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2章 顶天立地的“跛子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是个先天的“跛子”,为此他险些没当上皇帝。在“候望”了漫长的二十年之后,他才登上了皇位。经过一番努力,这位“跛子皇帝”终于“跛”出了政绩,“跛”出了一片大好河山,史称“仁宣之治”。

  人生若定位于候望,那将一事无成。

  人生若超越于候望,也将一无所有。

  当机缘未至,你还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影响和改变你的命运和身外的环境时,你需要的不是浮躁,而是心静如水,神闲气定的候望。

  (一)世上瘸子、跛子、胖子,大有人在,人们称他们是“残疾人”,并给予尊重和理解。只要他们敢于面对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样会和常一样活得有滋有味的。

  但对于一个一国之君来说,情况就不大相同了,势必会因此而招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乃至灭顶之灾。

  明朝的第四个皇帝仁宗朱高炽,就因为他是一个跛子和胖子,险些当不成太子。后来虽然被立为太子,但又足足等了二十年才继承大统。然而在位不到一年,他便因身残体弱而匆匆撒手西归了。

  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是开国之君没开好头,从朱元璋、朱允炆到朱高炽,从父亲、儿子到孙子,在祖孙三代人中,四个皇帝就有三个是“残疾人”(朱元璋虽未残疾,但五官不正)。其中只有明成祖朱棣身心健全,容貌奇伟,颇有王者风范,是出了名的“美髯公”,而且政绩可观,今日人们看到的“北京老城”、“永乐大典”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就是他的辉煌业绩。

  但这位容貌奇伟的“马上天子”、颇有建树的“永乐皇帝”,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弄出来的第一个儿子朱高炽,竟然是一个又肥又胖的跛子。

  当朱高炽刚生下来时,朱棣见他是男孩,着实高兴了好几天。但不久他便发现这孩子的腿脚不灵活,到了该走路的时候,他还迟迟迈不开步。等到他能走路时,却又总是一拐一瘸的,总要人搀扶。开始还以为他人还小,也许长大了就会自己行走。

  但到了十多岁时,他依然不能独立行走,照样必须有人扶持,否则就要跌倒。这显然是先天性的毛病,医是医不好的。

  由于走的少,坐的多,身体便一天天地胖起来。越胖就越不想走,越不走就越胖。最后竟成了一个畸型的肥胖儿童。看去样儿既可笑又可怜,他的弟弟们都以异样的眼光来瞟着他。

  有一天,当两个太监搀扶着他散步时,不料一不小心踉跄一跌,仰面朝天地倒在了地上。他的弟弟朱高煦在一旁看见哥哥又跌倒了,便鼓掌大笑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他听到弟弟的嘲笑后,非常难过,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地又挣扎着爬起来。

  正好朱棣在楼上观看到这一幕,心里既难过,又厌烦。从此就越发不喜欢朱高炽了。幸好他的母亲徐皇后,依然一如既往地呵护着他。

  徐皇后是徐达的女儿,品貌端庄,心地善良。她自幼喜欢读书,是出了名的“女诸生”。她见丈夫讨厌大儿子,便更加爱护他、精心教育他。让老师给大儿子讲授经史典籍,她还亲自教他写字作画。在母亲的调教下,朱高炽养成了“仁厚”的性格。他虽然不会骑马射箭,但却养成了孝尽父母,宽以待人的儒雅气质。

  (二)朱元璋看到太子的长子朱允炆“龙骨不正”,如今又看到四子燕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是个又肥又胖的跛子,心头便老大不高兴。但也许他自己也五官不正,龙相欠佳,所以又加倍地呵护他们,同时更用心地观察、考验他们的智力和品性。

  有一天,他把秦王、晋王、周王和燕王的世子们都召集起来,命令他们各自去检阅守卫四城的卫队,然后速来奏报。

  不久,其他三位世子都先后回来了,但唯独朱高炽却迟迟不见回报。后来又等了一个时辰,才见他姗姗来迟。

  朱元璋便龙颜大怒,呵斥他说,你纵然行动不便,但也不至于拖到这个时候呀!你说,这是为何啊?

  朱高炽见皇爷爷发火了,忙说因为早晨太冷了,卫士又未进餐,我见们们饥寒交迫,便等他们吃过饭才开始检阅,所以回来晚了。

  这时,其他几位世子便嚷开了。有的说要是敌兵已来到眼前,还能等到天暖了,吃过饭才去迎敌吗?有的说真是妇人之见,菩萨心肠。

  朱元璋喝令他们住嘴,然后又命他们各自批阅奏章。

  朱高炽看到那些有笔误的奏章,一概扔在一边,不作陈报,只将那些涉及民间疾苦的奏章批阅后向皇爷爷陈奏。

  朱元璋看后问他,为何如此?是不是疏忽大意,没有发现其错漏呢?

  朱高炽回答说,那些笔误虽然值得注意,但对君主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关心民间的疾苦。

  朱元璋听了不禁点头称是,还夸他说,你有王者的风范,“君主之识”。

  朱棣听说后,认为长子朱高炽在父皇面前为自己争足了面子,便不管他是不是跛子,竟然改忧为喜。尤其是当他把长子和性情凶悍的次子朱高煦与三子朱高燧相比时,他更觉得长子朱高炽更适合作自己的继承人。

  当时,朱棣还是镇守北方的燕王,因此他便封朱高炽为“燕世子”,即自己合法的继承人。因此,当朱棣“靖难”起兵,挥戈南下时,便命朱高炽以世子的身份留守北平。

  朱高炽不负众望,他指军燕军挡住了朝廷大军的围攻,保住了北平根基,为父亲南线作战免除了后顾之忧。

  当时,燕王率主力军在前线厮杀,北平城的守备相当薄弱。这时建文帝朱允炆偏又派了50万大军,直扑北平。形势相当危急,但朱高炽并不惊慌。他在老将顾成的辅佐下,从容应对,精心安排。

  朱棣出征前曾一再嘱咐他,只宜坚守,不要出击。但朱高炽却不墨守父训,而是利用有利战机,派遣精兵勇士,主动偷袭南军,放火骚扰,搞得南军草木皆兵,提心吊胆,疲惫不堪。当城墙被攻破时,他当即命人连夜提水浇城。时值隆冬天气,滴水成冰,城墙很快便修复了。

  就这样,在朱高炽的指挥下,尽管在数十万大军的围攻之下,北平城依然安如磐石。等到朱棣回师击败李景隆,并与之里应外合时,终于大获全胜。

  史称:“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这便是朱高炽指挥的“北平保卫战”。

  有此大功,按说朱高炽在他父王心目中的世子地位,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当朱棣在南京登基之后,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封他为太子。这就意味着,朱棣想“更立太子”。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尽管其中有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个弟弟的挑拨离间,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是一个又肥又胖的跛子,没有天子的威仪。

  (三)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但作为永乐皇帝的朱棣却并不爱他的长子,每当他看见朱高炽那一瘸一跛,东倒西歪的样子,他就禁不住眉头紧锁,气不打一处出。再看他那副胖墩的模样,走起路来活像一个冬瓜在地上滚动。当他看人时,脸上虽然常常带着憨厚仁慈的微笑,但从眼里射出来却是另一种因身残怕人嘲笑而充满自惭与自信、乃至敌视的异样目光。

  每当朱棣和他的目光相碰时,他都像身中芒刺一样既感到难受,又感到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摇头叹气。有时他甚至怀疑,他是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虎无犬子”。

  他想:自己虎背熊腰,如此威威堂堂,怎么会生出像他这样的肥胖儿子呢?再与二子朱高煦相比,则更加判若两人,相形见绌。

  朱高煦长得高高大大,一表人才,且骁勇善战,英姿勃勃。朱棣认为,在三个儿子中最像自己的是朱高煦,最不像自己的则是朱高炽。

  更有甚者,当朱棣率军南下时,朱高炽只能留守北平,朱高煦却随父南征,充任先锋之职。就是他替朱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杀开一条血路,屡建奇功。

  当朱棣被瞿能父子穷追不舍,情急万分时,朱高煦率领数千精兵,及时赶到,奋勇拼杀,这才为父亲解危,脱离了险境。

  当燕军被南军击溃,又身逢绝境时,又是朱高煦左冲右突,奋力抵抗,杀退了南军,方才转危为安,救了父亲的命。

  经此两次鏖战,这才扭转战局。可以说,朱高煦在为父亲夺得江山社稷的多次征战中,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对此,他们父子俩是心知肚明的。因此,朱棣曾经暗示过朱高煦,他拍着儿子的肩头说:“世子多病,你要珍惜。”意思是说,那个跛子是靠不住的,将来的大事就要靠你了。

  因此,朱棣登基后,迟迟不封世子朱高炽为太子,而且流露出“更立太子”的念头。但世子朱高炽又无过错,在北平保卫战中还表现不俗。若改立朱高煦为太子,分明是废长立幼,不符合太祖定的继承制度。若将世子封为太子,虽然顺理成章,合乎祖制,但他偏偏又是一个跛子。朱棣横看竖看,都不顺眼。他很难迈过这道“坎”,解不开这个“结”,所以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偏在这时,朱高煦又笼络了一帮文武大臣展开了立他为太子的活动。淇国公丘福和附马都尉王宁等最积极,他们一有机会就向朱棣替朱高煦说好话。劝他说,一个连路都走不稳的人,他能把江山坐稳吗?帮皇上打江山的人才是稳坐江山、继承大统的人。朱高煦本人也赤膊上阵,委婉地对父亲说,希望父皇一言九鼎、不食前言、兑现承诺。

  朱棣听烦了、听腻了,便发火说,你就不能耐心地等一等吗?

  但另一帮朝中大臣却等不及了。

  兵部尚书金忠第一个上折子,请速立朱高炽为太子。接着黄淮等重臣也纷纷上表,求册立世子为太子。但朱棣均以世子正处于求学上进阶段为借口,一一回绝了。

  这时,朱棣的同母兄弟周王也上表为朱高炽说情。他说“立储”是国之根本,久拖不立,必生事端。朱棣说朕又何尝不想尽快解决立储大事,但谁知老天偏给朕出了个大难题,老二、老三都有龙相,可偏偏老大五根不全,是个跛子,胖子……周王说跛子又怎么着……他脚跛手不跛,腿瘸头不瘸,身肥脑不肥。太祖龙相欠佳,不照样成了开国之君。建文龙骨不正,不同样做了大明的二代君王。

  朱棣听到这里,心相:朕就是以建文“龙骨不正”为由而把他推翻的,如果子儿做了皇帝,他人也会以此为由,把他扯下台来。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吐出来,只对周王说,此事重大,容朕再想想吧。你不要跟着他们瞎闹,别再来烦朕了。又说:“朕自有主见。”

  (四)朱棣说的“主见”,就是执意要立朱高煦为太子,以实现他对二儿子的承诺。但当他征求内阁重臣解缙的意见后,他又突然改变了自己的“主见”。

  解缙,江西人,19岁时就中了进士,他才华横溢,曾上万言书,抨击时弊,针贬朝政得失,受到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建文帝时老爷子官居翰林待诏。朱棣称帝时,他同杨士奇等七人组成内阁,为核心重臣之一。他十分老到、沉稳,见解独特,深得朱棣信任。

  有一年中秋,朱棣设宴赏月,特地请他作陪。正在兴头上时,突然圆月被云掩住了。朱棣即要他赋诗助兴。解缙当即口占了一首《落梅风》。

  嫦娥面,今夜圆。

  下云帘,不着臣见。

  拼今宵倚不去眠。

  看谁过广寒宫殿。吟罢,举头望月,云开月朗,满天星斗。朱棣大喜,说:“才子可谓夺天手段也。”

  由此可见,解缙在朱棣心目中的位置。

  但在立谁为太子的争夺中,他却始终保持沉默,冷眼旁观。朱棣见他一言不发,反倒主动征求他的看法。

  有一天散朝后,朱棣叫他留下来,在御书房小坐品茗,就像随便聊天一样,朱棣说别人都纷纷上表,各抒己见,你为什么不发一言呢?

  解缙也十分随和地说,这是皇上的家事,何劳旁人过问呢。

  朱棣说,朕倒想听听你的看法,又说你一向敢于直谏,但说无妨,朕不会怪罪你的。

  不到火候不开锅。解缙见火候已倒,这才徐徐说道:大皇子仁孝,深得臣民爱戴。由他继承大统,名正言顺,何乐而不为呢。

  朱棣叹息说,如此当然甚好,只可惜……解缙说,就因为世子身残有疾是不是?其实世子身残志不残,若皇上再精心调育,更会使世子如日东升,光芒万丈……朱棣说,一个只能靠别人搀扶才能行走的跛子,再怎么着也是美中不足啊!况且,既有现成的最佳人选,朕为什么不可以取而代之呢?

  解缙说,皇上为什么只看到与世子一代中的“最佳人选”,而忽落了你还有一个孙子呢?

  原来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宣宗皇帝),长得非常英俊可爱,而且聪明好学,大有王者风范,深得朱棣的钟爱,常夸他说你真是爷爷的孙子、朱家的小太阳……解缙见龙颜大悦,一扫愁云,便趁他心花怒放时,来了个趁热打铁。他说:“立储”也像一盘棋局,举棋下子时不仅要看到第二步,还要注意到第三步。皇上选太子的时候,既要看第二代又要预见到第三代。由此可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立储”之“链”,就可以克服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无谓纷争。

  经解缙这么一说,朱棣心中有数了。他说朕明白了,自有定夺。这时,改封世子为太子的念头,显然已占了上风。

  一日,朱棣无意中看到一幅一只大老虎和一群小老虎嘻玩戏耍、相亲相爱的“虎彪图”,很是喜欢,他便要诸位大臣题诗咏赏。

  解缙便借题发挥,挥毫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看后,大为感动。他又前后一想,觉得久争不决的“立储”问题,到了是该了断的时候了。因此,他当即就宣布了自己的决定: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次为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时为永乐二年(1404)四月。

  看来解缙在“立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仁宗朱高炽的出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成祖朱棣解决了一个难题。但解缙同时也为此而付出了他的生命,成了明宫夺权的牺牲品。

  (五)解缙虽然为朱高炽争得太子的一席之位,也为朱棣解除了立储难的一时之忧,但他不知道同时自己也引来了杀身之祸。

  首先是朱高煦早已把解缙视为为眼中钉、肉中刺,非拨之而后快不可。按照规定,他被封为汉王后,就应当立刻到封地云南去,但他不肯就藩。反而以军功显赫向成祖示威,说我有何罪,为什么要把我赶到万里之外的南疆呢?又暗示父亲说话不算数,自食其言。朱棣本想发火,但自觉理亏,对不住儿子。因此只说你不想去封地就暂时留在京城吧,说那么多干什么?他留下来后,从成祖的眼光中,分明发现他虽然立朱高炽为太子,但他并不喜欢太子。每当看到太子一跛一瘸地在他面前滚动时,他就双眉紧锁,摇头不止。

  成祖不在京都时,虽由太子监国,但实际上并无实权。除了一些杂事和祭祀活动外,太子都无权过问。既不能授官,又不能治罪。而且还规定,成祖不在京师时,大小官员不许私自见太子。朱高煦摸透了父亲的心思,便趁机在他面前说太子的坏话,同时他又以唐太宗自诩,说他就是当今的李世民。

  就这样,在朱高煦的身边很快便形成一个“阴谋易储”的集团。他们把矛头直端端地对准太子和他身边的大臣,而首先要拨掉的眼中钉便是解缙。为此,朱高煦便经常向成祖打小报告,说解缙有事无事都去太子府套近乎,与太子打得火热,分明想拉一个、打一群。

  凑巧的是,解缙见成祖百般地迁就次子,且宠爱日隆,对太子却十分冷淡。因此,他便以“礼秩逾嫡”为由,向成祖进言说,皇上这样做,实际上是开启争端,有可能引起内乱,实不可取啊!

  解缙此言,恰好应证了朱高煦的话。于是成祖听后不禁勃然大怒,痛斥他说,你既然知道这是朕的家事,为何还要一再干涉过问?分明是有意挑拨离间,制造混乱。不容分说,便将解缙贬职,赶出京城,降调外职。

  永乐八年(1410),解缙入京述职,当时成祖北征,不在京城,他只好去拜谒太子。事后未等成祖归来,他就离京返回了。朱高煦便趁此向成祖奏报,说解缙趁你不在京城的时候,偷偷地溜回京城与太子密谋。他说是进京述职,但又不等你回来就返回去了。这实在是太无人臣之礼了。

  成祖得报后,大为震怒,下令立即将解缙打入大牢。这下朱高煦得意了,他说:解缙既然对“跛子”感兴趣,那我就让他也成为一个跛子,然后再冻死他,看还有谁敢给我作对。于是他暗中指使锦衣卫指挥纪纲,先将解缙双腿打残,然后抛在荒野,让他在雪地里爬行,随他自生自灭。

  这个曾编纂过《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一代才子,就这样无端地成了明宫夺权的牺牲品,死时才47岁。

  接下来便轮到拥护太子的另一批大臣了,工部侍郎陈寿,曾向监国的太子提出很多颇有见地的意见,深得太子的赏识,夸他是“侍郎中的第一人”。陈寿也不嫌弃太子是个跛子而尽心辅佐他,称“身残”的太子比不身残的“汉王”更有“龙相”,更适合做未来的皇帝。汉王朱高煦听说后,便向成祖进谗言,然后将陈寿打入死牢,对他说:既然你这么喜欢、讨好跛子,那我就成全你,让你也成为跛子吧。说罢就喝令牢头打断他的双腿,然后活活饿死他。

  这位家境虽然贫寒,但他却拒绝任何馈赠的一代清官,最后竟然死于“夺嫡”的政治泥潭之中。

  与陈寿一起下狱被打断双腿而死在狱中的还有行部左侍郎马京,以及吏部侍郎许思温等一大批太子身边的“红人”。

  这场“易储”的阴谋风暴越演越烈,直至连“内阁首辅”、“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不能幸免,险遭灭顶之灾。

  杨士奇,江西人,永乐年间入组内阁,先为东宫官、大学士、兵部尚书和内阁首辅。他见成祖一直把“跛子太子”当成一块“心病”,并由此萌发“易储”的念头,又由此而引起一连串的纷争,致使许多大臣倒在血泊之中,成了“奇嫡”的牺牲品。所以,他便冒死劝说成祖,说太子监国并无大错。又说太子并不因行走不便而贻误国事,相反他是克服身残的困难而尽心竭力,一心为朝廷着想,从不背后计算别人。这正是身残志坚的仁慈之主啊!

  这一席腑之言,说得成祖哑口无言,心头的怨气也平息多了。杨士奇也才逃过此劫。但到了永乐十二年(1414),他便再劫难逃了。

  (六)永乐十年(1412),成祖北巡回京之后,因积怨太子而将他身边的官员处以极刑。

  这一次,即永乐十二年(1414),成祖再次北征回师时,又听了汉王朱高煦的谗言,加上太子遣使迎驾迟缓,他便下令将东宫属下官员拘捕下狱,每人杖击四十大板。

  杨士奇也因为竭力替太子开脱而被杖击下狱;“三杨”之一杨溥,曾为太子洗马,这次也被关进天牢,而且一关就是十年。

  看来朱棣真的发疯、发火了,他决心彻查太子的所作所为。如果确有其事,便废掉太子,另以朱高煦取而代之。为此,他特派亲信兵部尚书金忠、速办此事。

  这下朱高煦高兴了,他赶忙去拉拢金忠,向他许诺说,只要办好此事,将来自己得了江山,就让他同自己分享。

  金忠笑道:我心中有数,自当为朝廷效力。他想:这么多股肱大臣,就因为你汉王从中作祟而死的死、关的关,你还要异想天开,做杀兄囚父的李世民。因此,他明知成祖的意图,但就是不按他的意图去办。

  金忠先是煞有其事地进行了一番调查,等成祖冷静之后,他才心平气和地去回奏。他说太子监国以来,还不曾发现他有什么大的问题。

  话未说完,朱棣就发火了。他说这个跛子走路就这么稳妥,从未有个闪失?

  金忠说,太子倒是经常跌倒,但跌倒后从不许别人去搀扶他,都是他自己挣扎着爬起来。因为他坚信自己身残志坚,不会辜负皇上的重托。

  朱棣听了更加火冒三丈,喝令金忠住口。然后问他,你是不是得了跛子的好处?现在来替他说好话是不是?又说想不到你以会背叛我,说着喝令执事太监,把金忠的乌纱帽摘下来。

  金忠说不劳公公动手,我自己摘下来就是了。说罢摘下官帽,然后双手捧冠,扑嗵一下跪在地上,顿时泪流满面,不停地叩首百拜,诚挚地说:臣以全家性命担保,太子无过有功。有错的倒是汉王,他趁皇上北征之机,在京城拉帮结派,诬陷太子,还私下使用只有皇上才能使用的乘舆禁物,又扬言他就是当今的李世民……接着,他就将调查事实物证,一一呈上来。

  说汉王使用禁物,迫不及待地想过一把皇帝瘾,这一点并不能刺痛朱棣。他早就觉察出汉王有当皇帝的野心,但谁又不想当皇帝呢?

  在他看来,汉王本来就是当皇帝的好料,因此一时性起,使用了禁物,也不为大错。但他说他就是当今的李世民这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朱棣的心。当年李世民不仅杀害了两个兄弟,而且同时也把他的父亲李渊软禁在冷宫里,让他大权旁落,去喝西北风。想到这里,他才喝令把汉王抓起来,废为庶人。

  太子闻讯后,赶忙一跛一瘸地前来为他向成祖求情,求父亲放汉王一马。成祖见他不但不落井下石,反而为他求情,心想:真是仁慈之主也。我不立他为太子,还能立谁呢?因此他把汉王改封在乐安州,限令他即日起程。

  然而,前门放虎,后门又进来一只狼。

  (七)二皇子朱高煦被赶出京后,朝臣们都以为太子的龙位坐稳了,大家都可喘口气了。然而,谁知道早已虎视眈眈的三皇子又粉墨登场了,真可谓“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顿时,大明宫里又飘来一阵血雨腥风,比二皇子夺嫡发难还更加猛烈、更加危险,险些将大明王朝翻了个老底朝天。

  在三个皇子中,朱棣认为,跛子太子最不像自己;相貌最像自己的是二皇子;气质最像自己的则是三皇子朱高燧。他不但体魄健壮,能征善战,有将略之才,而且文温尔雅,有儒士风度,龙相之表。简直是一个“白马王子”,人见人爱的“大帅哥”。因此,朱棣打心眼里喜欢他,钟爱他,也很呵护他。但他却从没想过准备让他当太子。因为按立长不立幼的传位制度,在他之前还有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说什么都轮不到他这个三皇子。

  但现在二皇子已经人走出局了,就剩下老大与老三了。朱棣将他们排在一起加以对比,一下便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又跛又胖、萎萎琐琐;一个则能文能武、威威堂堂。因此,他又萌发了一个念头:如果太子跛子不行的话,那就让赵王老三朱高燧来顶替他。让他当太子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朝廷的大臣们,大都是墙头草,风朝那边吹便向那边倒。他们全看皇帝的脸色行事,靠揣摸皇帝的心思过活。朱棣的这一心思,很快被大臣们捕捉到了,于是他们便倒向三皇子这一边,想扶他作太子,将来才有好果子吃。因此,一有机会,就兴风作浪,与太子为难。

  永乐十六年(1418),太子在南京监国。尽管办事十分谨慎,但仍免不了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他将一个由成祖早已判定戍边的罪人,因念其军功而改判为以输票贷罪,免去戍边服股。这本来是小事一件,不值得提的。但早已党附朱高燧的宦官黄俨,认为此事可以大做文章,于是便偷偷告诉了朱高燧。

  朱高燧有勇无谋,只知道打打杀杀,缺乏政治头脑,因此认为像这样的破事根本不管用,既打动不了父亲,也扳不倒“跛子”。黄俨说,太子敢跟皇上对着干,此事还小吗?再说了,也可以试探一下皇上的态度,看他对太子是不是就放心、相信他了。所以他便将此事面奏皇上,说太子也忒胆大妄为了,连皇上已经决定了的事,他也敢重新更改,分明是不把皇上放在眼里。

  中国皇帝都有一个通病、也是致命的软肋,那就是最容不得臣工和小辈们轻视自己,更怕自己的皇权受到侵犯。因此,朱棣一听便火冒三丈,说既有这种事发生,真是胆大包天。于是立即下令处死那个叫陈千户的罪人,同时又将与太子关系密切的梁潜、周冕等官员,一一收监处死,这分明是给太子又一个严重的警告,也再一次说明他对太子仍有戒心,随时都有可能废掉他。

  但为了稳妥从事,他特地派礼部尚书胡渶以出巡江浙为名,前往南京彻查太子的所作所为。临行之前,朱棣对他说,你可以明察暗访,这一次一定要给朕一个准确的回奏。

  胡渶为人正直,也敢于谏言。他在南方明察暗访之后,回京具实密疏了太子监国的情况,称太子孝慈诚信,监国有方,没有图谋不轨之事。倒是无意中发现赵王朱高燧,正暗中与常山护卫孟贤、钦天监官王射和兴州后屯卫军高以正等一批军官,结党营私,过从甚密。赵王现已有三个护卫,但他还在秘密扩充,加紧训练,大有不轨之嫌。最后,胡深对朱棣说,国朝需要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应提防兵燹之灾,骨肉相残之祸……话未说完,朱棣就扬手止住他说,朕知道了,你下去吧。

  朱高燧见父亲又杀了太子属下的一批官员,他自然十分暗自高兴。但见父亲又派胡渶去南方调查,他又觉得父亲未免多此一举,分明对太子还存有一线希望。他真不知父亲到底是怎么想的,也不知胡氵渶调查的结果如何,于是他心里又老大的烦燥与不安。为了急于摸清父亲的“底牌”,他来不及多想,便亲自出面,直闯皇宫。

  不料,正闯在朱棣的气头上。他见三皇子不召自来,便喝问他,你跑来干什么?是不是闯祸啦!他见儿子不敢抬头正视自己,更是气上加气。他本想立刻把儿子抓起来拷问,但又觉得证据不足,也怕打草惊蛇。于是只恶狠狠地对儿子说,你要小心,不要步你二皇兄的后尘,到时别怪朕翻脸不认人,滚回去吧!

  也许是心中有鬼,朱高燧被父亲一顿夹枪带棒的臭骂后,早已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便在赵王府独生闷气,拿宫女来发气、糟踏。但他老实地待了一阵之后,转念又想,从父亲的眼神话语中,分明感到,父亲早已觉察到自己的野心了,而且现在正派人调查、收罗罪证。只待罪证到后,就会拿我来开刀问斩……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了。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先下手为强。

  一杆子是捅,两杆子也是捅,不如干脆一下就把老天捅个大窟窿。他想: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六亲不认。与其伤其一指,不如断其全身。与其拖泥带水,不如快刀斩乱麻。因此他已决定:擒贼先擒王,索性先把“老不死”的干掉,然后来个乱中夺权。

  巧的是,朱棣这时又老病发作,不能临朝议政,大小事务均交给太子打理。这正是一个下手的天赐良机。于是朱高燧就先命早已投靠自己的亲信执事太监杨庆,承担毒死朱棣的任务。然后又命早已收买过来的皇宫卫士,协助杨庆和阻止大臣的干扰,同时又加紧拉拢和控制皇宫的御林军。除此,又加紧调兵遣将,令高以正等军官,各自率领军队,暗中向京城靠拢。

  (八)朱高燧自以为聪明,其实聪明过头就是愚蠢。这种人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而过低估计别人,更不知堡垒最容易从自己内部攻破。他纠集的这班人马,看似兵强马壮,无不忠心耿耿,但他们并不是出于理想、信念结成生死不渝的政治联盟,而是靠利益驱动走在一起的乌合之众。一旦形势有变,就会土崩瓦解,作鸟兽散。

  作为核心成员之一的后屯卫军的高以正,是个志大才疏的狂傲之人。他自以为抱住了赵王朱高燧的大腿,事成之后就能一步登天了。所以他竟将毒杀成祖、起兵造反的机密大事,透露给他的外甥总旗王瑜,并向他炫耀说从此将要飞黄腾达、当大都督了。同时也想提携一下外甥,让他跟自己一起干,以便共享荣华富贵。

  不料王瑜是个外强中干的混混,一听要毒杀皇帝就直打哆嗦,但又经不起荣华富贵的诱惑,所以他忙问高以正,我只是个小小总旗(百户以下的卫所军官),能干什么呢?

  高以正想了想,就说赵王要我保管“传位于三子朱高燧”的诏书,到时交与杨公公(杨庆)宣读,发布天下。我怕临时忙着与人交战厮杀,顾不过来,不如交由你专门保存传递,可保万无一失。事成后,你可就立下头功啦!怎么样?

  王瑜拍着胸口说,没问题。

  说是没问题,但问题首先就出在他的身上。

  开始,他还把持得住,而且想入非非,仿佛荣华富贵经已弄到手里了。他保存的不是一纸诏书,而是一块大金砖,大明未来的江山啊!但当一听说今夜就要开始行动时,他又怕得不行。万一不成功的话,那可是要掉脑袋、灭诛九族的呀!又想到当今大明如此强大、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岂是赵王一伙人能撬翻的?再说他也不想血溅乾坤,生灵涂炭。

  王瑜越想越怕,越怕越没主意。最后,他决定弃暗投明,向皇上告密,使他们的阴谋不能得逞。但区区一个总旗,怎么能进宫面见皇上呢?即使混进了皇宫,就是走到了皇上的面前,他也无法告密。因为他知道,现在皇上身边的几个贴身太监,早被赵王收买了。恐怕不等他开口,早就被赵王的人干掉了。突然,他想到如今能挽狂澜于将倒,立中流于砥柱的就只有一个人了,那就是太子监国朱高炽了。

  于是,王瑜趁着夜色的掩护,偷偷地溜进了太子府。幸好太子正独自在书房批阅奏章,他便当面向太子一一作了如实地呈报。他原以为太子听了准会大吃一惊,但当他说到赵王如何调兵遣将时,太子只是一声冷笑,显得胸有成竹,并无异常表情。不过刚一说到赵王已令太监杨庆要毒死皇上时,太子这才大惊失色,忙问什么时候?

  王瑜说,就在今晚。他们恐怕已经动手了。

  太子一听,嗖地站了起来,双手一拍,大声说来人。他一拐一跛地走到门口,四下一看,即对侍从官一一作了吩咐、叮嘱,并立即派人把自己的手谕火速送到兵部,要金忠他们照计行事。然后又传来一队武功高手,要他们扮成轿夫侍从,随自己一同进宫面圣。

  (九)这时,皇宫里表面看去非常平静,夜色如旧,晚风习习。但皇帝所处的乾清宫的寝宫中和走廊上,却处处充满了杀机。

  成祖病体未愈,正半卧半躺地靠在龙床上,杨庆端着龙杯御药,正要服侍成祖服药。成祖闻到药味有股香气,便问这是什么药?为何与昨天吃的药不一样呢?是谁开的方子?

  杨庆说都是几个老御医合计开的,听说是从民间征集来的祖传秘方,效果不错,请皇上赶快趁热喝了吧。

  成祖说,你怎么知道效果不错?凡药三分毒呀,吃多了反而误事。他推开药碗看了看四周,见寝宫里一灯如豆,黑呼呼的。便命站在门口的两个当班太监,把寝宫里的华灯都一一点燃。顿时,寝宫大放光明。成祖这才一展笑容,问太子都在干什么?他真有点不放心哪!

  这时,太子正坐在轿里,急得满头大汗,连声催着轿夫快跑快跑。轿夫们一个个都是武功高手,不是平常抬轿的一般轿夫。他们已经知道皇上有难,正等着太子去救他,所以脚步如飞。

  那边皇宫的寝宫里,杨庆见皇上不肯吃药,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又骗又哄地直催着成祖服药。他拖着嗲声嗲气的娘娘腔调说,皇上龙体要紧呀!你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天下百姓和大明江山考虑才是。皇上呀,你就体谅一下奴才的苦心,为天下苍生的安危服药吧!

  成祖说:好啦好啦!把药端来,朕喝就是了。

  这时,太子被人抬到了乾清宫的大门。按规定,他必须下轿步行进宫。这对常人而言,根本不成问题。但对子太子来说,尽管面前只有十级台阶,他要走上去也十分艰难。要是在平时,难是难一点,但总可以走上去的。然而今天却是十万火急,只要迟了一步,皇上的命可就完了。由此造成的后果,必然是血溅皇宫,天下大乱。

  所以,太子的每一步,都重如泰山,也比登天还难。也许太心急了,他刚一下轿踏上第一级台阶时,便一下跌倒在梯坎上。几个侍从忙去扶他起来,然后架着他跑向寝宫的大门。

  不料被门卫挡住了,说好说歹都不让太子进去。说皇上有旨,深夜不准任何人进宫。

  太子说,我有紧急军情,必须及时面奏父皇。门卫只好说,请太子稍后,容我先通报一声。太子说等不急了,说着头向侍从一摆,几个侍从早把门卫击倒在地。走廊上的那些武士见门口有动静,正想跑来帮忙,也被太子的侍从一一结果了。

  这时,太子早已一歪一倒地冲进了寝宫,他一眼就看到成祖刚好把药碗送到嘴边,正要喝进口时,便振臂高呼:不要喝,有毒!

  太子喊着,也不知道是从何处迸发出来的潜能,他竟然一改往日的笨拙姿态,将肥胖而残疾的身躯朝前一扑一跃,像鹰飞燕舞般地冲到成祖面前。一手推开在成祖身边的杨庆,一掌打翻成祖手中的药碗。

  太子从空而降,突如其来的异常行动,把杨庆一下吓得呆如木鸡,半天都回不过神来。同时也使成祖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只嗫嗫嚅嚅地说:太子!你要干什么?莫非要逼宫不成?说罢,大叫一声“来人,拿下!”

  太子也同时叫了一声“来人,拿下!”

  父子俩都在叫“来人,拿下!”,但双方都不知道究竟谁拿下谁,谁先拿下谁?

  成祖把手指向太子,太子把手指向杨庆。杨庆见事已败露,正想夺路而逃时,早已被太子的武功高手们治服了。

  太子这才向成祖细说原由,说就是杨庆正要毒害父皇。杨庆忙说这都是赵王威逼奴才的,说着跪倒在地,一迭连声地乞求皇上开恩、饶他不死。

  成祖始为不信,但当随同太子而来的王瑜出面作证,并呈上赵王的“伪诏”时,成祖才相信了,并当即下令:快将这个子逮捕下狱,碎尸万段!又叫速令兵部围歼赵王的叛军!

  太子说儿臣早已作了安排,现在双方正处于对峙胶着状态。赵王要等宫廷有变,事成之后才带兵进宫,向臣工们宣读诏书。

  成祖喝道:那你为何还不派兵去围剿歼灭,难道让他打进宫来不成?

  太子说:这样势必引发一场流血的争斗。

  成祖说: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吗?

  太子说:与其靠武力征讨,不如用智征服其心。接着向成祖建议,让杨庆戴罪立功,亲自出宫去向汉王禀报,就说事情已经办妥了,请赵王入宫宣诏。

  杨庆听太子让自己戴罪立功,忙磕头发誓说,自己一定设法把赵王骗进宫来,以免一场血光之灾,也求得自己一条生路。

  成祖说,赵王会相信吗?

  太子说,让王瑜带着招书与他一同前往,他定会信以为真。

  惊魂未定的成祖想了想,说也只好如此了。

  太子这才安排杨庆和王瑜二人出宫,同时暗中吩咐王瑜,如果杨庆临时变卦的话,你就先杀了他。然后如此这般地作了交待,这才放二人出宫行事。

  成祖见太子临危不惧,大变不惊,从容应对,不禁转忧为喜,深为宽慰。同时叮嘱,假戏真唱。六部三司的首要臣工,速来乾清宫候旨。

  (十)那边厢,杨庆与王瑜出宫见到赵王之后,就说已把当今皇帝毒死了,现在万事齐备,就等赵王入宫宣诏、开启新朝了。

  赵王是个没有心计的一介武夫,残暴有余,心智不足。且求胜心切,又见杨庆、王瑜二人双双来到,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不由得他不信。于是下令所有卫队,由高以正、孟贤统一指挥,原地待命。一旦宫中有变,就立即破城进宫。然后便带着钦天监官王射和五百精兵,由杨庆、王瑜领路,直奔乾清宫。

  赵王一行来到乾清宫,见文武百官的首领都延颈举踵地守候在那里,仿佛在迎接新君一样。赵王顿时心花怒放,连声夸讲杨庆干得漂亮。当走到寝宫门口时,五百精兵被挡在门外,只准赵王、杨庆和王瑜三人入内。赵王的随身兵器,也被门卫解除。

  赵王虽然有不悦之色,但这也是例行规定,他只好徒手走进寝宫。这时,他一心想的是,皇上到底被毒死了没有。

  因此,他一踏进寝宫便问:皇上的尸体呢?待看到成祖此刻正直挺挺地躺在龙床上时,这才松了一口气。他也来不及细看,便心急火燎地命令杨庆,还愣着干什么?赶快向文武百官宣诏呀!就说皇上不幸暴病升天,临终遗诏:废掉太子朱高炽,改由三子朱高燧继位大统。说罢,昂头挺胸,一步三摇地走出寝宫,居高临下地打量着等候在宫门外院坝里的臣工们。

  杨庆在赵王的身后,停留了好一阵,这才慢吞吞地走出寝宫,站在赵王的身边,准备宣旨。面对文武大臣,他干咳了一声,这才拿腔捏调地大声说:皇上有旨——话音未落,不知怎的,大臣们像看到了什么,呼啦一下便齐刷刷地跪倒在地,连呼吾皇万岁!吾皇万岁!

  赵王觉得蹊跷,还没有宣布新皇帝是谁,臣工们干吗就呼叫吾皇万岁呢?他正想说“众卿平身”时,不料又听到臣工们在在呼“太子安康!太子安康!”

  这才本能地朝身后一看,这一看吓得他直打啰唆。因为他看到本来已死的成祖,此刻却正站在他的身后,太子则站在成祖的身边。

  不等赵王回过神来,成祖再也忍不住发话了,他说:这场古今罕见的闹剧就演到这里吧!这是大明的奇耻大辱!不过,我的赵王,你的表演还真不赖呀!接着不无厌恶地对杨庆说,还愣着干吗?宣旨呀!

  杨庆这才有气无力地定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朱高燧扰乱朝纲,图谋不轨,大逆不道,阴谋篡位。着即削去王位,打入死牢。

  太子忙跪下替朱高燧求情,说此事皆奸臣所为,汉王一时糊涂,受其蒙蔽。望皇上开恩,让他立功赎罪,以观后效……成祖不等太子说完,即对他说,朕的太子呀!他都把刀子架在朕和你的脖子上了,你还苦苦替他求情,岂不犯傻吗?也罢,就看在太子的份上,放他一马吧。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杖笞五十大板,废为庶人。

  接着又对臣工们说:今晚太子救驾有功,朕来日定有重赏。又说太子涉世已深,政务娴熟。他身残志坚,是古今难得的一个“跛子皇帝”。从今以后,朕就把军国大事都交给他打理,朕则优游暮年,尽享天伦之乐吧!

  至此,明成祖终于认同了大明王朝的第四代君王——一个中国皇帝史上难能可贵的“跛子皇帝”,史称“明仁宗”。

  也正是他这位身残志坚的“跛子皇帝”,同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开创了大明帝国“仁宣之治”的辉煌时代。

  (十一)人生若定位于候望,那将一事无成。

  人生若超越于候望,也将一无所有。

  当机缘未至,你还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影响和改变你的命运与身外的环境时,你需要的不是浮躁,而是心静如水,神闲气定的候望。

  “跛子皇帝”朱高炽最擅长、也是最成功的便是学会了“候望”。在他经历了几反几覆,极不平静的太子生涯中,他足足“候望”了慢长的20年之久,最终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也许意识到权位来得很不容易,所以他便格外珍惜。即位后他就励精图治,任用贤臣,重农恤民,宽刑省狱,洁身自省,多有惠政。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大见成效,为“仁宣之治”而打开了新的局面。如果他不早死,那“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只可惜,他在位仅仅一年就因病殡天了,享年48岁,但“跛子皇帝”却赢得了史家们的交口称赞。说他“顶天立地”也未尝不可。

  不过,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再好的皇帝也有不好的时候,因为皇帝这个角色不好扮演,他拥有太多的特权,就容易犯下太多的错误。

  朱高炽比起其他皇帝来,他在采纳忠言,不贪女色方面,应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既为皇帝,他就有更多的特权与机会玩更多的女人。当成祖朱棣刚死不久,还在服丧期间,“跛子皇帝”就忍不住钻进了女人的被窝里,而且乐此不倦,成天和宫女们嬉戏不止,搞得很不像话。

  有个叫李时勉的侍读学士,当即就上书说:皇上登基伊始,广行仁政,泽被远近;亲勤理政,臣民称颂。然而,最近以来,皇上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临朝时短,懒于理政。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年,而勤政不倦,从无日出才上朝之例。如今,日上三竿,朝上仍无陛下,私问近侍,才知陛下正在宫中与宫女们嬉戏……“跛子皇帝”一看,心头火起,再看下去,就更加龙颜大怒。这个以执言而闻名的人竟然说:臣请求,皇上在为太宗文皇帝(成祖朱棣)服丧期间克制欲望,不近女色;太子知书识礼,不应放之南京,影响父子关系和国家大政;节省民力,不急之务都要停免;勤于政事,把早朝制度化……他实在看不下去了,一下就把奏疏摔到地上,心想后宫之事他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这不是在监视朕吗?再说了,这个小老儿言过其实,分明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得给他一点颜色看。想到这里,他立即命太监:“传李时勉进宫!”

  不久,李时勉来到他面前,大礼参拜。他不理不睬,只问他你在奏疏里都说了什么?李时勉见皇上怒形于色,但仍然硬着头皮说,启禀皇上,臣劝皇上慎于女色,勤理朝政……“跛子皇帝”质问他,慎于女色是什么意思?

  李时勉说,陛下正处于服丧期间,本当不近女色,但听说与宫女们嬉闹,以致精力不济,身体亏虚,懒于朝政……不等他说完,“跛子皇帝”就骂他胡说八道。他说照你这样说,朕就快成为夏、商纣王了。你这哪里是上书,分明是侮辱君王。然后命侍卫,将李时勉饱打一顿,拖出殿外,次日又将他押到监狱中,严加拷打,险些将他折磨至死。

  但没几天,“跛子皇帝”就病死了。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史称“宣宗”。

  宣宗即位后,这才将李时勉从监狱中放出来,恢复他的官职,称之为“忠臣”。

  这也许是“跛子皇帝”,特地为儿子备下的一份特殊的礼物。老子要惩办的大臣,被儿子救了出来,他就会为儿子死心踏地办事。这也是皇帝们常用的手法,但其中是否也包含了“跛子皇帝”的一个低级错误呢?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