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
——曾国藩
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积累有素,厚积而薄发,一旦机会到来,乘势而上。除非动乱之世,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人的发展往往打破既定程序,就一般性而言,都从日积月累中戒就。曾国藩历来将眼界宏大与小处入手相提并处,认为二者缺一不可。他还特别从历代有作为的帝王和宰相身上,印证他的结论。他曾有过这样的精采之论: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周文王是中国难得的圣人,但自早晨至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周公是夜以继日,处理政务直到天亮。这些圣贤勤劳若此,则无小无大,何事敢怠慢!诸葛亮为相,自杖罪以上,皆亲自临决。杜慧度为政,纤密一如治家。陶侃综理密微,虽竹头木屑皆保存起来作为有用之物。朱熹曾说为学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能够有所作为的。秦始皇用石来量书,不处理完毕不入睡;魏明帝自己代行尚书事,隋文帝批文件无暇吃饭,令卫士送餐,这些皆为后世所讥笑,以为天子不当亲理细事。我认为天子或可以不亲细事,若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陈平之问钱谷的事,不知,问刑狱的事,尚不知,未可以为人臣效法也。大凡建功立事,一定以亲眼所见者为有效。如有车必见其车具,如有衣必见其襟袖,若为广见博闻的君子,必见其著述满家,手稿累筐。若为躬行实践的君子,必见其面色之兴奋,徒党对他的感慕。如果善于治民,必见其所居之民高兴的地方,离任时老百姓会十分眷恋他。假如善于治军,必见其有战则胜,有攻则取。若不以目所共见者为根据,而但凭心所揣度者为高,则将以空虚浅薄为哲理,而轻视务实,以崇尚空泛为贤能,而耻笑勤奋谦谨,何异于邓扬之徒,流风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细事,皆堕坏于稀里糊涂之中。亲者贤者,皆被拒于千里之外。以此而希望大业之成,不亦慌谬吗!孔子许诺仲弓为重要人才,而雍正以居敬为奉行简约之本,都一定是因为能够勤敬才无废事的。
我朝宣宗道光皇帝,临朝三十年,勤政法祖。每日寅正而始,阅览章奏,卯正而毕,事无滞留。1849年,圣上身体欠佳,自夏至冬,仍带病治事,不趋简便。1850年2月25日,始命皇四子代阅章奏,召见大臣。即今咸丰皇帝也。盖以七十天子,重病半载,其不躬亲庶政者,仅是生前病重的那一刻。为人臣者,其敢自暇自逸,以不亲细事给自己开脱吗?
曾国藩还从细微处做起,总结出成功人生应谨守的六个原则:凡多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书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认为他的弟弟曾国荃虽无癖嗜之好,而颇有好动之弊。写信劝道:今日思作某事,明日思访某客。所费日增而不觉,此后讲求俭约,首戒好动。不轻出门,不轻举事,不特不作无益之事。即修理桥梁道路,寺观善堂,亦不可轻作。举动多则私费大矣。其次,则仆从宜少,所谓食之者寡也。再其次,则送情宜减,所渭用之者舒。否则今日不俭,异日必多欠债。既负累于亲友,亦贻累于子孙。
立世大智慧
事事从小处做起,则大事可成矣。曾国藩说:“泰山之高以其不弃粪壤,沧海之大,以其不拒浊流。”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