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垫江教育与科举相辅而行,在县城设县学。童生考秀才须入县学,生员入学有名额限定。县学以教谕、训导主事,每月对生员教、考一次。县学负责主办县试,组织生员参加上一级科举考试,根据生员成绩、品行的优次实行奖惩。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丁涟创建凌云书院,以秀才、童生为学生,设山长、斋长、看司等,学优者,书院发给膏火费(灯油、伙食补助费),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凌云书院乃停办。
垫江义学兴起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知县刘彝在县城玉皇观开办义学。义学亦称乡学,属免费义务教育,贫寒家庭子弟可入学就读。清道光三年(1823年)知县刘衡令东、南、北里各甲捐募银两,各就本里置买田产,以每年收租延师教读,全县设义学30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义学变为蒙学,全县有64所。
私塾,在垫江是一种最古老、最普及的办学模式,清末民初更为盛行,全县城乡私塾林立,设馆类型大致有三种:一曰“团馆”,由塾师自己选地址办学招生,学门旺者学生多至30余人;二曰“东馆”,由地方官绅或宗族祠堂聘请塾师,专教地方官绅子女或族中子弟;三曰“门馆”,由学识渊博,声望较高者在自家设馆招生。私塾学生入学不经考试,但必须参拜孔子牌位和塾师。学生年龄不齐,程度不一,教学方法以个别讲解,熟读背诵,临摹习字,命题作文为主。学生必须遵守塾师的一切规定,如有违犯,轻则罚站罚跪,重则有打手心打P股等体罚。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县共有私塾74所,学生2136人。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县私塾增至312所,有男生5725人,女生1802人。直到1949年解放后,私塾才被公办和民办小学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