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

  徐小曼一走进重庆的金融中心打铜街,满眼有着巨柱高廊的广厦顿时令她大感惊讶。一栋连一栋的歌特式、巴洛特式建筑,竟能像街口对面的汇丰银行大厦一样,抗住日机无数次的狂轰滥炸还巍然不倒?让她对这些楼房现在以及过去的产权人——当然都是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其间也有德国人和日本人——油然生出些许敬意。

  她很奇怪自己怎么会从这些冷冰冰的高大坚固的建筑物上联想到国民之间素质的差异?

  很快,一块嵌在花岗岩墙上的亮锃锃的铜质门牌提醒她,这里就是《正气报》报馆。

  《正气报》是国民党三青团中央的机关报,它能在迁来重庆后从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成为有相当影响的抢手大报,实是因为它比其他报上的战地新闻、战场报道更多——凡能认几个字的中国人,恐怕没有不高度关心眼下这场战争的。

  徐小曼走进报馆,见底楼大厅里围着近百名嘈嘈杂杂的男青年。站在旁边听了听,都是来应聘记者的。

  她向传达室里正在分拣来信来稿的老头儿打听:“请问大爷,总编室在哪里?”

  老头儿直起腰看了她一眼,客气地问:“小姐也是来应聘的吧,我们这次招聘的是外勤记者,女的不行,我看你也用不着麻烦总编了……”

  徐小曼一边转着脑筋一边应道:“我不是来找饭碗的,我找你们总编有事。”

  “有事?见总编得提前预约,你预约了么?”

  徐小曼蓦地提高了声调:“他是我老汉,女儿见自己的老汉也要预约呀?”

  徐小曼蒙人蒙得有一定道理,她看见《正气报》报名下面印着总编辑黄开庆的名字,断定叫这名字的人不大可能是个女人;再者,有资格坐上《正气报》总编位置的人,想必也不会太年轻。

  老头儿的腰倏地弯了下去,神情也和气多了:“哦,对不起,你老汉在4楼。进去往左拐。小姐,请坐电梯上去。”

  徐小曼上了4楼,循着门牌来到总编室,贴在门上听了听,才敲门。

  “请进。”

  徐小曼推门进屋:“黄总编你好。”

  “侬是……”办公桌后扬起一个花白的、胖乎乎的脑袋。

  徐小曼听出总编是个来自江浙一带的“下江人”,笑吟吟说道:“我叫徐小曼,重庆外语学校的学生。我是看了贵报上的招聘启事,专门来应聘记者的。”

  黄总编挥挥手:“去,去,应聘到下面去,楼下专门有人管这事。”

  徐小曼嫣然一笑:“黄总编,我的情况很特殊,需要直接通天,通到你这里才能办。”

  黄总编分明对此类毛遂自荐者早已见惯不惊,用笔头点着桌面说道:“侬的确特殊,我们这次在启事上写得清清楚楚,只招4名外勤记者,什么叫外勤?侬晓得吗?眼下的外勤,就是上战场采访写稿,女的怎么行?”

  徐小曼胸有成竹地说:“别的女的不行,可我行。因为包括眼下正在你这栋大楼里应聘的所有的男人,全都不具备我的有利条件。”

  黄总编这下上套了,抬腕看看表:“侬有什么条件?阿拉给侬5分钟时间,说来听听。”

  徐小曼拉过一张椅子,隔着办公桌不请自坐。然后说道:“我只给你说两点,第一点有泄露军事机密的嫌疑,但考虑到你的身份和地位,我相信你一定会守口如瓶。我哥哥叫徐小冬,陆军大学高才生,尚未毕业就被军事委员会秘密派往仰光,组织华侨抗日志愿队和日军作战,杀敌无数,战功赫赫,足堪当代青年楷模。仰光失陷后,又奉调担任史迪威将军的警卫队长兼联络参谋……”

  “呃,呃,请,请徐小姐说仔细一点。”

  徐小曼看到黄总编急促地抽了抽眼镜,瞳孔倏然大睁。

  “第二点,我父亲叫徐楚荪,他原是北伐军炮兵总司令……”

  “什么?”黄总编陡地站了起来:“侬是徐楚荪将军的女儿……啊,对不起,实在对不起!”

  黄总编去茶几边倒了一杯开水,快步端过来放在徐小曼跟前,很有感情地说道:“徐将军的死,是我中华每一个子民心中永远的痛,同时也激励着中国军人更加英勇地和日本人作战。有徐将军的亲人加盟本报,阿拉当然求之不得。不过,侬来后不必做外勤,阿拉就在总社大楼里给侬安排点事情干好了。”

  “不,”徐小曼道,“黄总编,我就是冲着贵报随军外勤记者这份充满刺激与挑战的工作来的,而且把话说白了吧,就是请求你一定要派我上战场。我哥哥正在缅甸战场杀敌,既捍祖国,又雪家仇,我总不能呆在后方当一个拉拉队员吧?我去报考过‘战干团’,可招兵的说我家里只有兄妹二人,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政策,我没有当兵的资格,所以我才找到贵报,以遂此夙愿。”

  徐小曼见火候已到,趁热打铁继续说下去,“我听黄总编的吴侬软语,大概也是从江浙一带逃出来的‘下江人’吧,对日本人的残暴,想必体会比我还深?”

  黄总编黯然神伤:“阿拉是二十六年直接随中央机关从南京撤退的,只带走了身边的妻儿。阿拉的父母,还有岳父岳母,如今都在上海沦陷区,真不知道他们是死是活呀……唉,往事休提起,提起泪满江河啊。”

  黄总编回到座位上,问了一些关于缅甸战场的情况。徐小曼尽其所能,把从哥哥口中听来的热炒热卖,和盘倒出。

  听徐小曼讲完,黄总编连连点着头说:“徐小姐,侬不但有着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出色的哥哥,而且阿拉从侬的叙述中已经看出,侬本人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年轻人。侬是一个年轻姑娘,却有着男人的刚强性格,阿拉对侬这一点尤其欣赏,阿拉相信侬完全具备一个战地记者所必需的各种素质。而且,侬思维敏捷,口才也相当好,不仅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一件事情表述得清清楚楚,尤为可贵的是侬还特别善于捕捉细节,使自己讲述的事件和人物显得非常生动感人。根据阿拉20多年的办报经验,这样的本事是天赋的,学是没法学的。”

  徐小曼这下才意识到应当谦虚一些了,说道:“总编过奖了,我也是为了弥补自己无法当兵杀敌的遗憾,才被迫出此下策的。”

  “哈哈,略施小计,便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目的,此谓大智慧,绝非下策。坦率讲,有幸成为徐小姐的一名同事,阿拉感到很骄傲。”

  徐小曼不好意思了:“总编你可千万别这么说,我都已经让你夸得无地自容了。”

  黄总编正色道:“呃,阿拉可不随便夸奖人的,阿拉这么说,是因为阿拉已经预感到因为侬的加盟,我们的报纸要不了多久便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侬的两点有利条件不仅轻易地说服了阿拉,阿拉也同样相信,在国军校级以上的军官里,只要一提到侬父亲的英名,没人会不乐意给侬提供帮助的。再加上侬那位同样令人敬重的哥哥。而这一切,都随着侬的加盟而成为本报的宝贵资源。阿拉会马上向中宣部申请,下一次往战场上派记者时,为侬也争取到一个名额。为了感谢侬对阿拉的信任和即将作出的贡献,阿拉也愿意把本报的秘密给侬透漏一点,徐小姐,侬知道本报的董事长是谁吗?”

  “不知道。”

  “她就是蒋夫人宋美龄女士,有她这块金字招牌,中宣部对我们,从来都是另眼关照的。怎么样,阿拉还让侬满意吧?”

  徐小曼欢喜得猛地一拍手,起身给黄总编鞠了一躬:“黄总编,太谢谢你了!我一定会努力工作,不辜负你对我的期望。那么,我明天可以来上班吗?”

  黄总编笑容可掬:“徐小姐,本报的大门已经向侬敞开,侬现在已经是自家人了。”

  徐小曼出了打铜街,顿时觉得天宽地阔,兴奋得想跳想嚷。

  “滑竿,到储奇门码头。”

  她现在满世界最想见到的人,就是萧玉。

  等徐小曼匆匆赶到南岸海棠溪“战干团”4大队驻地金家祠堂,出现在她眼中的萧玉已经是一名身穿灰色军装的,剪成齐耳短发的女学兵了。

  “战干团”全称系“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于1938年成立于武昌南湖,学员均是立志抗日救国的男女青年学生,培训一年后作为骨干分往军中任基层政工干部。

  蒋委员长对“战干团”极为重视,自任团长,让陈诚任副团长,桂永清任教育长,邓文仪任政治部主任。主要学习三民主义和蒋委员长的著作与军事理论,同时也结合抗战学习爱国主义的教材。负责学员军事训练的教官也都是从前线部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各级指挥员,不仅需要他们有实战经验,还需具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素养。

  女兵队设在金家祠堂的后院一栋两屋木楼里,楼上是宿舍,楼下是饭堂兼教室。“战干团”纪律非常严格,生活节奏非常紧张,早上天不亮军号一响,马上起床、穿衣、梳洗、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像个豆腐块,摆在木板床正中央。10分钟内必须收拾完毕,然后跑步到大操场和男兵一起操练。吃饭时同样的军事化,只要队长放下筷子,学兵们必须马上全体起立,没有吃完的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而且不准再吃。从早上5点半起床开始,一直到9点半睡觉,简直没有休息时间。每天8节课,4节学科,4节术科。军事训练课有步兵操典、射击训练,还经常到南山、黄山“打野外”,进行实地军事演习。女兵接受和男兵一样的训练,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

  “战干团”随统帅部西迁重庆后,扩编为4个大队,团部住重庆南郊綦江城郊外滩子,1大队驻綦江兴隆场,2大队驻江津牛背沱,3大队驻綦江广兴场,萧玉所在的4大队,则驻南岸海棠溪,隔着长江与重庆城区遥遥相望。

  徐小曼夸张地叫喊道:“天呐,看看这身灰皮子,把我们的校花糟蹋成个啥样子了。我一定要紧急上书蒋委员长,为了维护我们中国女兵的光辉形象,强烈要求他马上下令引进美国军队的军装。你看看电影上的美国女兵,紧身夹克、船形帽再加一条呢料裙子和一双瘦长的薄皮靴,连猪八戒穿上也变成了美人儿。可我们的军装恰恰相反,专门把我们的美人儿变成个猪八戒。”

  萧玉看见院坝四周不少男女学兵都在注视着徐小曼,嗔怪道:“看你,总是惊风火闪地动山摇的,你一个女孩儿,就不能学着文静点呐?”

  “哈,你都是个兵妹子了还有资格给我讲文静?兵是干啥的?专门养来杀人放火的。呃,不给你开玩笑了,萧玉,替我高兴吧,我找到一份满天下最满意的工作了,《正气报》的外勤记者。怎么样?我羡慕了你这么多天,这下总该你羡慕我一回了吧?”

  “真的呀?”

  “我这么远跑来,莫非就是为了告诉你一句假话么?我们那总编姓黄,是个上海人,对我好得不得了,谈了一会儿话,马上就拍板把我收下了。明天我就去打铜街上班。”

  “谈话?关上门单独谈的吧?你这么漂亮摩登,莫不是他经不住诱惑,见色起意,打你的主意吧?”

  “狗东西,不替我高兴,反而用这种话来损我。怪我徐小曼眼瞎,怎么交上了你这么个狼心狗肺的朋友!”把萧玉的手一拉,“走,到外面去,你没看见那么多贼眉贼眼往我身上脸上盯,像看猴戏似的,弄得人怪不舒服。”

  “你稍等一下,出这道大门,我还得去给苏队长请个假才行。”

  “嗯,穿上军装,就丢了自由,连陪本小姐到营房外面摆几句龙门阵,也得让长官批准了。”

  萧玉看见苏桂贞正和几名女兵站在坝子边上,赶紧跑上前去:“报告苏队长,我同学来了,我想请假陪她出去说说话。”

  几名女学兵全围了上来,唧唧喳喳地问:“萧玉,你这位同学是个电影明星么?人长得好看,打扮得更摩登。”

  萧玉说:“啥明星呀,她是《正气报》的记者。”

  “女记者呀,不简单,不简单哩!”

  苏队长痛快地说:“去吧,吃午饭前归队。”

  “是。”

  金家祠堂离海棠溪街上有四五华里远近,祠堂大门,正对着浩荡长江。

  萧玉陪着徐小曼边走边说话,穿过一大片菜地,来到长江边的沙滩上坐了下来。

  对岸,就是高楼参差、黑瓦鳞鳞的重庆城。

  徐小曼说了今天她和萧玉分手后的经历,以及《正气报》的特殊背景。

  而最让她亢奋的,还是她作为一名外勤记者,很快就有可能被派到前线去采访。

  萧玉一听,动了点心思,问:“会把你派去缅甸战区么?”

  徐小曼说:“现在哪个晓得,中国这么大,光国内就有十来个战区,我这小小一星浮萍,上头的风往哪边一吹,我就只能往哪边漂。当然,如果一旦派我去缅甸,我保证找到你的高军武,对他说,你那有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的心上人没日没夜地想你恋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瘦得都只剩几根光骨头了。当然,你现在赶回去也迟了,她恐怕早就效仿那林黛玉,先到坡上去捡几朵桃花来葬了,再接着挖个坑把自己也埋了。干脆,你就娶了我吧,我一定会像萧玉一样,和你同宿同飞,把你死去活来地爱一辈子!”

  萧玉嗔骂道“我还拿你当最好的朋友哩,原来是个见色忘友的狐狸精!”

  “哈哈哈哈!”一串痛快淋漓的笑声,溅到河心里。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