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顶山,又名风鼎山,海拔1183米,是明月山主峰,位于垫江县新民镇大通村。《垫江县志》谓其:俯压群峦。清代李惺《风“一峰特秀,”鼎山》曰:茫茫元化绝端倪。
“未肯东行要向西,孤峰突起压鳌背,太古以来无马蹄。罡气能令红日淡,晴光不放四云低。最怜著地人如许,壁上蜗牛瓮里鸡。”峰顶山在垫江与大竹两县的分水岭上兀立而起,显出了它的雄伟高大和不凡气度。
峰顶山有着独特的风光。登上峰巅远眺,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受。若在晴天,站在峰顶山上放眼四望,大竹、邻水、梁平、忠县、丰都、长寿、涪陵、垫江等县的部分地域,都能尽收眼底;大竹、邻水、梁平、垫江四座县城,也能看见,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位于峰顶山东麓的大通寺,相传是唐贞观三年(629年),由开国元勋尉迟恭监造的一座有名古刹。旧载:
《垫江县志》“大通寺跨西山峰顶之腰,为唐贞观年间马祖飞锡栖息之所,盖有仙也。”那时,庙很宽大,前面是山门,中间三大殿,后面是藏经楼,左右的回廊全是厢房。庙的附近,有不少古石刻碑。从新民镇通往大通寺的路旁山壁上,刻有元代至正、至元时修路的摩崖石刻;庙内有明代的石碑。说明大通寺有过辉煌的历史。至今,庙的四周,树木阴森,竹林环绕,十分幽静。庙旁的溪水从雕刻的龙嘴里喷泻而出。庙后的山坡上,遗留着古代种植的茶树。据说,其茶叶经过炒制后,用溪泉冲泡,十分清甜,回味无穷,是为山珍之一。
峰顶山上最著名的胜迹,当数禅岩,即峰顶山佛教开山鼻祖唐初马祖和尚的参禅悟道之所。马祖在此面壁坐禅数载,顿悟得佛,因其精诚所至而令岩壁发光。明·陈端曰:
《大通寺碑记》“(峰顶山)畔有苍岩石壁,发五色圆光,至今不磨,世传马祖禅岩,此峰顶之胜概也。”清·李丹生《访禅岩》曰:大师“峰顶拥青螺,山灵萃石窟。无相往虚空,具天目。跌坐几何年,兀然同槁木。铁骨斜倚处,顽石不胜肉。五色月华开,心灯照岩腹。精魂永弗磨,千秋一老秃。俯视尘寰间,蠛蠓等信宿。烟窜互明暗,春光难尽掬。诸峰横翠界,田畴带林麓。暂息小洞天,登临防坠谷。何以安禅人,四六无局促。叮诸同游者,下山勿太速。”1946年春天,党组织派遣共产党员贾希夷,来垫江开展革命活动。经过全面考察、慎重分析,他选择了大通寺作为活动据点,并与兰鸿恩、肖文仲等人商议确定,在大通寺创办地下党领导的“合作农场”“农民夜校”,发动工人、农民,在新民、武安、沙坪一带,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同时,在垫江中学筹办《童言文艺》,培养一批革命力量,为迎接解放打下基础。
新中国成立不久,曾盘踞此山,阴“刀儿教”伺机进行武装暴乱,谋推翻新生政权。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50年2月24日,有3000多名“刀儿教”教徒攻打垫江城,遭到解放军的英勇反击,县城安然无恙。之后,解放军组织重兵围剿。同年4月26日,原国民政府军起义部队第三十军军长鲁崇义所属第三十师派出两个连和一个炮排,会同城新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由1名村干部作向导,从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攀上峰顶山,当场打伤匪首刘天孝,打死匪徒多人,部分逃窜匪徒被大竹县剿匪部队歼灭,彻底平息了暴乱。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防御敌特飞机到后方空袭,解放军在峰顶山巅建成一座高20米的防空瞭望哨,日夜监视空情,以保安全。
20世纪60年代,防空哨改建为“七县”护林防火瞭望哨。在峰顶山宽厚的胸腹里,储藏着丰富的煤、磷铁矿、含钾凝灰岩、石灰石、油母页岩等矿藏。位于半山腰的西山煤矿,就是峰顶山献给人类的又一宝藏。
其实,峰顶山最有名的地下资源,应当是以母猪洞为代表的极其丰富的地下泉水。相传在很久以前,住在明月山外山的五老岩附近,有一对青年男女,产生了爱情,但又受到封建势力的无理干涉。于是这对青年男女约定,每日到内槽去幽会。有一天,他俩走到双河口五老岩前,但见风景宜人:“清泉幽幽流山谷,银丝穿过万丛松,岩上云中有仙洞,鹤发老者乐其中。”这时有一位老者就对二人说,你们到内槽去,回来时给我们取5杯泉水来喝好吗?二人连声说,要得。于是,这对青年男女就努力向内槽上爬去。但举目一看,四面都是山岩,哪里有水啊?正在发愁纳闷时,突然从不远处传来一阵声音,从灌木丛中冲出一头母猪,全身雪白,高有1米,长有3米,身后还跟着一群小猪。他俩不知所措,正想躲避,忽然地上冒出一股白烟,那头母猪和那群小猪,就跑进附近的一个山洞。不多时,洞中就冒出泉水来了。青年男女喜出望外,急忙砍下竹筒,盛上泉水,送到外山老人手中。老人笑道:“你二人今后必成大器。”不久,这对青年男女结婚成家,男耕女织,成了新民镇的一家富绅。母猪洞的泉水,终年不息,成为一处重要的饮用水源。
(王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