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十三章 日本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决策人——伊藤博文

  日本著名政治家伊藤博文(1841—1909),出身于山口县熊毛郡束荷村的一个破落的藩士家庭。幼名利助,是个有名的淘气鬼,被村里的孩子们叫做“饿鬼大将”、“胡说利助”。他的父亲林十藏为贫困所迫,入伊藤武兵卫家做工,后来就做了伊藤家的养子。博文跟随父亲进入伊藤家,但是贫穷的生活状况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善。11岁时他曾被送进寺院,后又在藩士福原家做侍童,闲时也能识字学文化。16岁时,他被派往相州服役,守卫边防。

  经过一年的服役生活,他的处境有所改善。返回长州后,进入了松下村塾学习,他的老师吉田松阴是当时日本著名的民族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培养了一批改革志士。吉田的学识使伊藤受益匪浅,而伊藤也得到了老师的器重。在名师的指引下,伊藤前往长崎的炮术传习所,学习军事。1859年6月回到长州后,结识了后来成为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相同的志向使他跟随木户来到江户,狂热地投入到攘夷运动中,成为著名的攘夷志士。

  1863年5月,他受长州藩派遣,去英国留学。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留学生活,但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与文化使他眼界大开,认识到必须大开国门,向西方学习,以求进取,而不能盲目地锁国攘夷。从此,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促进日本开国进取的急先锋。这种政治倾向在他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一再地表现出来。明治维新后他多次出国考察,对西方文明采取了“急用先学,活学活用”的态度。

  1864年,在长州藩的攘夷派与英国发生冲突时,伊藤回国,力劝藩主不要攘夷,而应倒幕,恢复王政,求得国内统一。藩主对他的主张不予理睬,终至惨败,被主张改革的下级武士夺得藩政权。此时,伊藤与改革派站在一起,参加了倒幕派的活动。1868年明治维新中,他被新政府任命为外国事务交涉员。后又任外国事务局判事、大阪府判事兼外国官判事等职。伊藤积极主张文明开化,引进西方的先进制度、教育及风俗习尚。他向木户孝允提出了废藩立县的建议。

  1869年,他被任命为大藏少辅、民部少辅等职。他大力推进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他的力主下,日本的第一条铁路(东京一横滨)于1872年9月完工,正式通车。1870年他还赴美考察货币制度,提出了有关金银货币的铸造法、新纸币发行法等建议,促进了日本新货币制度的实施。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由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赴外使节团,伊藤以副使身份名列其中。在历时近两年的考察中,他们访问了欧美等10多个国家。这次考察使他更深切地认识到,日本必须急起直追,以西方先进技术直接武装。回国后,他成为大久保利通的重要副手,领导工部省,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国营企业。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一批矿山及制造厂建立起来,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大久保死,伊藤后改任内务卿。

  当历史进入80年代时,领导新政府的维新三杰已相继死去,伊藤成为政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此时,日本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逐渐高涨,提出了开设国会、制定宪法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张。伊藤秘密地联络了萨摩、长州系的官僚及皇室宫卿,发动了“明治14年政变”,免去了首席参议大隈重信等自由派人士在政府内的职务,并策划让自由民权运动的领袖板垣退助等人出国考察,分化瓦解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势力。此后,他成为日本政治舞台上的头号实权人物。他提出:立宪乃大势所趋,非一国一州之事端,政府要先发制人,按政府意图制定宪法。随后,他赴欧洲考察宪政一年有半,对德国宪法推崇备至,确立了以仿效德国,“巩固皇室基础,使大权不致旁落”为制宪的指导方针。

  1883年8月伊藤回国。为起草宪法,他在宫中设置了制度调查局,自任长官,并兼任宫内卿。他闭居宫中,进行体制改革。翌年7月,他首先拿出“华族令”,规定除旧公卿贵族外,对士族有功勋者加封爵位。由此伊藤本人也得到了伯爵的爵位。以后这些人构成了议会两院之一的上院的基本成员,成为政府执掌权柄的基础。1885年12月,依据伊藤建议,废除太政官制,实行欧美式的内阁制,伊藤担任首届总理大臣,组织内阁。此举结束了只有亲王和公卿才能充任大臣的传统,明确了宫中与府中(政府)的区别,并作了辅弼国政的责任由总理大臣和各省大臣各自负责的规定。随后,政府在官制、内政、军事及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政权的力量,强化了对民众的统治。此时,伊藤为首的内阁大力推行欧化,修建了豪华的鹿鸣馆,频频举办舞会,以显示日本的文明开化。

  1888年4月,伊藤将几经修改的宪法草案呈奏天皇。为保证宪法的顺利通过,伊藤辞去首相之职,改任新设制的枢密院议长。1889年2月11日,枢密院正式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也称《明治宪法》)以及议院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贵族院令等附属法典。这部帝国宪法规定了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无限的权力,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伊藤在说明起草宪法的宗旨时说:“欧洲立宪制度的基础是宗教,但我国的宗教不能起那样的作用,惟独皇室可以代替,因此,在此草案中,以君权为基础,而不是欧洲的主权分离精神,深望勿加损坏。”1890年,新宪法开始实施。7月,举行了众议院第一次大选。10月,伊藤就任贵族院议长。11月,帝国议会正式成立。至此,在伊藤的直接策划下,明治维新后的政治体制——天皇绝对主义统治体制——最终确立起来。为表彰伊藤的功绩,就在宪法颁布的同一天,天皇授予伊藤一枚旭日大桐花勋章。他关于宪法的说明,后以《宪法义举》之名正式出版。

  1892年8月,伊藤第二次组阁。他仍沿袭前几任内阁扩充海军军备的方针,但吸取了财政预算屡屡不能在议会得到通过的教训,请出天皇发布诏书,迫使议会在“圣断”下让步,首开了用天皇压议会的先例。1894年7月,日本乘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之机,蓄意挑起准备多年的针对中国的甲午战争,强迫中国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时,他确立日本“对三国全面让步,对清国寸步不让”的外交方针。事后,内阁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进一步实行扩充军备的“战后经营”计划。在他的这一任期,长期悬而未决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也取得初步进展。首先与英国达成新的《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英国在日本的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并承认日本有部分关税自主权。此后,日本依例同其他列强缔结了新约。

  1898年和1900年,伊藤又组织过两次短命的内阁。他痛感对议会难以控制,竟不顾同僚的反对,辞官纳爵,组织新党。1900年他巡游日本各地,发表演说,阐述举国一致的建党宗旨,瓦解了宪政党、宪政本党,组建了自任总裁的立宪政友党,成为势力最大的保守政党。以后又两次出任枢密院议长及首任贵族院议长,以元老身份指导日俄战争。1907年伊藤得到公爵的爵位。

  1905年伊藤以特使身份来到朝鲜,逼迫朝鲜国王签订接受日本保护的条约。翌年3月,伊藤又自荐出任朝鲜统监,制定和颁布了“统监府令”,成为朝鲜国的太上皇,并做了朝鲜皇太子的老师。至1909年,他又策划“日韩合并”,企图完全吞并朝鲜。1909年6月,他辞去统监之职,改任枢密院议长。10月26日,他奉命来到中国的哈尔滨与俄国大臣谈判。在他刚刚走出车站的刹那间,连中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射出的三颗子弹,当场毙命。这位明治政府的功臣、侵略中朝的元凶,就这样结束了他68年的生命。

  作为明治时代(1868—1912)最活跃最有实力的政治家,伊藤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他亲自主持制定的明治宪法及确立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日本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更何况他领导的对中国的甲午战争和对朝鲜的统治,直接促进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恶性膨胀,给中、朝乃至整个亚洲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