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十二章 批判哲学的奠基人——康德

  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强烈震撼了欧洲教会和君主的封建统治基础。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卢梭等一批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者,全面反对教会传统,提倡民主自由,号召人的解放。在当时,德国仍然处于封建君主割据的状态之中,相对较为落后,但是富有思辨传统的德国思想家却在全欧洲发起了一场真正的思想革命。它以彻底批判的态度清算一切旧哲学,重新考察人所面对的一切问题,并把启蒙精神最终建设为一种崇高的哲学原则。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便是这场思想革命的发起者与奠基者。

  1724年4月,伊曼努尔·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父亲是个皮匠,母亲虔诚信教。8岁时,他进入本城的腓特烈公学,开始对古典主义作品产生浓厚兴趣。16岁,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在他的老师克努村的影响下,他接触到了牛顿的学术思想。大学毕业后,因家境不好,他担任了近10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他答辩论文《论火》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开始担任哥尼斯堡大学的“编外讲师”。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提出了自己富有创造性的宇宙自然观。康德教授过许多科目,如逻辑学、形而上学、数学、自然史、人类学等,他知识的渊博和思想的深邃使他的讲课非常出名。1770年,他成了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正教授。此后十余年,康德很少发表论著,长期沉浸在默默的思索之中。而于1780年开始,康德连续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1年)3大论著和《道德形而上学》等十余篇其他著作。三大批判是哲学史上的光辉典籍,它形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高峰,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地震般的影响,他的论敌称他“破坏了一切”。批判哲学使康德在全欧洲享有了崇高的声望,而教会则对他感到惶恐和憎恨,一再禁止康德发表有关神学的言论。

  康德毕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从未离开过哥尼斯堡。他的生活作息极其规律刻板,以至于哥尼斯堡人每天都可以按他的日常活动对表。晚年,从不停止思索的康德致力于从自然界的形而上学到物理学的过渡的写作,但未能完成。1804年2月,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结束了自己的毕生使命,全城的人都为这位可敬的老人送葬,而教会一个人也没来。

  在哲学史上,人们一般以1770年为界,把康德的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的核心思想是他的宇宙自然观。在《宇宙发展史概论》等著作中,他着重提出了潮汐延缓地球自转假说和宇宙演化的原始星云假说。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发展变化的物质演化过程,一切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力相互作用演化的结果。在当时,这是“自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马克思语),天体世界一直是宗教神学任意解释的禁区,但是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的领域“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马克思语)。康德站在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将辩证法引入宇宙发展学说之中,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同时贯彻了明确的尊崇科学和理性的启蒙精神。

  1769年是康德哲学思想发展的关键一年。由于受英国经验主义影响,特别是省察到休谟所提的有关因果联系有无必然性问题的重要意义,他从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学派哲学的“独断的美梦”中猛醒过来。开始从“前批判时期”向“批判时期”过渡。1770年,康德担任教授职务的答辩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标志着他批判时代的到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别从认识论(真)、伦理学(善)、美学和目的论(美)三方面构成了他批判哲学的理论大厦。

  《纯粹理性批判》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确立了人的认识能力构成和认识的范围、条件和界限,得到了先验的结论。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阐述了道德与理性的关系,他认为,在实践理性和感性欲望的斗争中,实践理性是主导的方面,没有实践理性,就不会有斗争,也不会有“应该”。实践理性就是善良意志。《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分别考察了科学知识和道德实践的内在理性特质,但是,理性本是一体,它们最终应是统一的。这个任务由《判断力批判》来完成,它形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最高峰。

  科学和自由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两面旗帜,这两面旗帜都以理性作为共同根据。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论证数学、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尽管基本上遵循的是唯心主义路线,但反对休谟的怀疑论,捍卫科学,打击神学,以及对理性的能动性和自由所作的深刻探索,却显示了康德哲学的启蒙性质。尽管康德的自由抽象无力,但是,这却是德国人民的正义呼声的一种反映。康德认为自由思想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责任;言论自由是人民的神圣权利,不能受限制,言论自由是人类一切进步的必要条件。康德为言论自由而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教会。在《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中,他坚持把宗教归结为道德,认为从道德本身看,有实践理性已经足够,无须宗教。只是为了实现“至善”,才需要设想一个道德世界的主宰。所以他认为,启蒙的重点应是宗教的启蒙。

  康德的哲学思想是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德国的特殊表现,高度的思辨性是这种思想的一个特征。思辨性易于同现实保持距离,所以当这种思想涉及市民资产阶级的现实政治要求时,必定是软弱无力的。另一方面,思辨性却是深入思考问题的重要条件。

  康德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双重的。对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他是德国哲学革命的先驱,起了积极的发动作用。但是,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利用康德哲学的思辨性的崇高理想来对付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时出现了“回到康德”以至“要了解康德,必须超过康德”的呼声,目的是从彻底唯心主义立场解释康德。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新康德主义者都是这样出现的。19世纪末,意志主义者、不同流派的实证主义者也都接受了康德哲学的一定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对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进行过揭露和评论。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对康德哲学更作了系统的分析批判。近几十年来,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界仍是研究的重要科目,具有很大影响。

  康德,这位德国哲学革命的开创者、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他终生未婚,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极有规律的生活。他的简朴的生活,诚实笃信的品质,以及仁慈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他那融真、善、美于一体的“批判哲学”,一起造就了他那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品格,使他成为当时哲学家的典范。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