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曰: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牡丹)牡郑风》“维士与女。”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神农尝百草”到东汉出现的《神农本草经》,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这是一种保守的推断,因神农尝百草是5000年前的事,整理为《神农本草经》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药用牡丹种植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也相应提高,于是产生了对牡丹花的审美心理,而纷纷将各地药用种植牡丹再度搬迁到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种植,专供观赏,并逐渐用嫁接等人工手段改造原生牡丹,使其花形增大、花瓣层数增多、品种丰富多彩,使牡丹步入了百花之首的宝座,获得了“人间第一花”、“第一娇妩”……的众多桂。
“第一品”“第一流”“国艳”“国貌”“国色天香”冠,乃至明代就已被称为“国花”。
人文牡丹在观赏方面的巨大成功,激活了历代文人骚客、书画家、音乐家等艺术家为之而创作了千千万万光彩照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中国牡丹文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历代专家、学者们对中国牡丹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建国以来,研究向纵深推进,取得了卓越成就。譬如《国花大典》、《牡丹人物志》、《中国牡丹全书》(上、下集)、《牡丹大观》以及数以千计的各种牡丹专著及诗文、书画、歌曲、影视、掌故、传说等等。但从唐宋以来,专家学者们多偏重于对观赏牡丹的研究。可以推断观赏牡丹的种植历史至少在1600年以前,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创作《洛神赋图卷》之前。因有掌故称东汉弥陀寺僧在外地移种牡丹于寺,花开时节赏花人络绎不绝,距今约1900多年。这种专供人们观赏而在种植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原生牡丹基因的这类牡丹应该称之为“人文牡丹”;将野生牡丹移种后以开发其药用(丹皮)价值为主,并兼有特殊观赏价值的牡丹叫作“山水牡丹”。这是两大类各具特色的牡丹,因此应该是两大宗。中国牡丹文化就是由“人文牡丹”和“山水牡丹”这两大宗构成,缺一不可,这才是完整的中国牡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