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嘴寨防御战成功后,中嘴寨下逐渐产生了大量摩崖石刻,成为当地一种重要文化。
有关佛教文化的石刻刻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孟冬的“十方贤人长者观音岩观音菩萨重塑显刻序”,为中嘴寨近代石刻的第一刻。记录吴正隆等30多人捐资修造观音菩萨神龛的《序》,因风蚀严重,已难以辨读其文。
有关公益事业的石刻随着行人增多,前后关间的山区小道已不适应。清乾隆四十六年中嘴寨的吴姓人(吴维灿、维栋、伯义等15人)捐资开凿了石板大道,“垫邑城西南阳有山,并在岩上刻着序文:名中嘴寨,其上悬岩绝壁,乱石森然,下有径路横斜,仅属羊肠马道,实若通衢,东达忠(州)、丰(都),西通邻(水)、大(竹),往来于中者,无不以崎岖踔踺也!且溪水傍流,涧悲济涉之。若非有修砌之功,将是过地而嗟!跋涉者不知凡几里中,有积善数。君不悯荆榛之荒芜,恤瓦石之窒楔,各出钱壹仟文,请工补助,开辟险碍,诚恐力微,资少难孚用度,特此励化四方仁人,量力捐金共成。厥事则德福昌盛之说,自人人均受其灵,镌石标名,万古不朽,是为序。”
有关记录历史的石刻民国元年(1912年),为中嘴寨48家古户后裔之一的白衣秀才吴正笏,在中嘴寨左边的马鞍山陡峭石壁上刻下了“中嘴寨古户词并序”其文曰:倡自明。“夫中嘴寨名由来久矣。末清初张献忠侵扰四川,人民绝种,惟此寨中保全四十八家,何也?因程公解组归来,心存济世,每余升斗,养活性命。寨中缺食,每倡筹以少量沙,贼势猖狂,竟疑兵而添灶,非空谈无补县志所载,仆近山后,略知大义,每览昔人功德,念念不忘;突遭此日干戈,时时堕泪。抚今追昔,恐后世淹没,作词以志云:中嘴古名山,高耸恍接天。一览群峰小,回首白云漫。马鞍山围左,燕泥坡右拦。四边如刀削,中立影团峦。峻岭崇山星可摘,悬岩绝壑暑生寒。风习习,水潺潺,但闻幽鸟语闲关。犬牙怪石,虎爪墙垣,东涧水流西涧水,前关铁锁锁后关。石鼓雨打石锣响,(鹞)子惊飞猴子完(玩)。君不见,上有中营之敌垒,下有跳水之凶滩。瀑布泉流常起落,不应时雨兆天干。又不见,我生之初曾居住,四纪年余复往返。每忆程公留胜迹,孤寨日落老烟环。往来诗友如相问,四十八家古户看。又为之歌:我爱吟诗诗误我,峨眉草堂游不果。无如此寨留多情,老我高歌卧明月。群山万壑抱中流,阅世阅人几度秋。天留古户。相忆,史见芦花损白头。”
有关传统文化的石刻吴正笏又于民国元年(1912年)的桂花八月,在中嘴寨门户旁边已刻有观音菩萨的观音岩上,左边修建“三圣庙”,塑刻刘备、关羽、张飞的石像在庙中;右边修建“三贤祠”,供奉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的石像。在“三贤祠”的岩石上刻有吴正笏撰写的对联和诗:
对联一副:
居近普陀吟秋兴咏草堂乱世几人思杜老曰祠法古户饮花间歌长恨深山何处访白公。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