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十八章 “超人”哲学大师——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是德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时期的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

  尼采出身于德国东部吕采恩镇附近的洛肯村。他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还担任过牧师。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的接连死亡,使这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向的性格。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投奔祖母和两位姑母。在瑙姆堡,尼采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

  1858年,尼采被送进离家不远的普福特寄宿学校读书,这是当时德国的一所名牌学校。他受到了极好的古典语言文学教育,学业优秀。1864年中学毕业后,尼采进入波恩大学,研究神学和古典语言学。很快,他就对神学失去了兴趣,而对古典语言文学的兴趣却与日俱增。一个学期之后,他放弃了神学,跟随他的经典语文教授去了莱比锡大学。在那儿的一家书店,尼采偶然看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在这时,他的哲学意识开始苏醒了。正如他后来回忆的,他觉得这本书是特意为他写的。然而,使他着迷的不是叔本华的康德主义,而是他的灵魂拯救学说和他感受到的这本书渗透出来的“危机、死亡和坟墓的气息”。在学术研究中,尼采显示出大有前途,当瑞典的巴塞尔大学要找一位古典语言教授时,很有影响的里奇尔推荐了他,他被接受了。莱比锡大学不顾常规手续,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25岁时尼采就当上了正教授,他那非凡的事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尼采在巴塞尔的10年期间,与当时正独居在鲁塞纳的作曲家瓦格纳成了挚友,并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头一部是1872年发表的《悲剧的诞生》,该书虽然主要讨论悲剧的基本要素,但也不乏重要的哲学意味。尼采论证了在古希腊悲剧中,不管命运注定如何,人们仍可能积极地正视未来。因此,他否定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看法。叔本华是一位曾对他起过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尼采的杰作都是在19世纪80年代写成的。他孜孜不倦,深居简出,几乎每年都出一本新书。他的作品往往一开始很少或者即刻会引起读者的反响,然而他却并不因此气馁。他写出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道德系谱》、《瓦格纳真相》、《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以及《看啊,这人》。他不停地写作,致使身心健康受损。1889年1月,他终于支持不住,晕倒在都灵的街头,并从此瘫痪不起,精神失常。他的妹妹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于1901年把他的一些札记汇集出版,题为《强力意志》。尼采在1889年至1900年去世这段期间,只写过几封信及明信片。他的意志无法使他恢复健康。

  尼采的大半生是在孤独与疾病中度过的,他一生未婚,独自在欧洲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足迹踏遍了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许多地方。早在1873年,尼采就开始遭受头疼和胃病的折磨,他的眼睛也开始给他带来麻烦。1876年,他为了恢复健康休了一年假。但在1878年他几乎完全失明,头疼病也愈益加剧,1879年在他35岁时,不得不向巴塞尔大学上交他的辞呈。他得努力征服这些疾病,无怪乎征服便成了他的哲学的主题。自身的经历使尼采对周围的世界极为不满,他认为只有“对所有的价值观念进行重新评价”,才能使这个世界得到新生。

  尼采预计一个全球性的、充满道德与政治危机的时代即将到来。他认为道德观念已经丧失了生命力,致使人们精神空虚,并被生活的悲剧和毫无意义的琐事压得喘不过气来。基督教思想和西方哲学使人们完全脱离了现实。人们原来受到教诲,应该在永恒的上帝或理念中得到拯救,而现在却再也见不到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之可能性了,他们缺乏一种肯定自己、承担义务、改变自己在政治上以及道德上堕落状态的意志。所以说上帝已经“死了”;人们生活在一种“虚无主义”的状态之中;需要某个“超人”出来改变这种严重的局面。

  但是,那些超人又在哪儿呢?他们的特征是什么?是否还是“人”?他们应具有什么样的行动自由呢?尼采并未对这些他自己觉得极为重要的问题提供答案。他在某处写道:“我决不希望自己看上去像个预言家,或者凶残的野兽,或者道德上的怪物。”解释尼采哲学的那些人出于类似的原因,都特别强调《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书中的一段,这一段如此说道:“你说你相信查拉图斯特拉?这又有什么关系……我要你失去我,而找到你自己;等你们大家把我摒弃了,我才会重新归来。”

  但是,为什么查拉图斯特拉不敢早点儿归来呢?说到这一点,我们还得回到尼采与德国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来,因为只有懂得了尼采对德国人怀有恐惧心理,我们才能体会到他的告诫的真实含义。尼采对与他同时代的德国人极为轻蔑,他不相信他们能理解他,他还担心,一旦这些人错误地运用他的思想,其后果难以设想。尼采认为,德国人相互争权夺利,将来肯定得到报应,因为权力将使人腐败和麻木不仁。尼采还抵制反犹太主义。

  但是,无论尼采愿意与否,当然他自己是看不见了——他的理论被反犹太主义的希特勒所恣意曲解。《尼采全集》被希特勒奉为至宝赠送给意大利法西斯魔王墨索里尼。正因为如此,尼采在历史上总是以极为复杂的面目出现,对他的各种评价也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总之,纳粹践踏了尼采的声名,这也是完全由于他自己的不足之处造成的。他担心自己的思想可能会造成某些恶果,那么为什么不修改一下自己的著作呢?他应该有道德上的勇气来纠正自己哲学中的缺陷。这正是尼采身上自相矛盾之处。然而,他给我们留下的,完全不是以消极的东西为主。在尼采那怪诞却富有诗意的作品中,许多人看到了人的内在自我,而且不管怎么说,人的内在自我是十分令人鼓舞的。因此,弗洛伊德把尼采称为伟大的心理学家,而别的人却把他看成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者。不管其功过如何,尼采的影响是深远的。自从他过世后,几乎没有一个德国作家不曾受到他的影响。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