10万利弗尔的巨款和每年5200利弗尔定期支付款。1728年,孟德斯鸠在朗贝尔夫人的大力支持下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决定出国考察,先后到奥地利、意大利、德国、荷兰和英国等地。在英国逗留时间最长,交游甚广。他受到威尔士亲王接见,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参加议会辩论,浏览当时的各种政治杂志。他得以对各种社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自己的社会、政治理论(他尤其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1731年在巴黎作短暂停留后返回波尔多,潜心著述。

  1734年,孟德斯鸠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没有像《波斯人信札》那样受欢迎,有人甚至称之为“孟德斯鸠的衰落”。但他有关罗马史评论深邃有力,研究历史因果关系的方法引人入胜。他力图使社会历史的研究摆脱神学的束缚,而从它的本身寻求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他的哲学历史眼光远远超过同时代人,是18世纪“越出常规的例外”(普列汉诺夫语)。该书颂扬了共和制度的优越性,对专制制度则深恶痛绝。

  为了撰写法律与政治巨著,孟德斯鸠博览群书,并做了大量笔记。1748年《论法的精神》问世。这是他数十年呕心沥血、辛勤研究的最高建树,是一部政治理论和法学的巨著。作者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哲学、社会学、法律、政治、经济和历史的观点,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支柱天主教会,反对和抨击了形形色色的反动的王朝战争,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国家和法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这部著作的发表,轰动了欧洲,两年之内连续印行22版,并很快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把社会看做是各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对各类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精心的比较,试图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所论述的3个问题尤其精辟独到。一是他把政体分为三类,并为每一政体规定一个原则,认为共和政体基于道德,君主政体基于荣誉,专制政体则基于恐怖。他对专制统治极为憎恶,称专制君主为暴君。他认为在专制国家中,没有任何基本法律,也没有法律的保护机构。暴君可以任意将人处死,而人民则毫无权利可言。君主们仅靠无数军队维持政权,否则他们的江山一个月也难保。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其二是三权分立说,他继承了洛克的分权理论,参照英国的政制,提出了这个资产阶级国家学说。他将政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认为三权必须分授不同的人或团体,独立行使,使之互相制衡,才能最有效地确保公民的政治自由。他主张由贵族团体和由选举产生的平民团体共同拥有立法权;由国王掌握行政权;由选自人民阶层的人员组成一个法院依据法律行使司法权。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具体要求,资产阶级分享立法权和司法权,行政权仍留给封建贵族。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宪法均受此学说的启示。其三是地理环境说,他强调气候影响人体结构,从而影响人对社会的看法,立法者的责任是消除这种影响;但他又认为气候仅为次要原因之一,其他因素(尤其法律、宗教及政府准则)对政治影响将随文化发展而逐渐增大。孟德斯鸠还从自然神论观点出发对基督教教义及其神学作深刻批判。他承认上帝的存在,但这个上帝已不是天主教的上帝,也不是基督新教各派的上帝,这是自然神论的上帝。上帝必须按照“确定不移”的规律创造和管理宇宙。在《论法的精神》开头就指出:上帝、人类与世界万物均有各自的“法”。他的“规律”与“法”同上帝并列甚至高于上帝。他还指出:人有了房子,才给神盖宇。人是根据自己形象创造神的,他风趣地说:如果三角形也要创一个神,它们一定给它们的神三条边。孟德斯鸠否定了“三位一体说”、“原罪说”和“灵魂不灭说”等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他提倡宗教宽容、信仰自由,这正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自由竞争经济观念在宗教领域中的反映。但孟德斯鸠没有摒弃宗教,他认为宗教可以束缚君主、维系人心,主张将基督教予以改造使其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不过他笔下的基督教已是自然神论的宗教了。

  《论法的精神》出版后得到各界赞誉。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该书定将世代受到赞扬;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称其为世界上最伟大、最杰出的著作;瑞士科学家博内认为孟德斯鸠发现了思想领域的规律正如牛顿发现物质世界的规律一样;孟德斯鸠的一位意大利朋友塞拉蒂读此书后赞不绝口,并告诫说:暴风雨将向他的著作袭来。果然不久,耶稣会士、詹森派教士纷纷发表文章和小册子攻击孟德斯鸠反宗教和反对政体的正确准则等。孟德斯鸠于1750年2月写了《为(论法的精神)辩护》,文笔犀利,内容深刻,说理严谨。声明维护自己全部观点,不作任何修改或撤回,体现出他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1751年罗马教廷将此书列为禁书,但已无损于作者的声誉。

  1753年孟德斯鸠因声誉日隆,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长。晚年他依然笔耕不辍。他曾为《百科全书》撰写“趣味”这个条目,这是一篇关于美学的论文。

  1755年2月10日孟德斯鸠因病逝世于巴黎,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参加了葬礼,《百科全书》第5卷卷首,刊有主编达朗贝尔撰写的对孟德斯鸠的颂词。

  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学说和理论曾给伏尔泰、爱尔维修、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等人有所影响,他以自己的笔为武器推动启蒙运动向高潮发展。他的论著与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及建立和巩固政权的理论依据。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