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字叔永,清光绪十二年十一月(1886年12月)出生于垫江县城。祖籍浙江归安县(今安吉县)菱湖镇。父任章甫任垫江县典史30年,1902年殁于任上。母亲闵氏,善教子女,曾受清同治皇帝《奉天诰命》的表彰。
任鸿隽4岁能识字上千,6岁上学,10岁能写八股文,14岁参加垫江凌云书院12次月考,每次均获第一名,因此,任鸿隽与凌云书院结下了学业之缘。
垫江凌云书院建于清光绪乙亥年十月(1875年9月),地处县城“北郭之东偏,枕保合临桂溪”,“中立讲堂,占地约5334平方米,旁为课士亭及诸生书室,桥坊门垣厨厕皆备”,“院之西旧有凌云桥,其北则凌云洞也,皆为胜迹”。故书院名以凌云冠之。其另层意思是“元龙迎夏,则凌云而奋鳞乐时也”(张衡语),“即垫邑自有明以来,科第如云,文学吏治足光邑乘者甚伙……异日者干青云而直上,为国霖雨,庶不负书院所由名同”。任鸿隽则是“不负书院所由名同”的典型学秀!他在当时众多学生中出类拔萃。他的优异成绩,震动了凌云书院,也震动了垫江县城。
他确实是“异日者干青云而直上为国霖雨”的佼佼者。
任鸿隽16岁那年(1902年)父亲病故,次年母亲亦病故,他安排了父母的后事,于1904年春离开垫江,到重庆求学。由于他天资过人,边读书边教书,积攒下钱来,到上海求学深造。1907年,鸿隽在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后,在亲人和老师、朋友的资助下,又东渡日本,考入日本同文中学学习,认识了章太炎。1909年,23岁的任鸿隽经朱煌、但懋辛介绍,参加了同盟会。他在同文中学毕业后,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预科,成为官费留学生。1910年,24岁的任鸿隽任同盟会四川分会书记、会长等职。1911年10月回上海,12月31日随孙中山先生乘花车赴南京就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布成立临时政府,任鸿隽在总统府秘书处任总务,为孙中山写了不少精彩文章。临时政府解散后,任鸿隽弃官求学,西渡美国。在美国,他先后在康乃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攻读化学。
在美期间,任鸿隽结识朋友,创办刊物,其中,最要好的朋友有杨杏佛、胡明复、胡适、陈衡哲女士等;最主要的刊物有《科学》月刊、《留美学生季报》和《新青年》等。1915年4月任鸿隽等将原成立的《科学社》改名为《中国科学社》,任鸿隽被推举为董事会会长和中国科学社(亦称中科所)社长,在美国响亮提出了“科学救国”的口号。
1919年任鸿隽回国继续中科社工作,并成立了中科社基金会及财务委员会。先后在国内外名牌大学召开中科社年会34次、中基会146次,作了上百次工作报告,写了近300万字的文章。组建了《静生生物调查所》,成立了中国图书馆和中国第二图书馆,团结了上千名如熊光辉、王世杰、陈立夫、秉志、竺可桢、钱崇树、杨杏佛、胡明复、周仁、陈茂康、傅有周、陈福习、赵元任、胡适、陈衡哲等当时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与社会活动家。他的上司和朋友孙中山、蔡元培、胡汉明,以及他的对手,世凯等,都十分赞赏他的才能与德行,尤赞其爱国精神与实干作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任鸿隽受特邀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登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观礼。后历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天文学会监事、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常委、上海图书馆馆长等职务。1960年,74岁的任鸿隽撰写了许多珍贵的回忆录。1961年11月9日中午12时,这颗在人类社会宇宙中运行了75年的巨星陨落了。他是垫江凌云书院众多学子中,在“社会宇宙”中升得最高,亮得最灿烂的一颗巨星。
这位中国现代科学的倡导者、组织者与创始人,这位化学家和教育家,四川省同盟会的书记、会长,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的秘书,最早把现代科学介绍到中国的巨星任鸿隽,为垫江凌云书院树起了一块为民族尽瘁的丰碑。
(廖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