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

  1942年5月28日,史迪威乘坐美军的B——25轰炸机离开新德里,经过5个多小时的飞行,抵达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这是他第一次乘坐这种时速达400公里的新式飞机,感觉虽然不怎么舒服,但速度快得很,远远超过了美军在中国装备最多的DC——3型与C——46型运输机。

  第二天,飞机继续向昆明飞行。

  现在,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犹如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打进了一个巨大的楔子。从印度东部的美军空运司令部飞往中国昆明,为避开日军的雷达侦测,只有向北绕行,飞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由于这条弯曲的航线状似驼峰,飞行员们就取了个“驼峰航线”的名字。

  这是一条极其艰难和危险的航线。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海拔高度在4500米左右,飞机必须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飞行,这相当于通常飞行高度的两倍。在这样的高空飞行,气候极为寒冷,空气十分稀薄,而且常常会遇到强烈的涡旋气流。这种危险的气流,会使飞机失去控制,甚至能把飞机的机翼折断。

  地面阳光灿烂,可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却寒冷异常。再加上病体未愈,史迪威只得蜷缩在厚厚的皮飞行服里,可这还不够,徐小冬见他冷得发抖,只得再往他身上搭上了一条毯子和一件大衣,但史迪威仍然觉得冰冷刺骨,而且伴随着胸闷、气促,他只好让徐小冬给他戴上氧气面罩,这样毕竟会舒服一点。第一次飞越驼峰使他感到,在这样的航线上向中国空运物资,实在是太艰难太危险了。

  自3月上旬仰光陷落,滇缅路已被截断。最初,腊戍、畹町、保山等地尚有一些积存物资,可以运往昆明和重庆。不久,日军占领缅北,并推进到中国境内的怒江西岸,腊戍、畹町等地未及抢运的物资,或付之一炬,或被日军夺走。

  随着远征军的失败溃退,打通滇缅公路的目标化为了泡影。

  为了维持对华援助,设在印度阿萨姆邦的美军空运司令部于5月开始飞越“驼峰航线”,但是当月的对华运输量仅为80吨,与原滇缅路每月运输5000吨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此前,罗斯福曾向蒋介石许诺,为中国战区提供100架DC——3型运输机,可现在只有5架。由于运输困难,美国的对华租借物资在途中大批积压起来。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堆积了4.5万吨,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纽波特纽斯港,还有15万吨无法装船。

  飞机在昆明机场降落,史迪威原打算马上飞往重庆,但由于天气恶劣,飞机无法起飞。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天气仍无好转,史迪威心急如焚。而比史迪威心情还要着急的蒋介石此时在重庆曾家岩德安里的官邸里背着手来回踱步。

  接踵而至的坏消息像一颗颗重磅炸弹,把他不久前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和兴奋炸得粉碎,一脸沮丧的神情比那阴沉的天气还要灰暗。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他曾经着实激动了一阵子。他认为,日本对美、英发动战争,无异于“饮鸩止渴”;而美、英参加对日作战,费不了多大力气,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可轻易取胜,他也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然而开战近6个月来的事实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日军的凶猛攻势接连不断步步获胜,美英等国损兵折将节节败退。美英等国既然让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在《联合国家宣言》上领衔签字,却又不让中国参加联合参谋长会议和军火分配委员会,同盟国的重大作战行动和租借物资的分配,中国无法直接参与意见。美英等国执行“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租借物资的绝大部分都给了英国和苏联,分配给中国的份额仅为1.5%,由于缅甸作战失败,运输更加困难,这1.5%也几近断绝。

  蒋介石愤愤不平,满腹怨气。原以为可以借用美英的力量对付日本,自己坐收渔人之利;没想到,美英却把中国推到前面,要让他担负牵制日本的主要责任。在多年的国内政治斗争中,他从未做过赔本的生意;在目前同盟国的复杂关系中,他也绝不愿给别人当枪使。

  此时的蒋介石有一种吃了英、美两国大亏的感受。

  缅甸的失败使滇缅公路被完全切断,出动10万中国军队不仅没能保住滇缅公路,反而把滇西数县让日本人占去。英国人的自私世人皆知,然而他却只能牙齿被人打掉了含血往肚里吞,对丘吉尔无可奈何。不久前,由于杜立特率领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轰炸了东京等日本本土后,降落于中国的浙江衢州机场,引来气急败坏的日本人对浙江的大举进攻,疯狂报复。中国作出了这样重大的牺牲,但同盟国对中国的支持却没有任何新的举措,中国要求参加参谋长联席会议也被拒之门外。

  忍无可忍的蒋介石终于开始采取行动。

  5月25日,他致信罗斯福,发出了警告,除非亲眼看到盟国增加对中国的援助,否则他对盟国的信心会彻底动摇,这很可能导致中国整个抵抗运动的全面崩溃。他甚至威胁说,中国的亲日分子正准备推翻他的统治,以便单独与日本媾和。

  蒋介石和史迪威,一个在重庆,一个在昆明,两地相隔约700公里,但两个人各自的想法和打算,似乎比这地理上的距离更加遥远。

  6月3日下午,乌云散去,天空放晴,史迪威在昆明滞留了5天之后,终于飞抵重庆。第二天他支撑着虚弱的病体,立即会见了蒋介石,向蒋介石汇报了缅甸作战的全部情况。

  蒋介石超乎寻常的热情接待了他,似乎是对史迪威的有意安抚。虽然被自己当作看家本钱的最看重的两个最精锐的机械化军遭到了惨重的损失,但为了继续从美国人手里得到武器装备和必需的物资,他还得争取史迪威能够为他向美国政府多要一些援助。

  史迪威非常清楚自己在中国扮演的诸多角色中,唯一能迫使让蒋介石认真对待的就是美国援华物资的分配权。所以,他索性利用蒋介石想继续从美国索要物资这一心理,将整顿和改革中国军队这一重大的问题直接向蒋介石提了出来。

  史迪威认为,蒋介石长期高高在上,很少去视察部队,他手下那些唯唯诺诺、昏庸无能的将领们只给他说好听的,因而使他陷入了无知和昏庸的自鸣得意之中。只有让他了解前线作战的真实情况,认清中国军队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才能促使他采取断然有力的措施加以改进。

  蒋介石和宋美龄微笑地注视着史迪威,似乎很急切地想知道他对缅甸战役的看法和对将来的打算。

  “英国人只关心保卫对他们具有战略意义的印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决心坚守缅甸。”史迪威从对英国人的抨击引出了话题。“他们不屑于同中国军队合作,以致延误了许多重要的战机。”随即,他把话锋一转,把整个缅甸战役的真实情况都摊在了桌面上:“中国军队的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作战勇敢,不怕艰苦,服从命令,遵守纪律。营、团级军官虽然表现各异,但大多数是很不错的。师和军的指挥官是个大问题,他们当中只有很少人是称职的。”在被认为“称职”的高级军官中,他赞扬了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和新38师师长孙立人,接着他便指名道姓直言不讳地斥责一批将领如何当面违抗他的命令,如何按兵不动,拖延时间,使入缅部队一次次陷入被动,以致最后招致失败。他边说边拿出了一张名单,要求蒋介石严肃军纪,将杜聿明、甘丽初、以及陈勉吾、马维骧、余韶等军师级将领枪毙。

  蒋介石对史迪威把缅战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罪于远征军高级将领非常难堪,因为这些人的所为都和他直接、间接的指示脱不开关系,史迪威向他提出处理这些人,实在无异于给他劈面耳光,尽管如此,他仍然强作笑颜,热情地问这问那。

  史迪威十分坦率同时也尽量委婉地把批评的锋芒对准了蒋介石。尽管他知道蒋介石是容不得别人对他进行批评的,但他又觉得自己必须讲:“在缅甸战役期间,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信件和指示,下达给各个指挥官,结果使他们无所适从。委员长本人也给各个指挥官写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指挥官很敬重委员长的经验和能力,他们竟然都把那些意见和建议都当成命令,机械地遵照执行,以致造成了指挥的混乱。”

  蒋介石听完宋美龄的翻译,仍然微笑着,但那笑里已经显露出相当的尴尬。

  史迪威看了一下蒋介石的表情,继续提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三点建议:

  第一,必须对军队进行整编。中国军队过于庞大,以致现有的装备难以满足需要。因此,应该裁掉那些缺编严重的师,合并一些师,使各部队达到满员,首先建立30个满员的战斗师,用最好的美国武器予以装备,保证充足的物质供应。

  第二,必须撤换一批无能的高级军官,如果不清除这些人,无论再提供多少物资援助,军队还得照样打败仗。被撤换的军官,可以送到训练班去培训,对他们进行野战训练,同时提拔一批有能力的军官。

  第三,必须建立有效的指挥系统。在以后的作战中,应当挑选可以信赖的人担任前线总司令,给他以总的指示,然后让他全权掌握部队和指挥作战,其他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要横加干涉。史迪威认为有了这样一支部队就完全可以顶住日军的进攻,赢得战争的胜利。

  蒋介石阴沉着脸,一言不发。于是,此次谈话不欢而散,没有任何结果。接下,史迪威浑身疲乏无力,一连十几天都不得不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大脑一刻也没有休息,反复思考着中国军队的整编计划和夺回缅甸的作战方案。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蒋介石依然毫无反应和表示。

  他收到了在美国的宋子文发回的一封电报。电报中,宋子文非常直接地称美国政府对中国物资援助不如欧洲战场和对苏联的支持,明显是由于史迪威没有给美国总统、国务卿、总参谋长打电报反映中国的严重形势,史迪威对他们有影响力却没有充分运用,美国的作战物资是取之不尽的,但分给中国的物资太少,这完全在于史迪威没有尽力!

  这样一封电报更增加了蒋介石夫妇对桀骜不驯的史迪威的强烈不满。接下来的一次会谈是10天以后的6月15日。

  这次会谈首先谈的是训练中国驻印军的相关事宜,明确了驻印军的指挥权仍由史迪威行使——因为与印度土地上的主人韦维尔、亚历山大等人打交道史迪威明显地比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容易得多。

  蒋介石仍然坚持由杜聿明留任第5军军长,显然史迪威在蒋介石面前陈诉了杜聿明那么多的不服从命令拖延执行指示的事情,并将他遣送回国,却一点没有影响蒋介石对杜聿明的信任。

  史迪威根据两个月前即已呈交蒋介石的“在印度组织训练中国军队计划书”,建议把已经和即将到达印度的中国部队留在该地,并利用美军飞机向中国空运物资的回程,继续向印度运送部队,以便在那里组建两个军6个师共10万部队,就近取得美式装备。

  蒋介石对把中国军队置于他的控制地区以外极不放心,但是在印度堆积的数万吨美国租借物资,确实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他不得不同意了史迪威的这一建议。同时,他又十分急迫地催促史迪威,加快向中国空运物资的速度。

  史迪威对蒋介石的态度感到厌烦,他丝毫也不重视中国军队的整编问题,却不顾“驼峰空运”的实际困难,只把眼睛盯着美国的物资援助。

  “你们还是老一套的心理,似乎有了飞机、坦克、大炮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史迪威有些激动地对蒋介石说:“中国军队的软弱固然有缺少武器装备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并不在此。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彻底地重新整顿陆军部队。”

  在所有场合从不离蒋介石左右的宋美龄,看出了史迪威的不满。她走过去,坐到史迪威身边,似乎很真诚地说:“你的计划是很好的,但是很多中国军队还存有地方派系色彩,平时裁军尚且会酿成风潮,在目前战争条件下,采取这种断然措施,委员长不能不考虑政治上的某些影响。”

  史迪威回答说:“这些问题,以我在中国多年的观察,当然心里有数。但是,现在有美国站在委员长一边支持他,我们不应因为一些小小的顾虑,而轻易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蒋介石和宋美龄窘迫地笑一笑,表示出无可奈何的神情。

  最后,蒋介石还是作出了让步,他同意以罗卓英代替杜聿明,作驻印军的主管行政和军纪的副司令长官,由史迪威担任驻印军司令长官并负责训练工作。他甚至还决定了空运部队去印度接受训练——因为他要史迪威实现他提出的一揽子要求:美国必须保证向中国提供500架飞机;驼峰航线保证每月运进中国5000吨物资,以实现对日本的反攻。

  蒋介石提出这样的条件,是由于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的陈纳德向他大胆作出的许诺:如果他能掌握500架飞机,再给他指挥整个战区空军的权力,他就能够切断日军的海上运输线,掌握缅甸和印度支那的制空权,消除日军对印度的威胁,保卫通往中国的“驼峰航线”,保证为这500架飞机提供燃料和弹药,使日军的整个战争系统陷于瘫痪,当日军消耗到一定程度后,中国地面部队就可以向日占区发动最后的猛攻。

  陈纳德的理论对蒋介石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只要美国的空军力量得到加强,用美国飞机,用美国飞行员,扔美国制造的炸弹,就没有必要去整编军队和影响各个集团的利益了——各个利益集团的平衡可是蒋介石实现控制权力的基础。

  事实上陈纳德的志愿航空队的确战果辉煌,击落了许多日本飞机,也使重庆免除了轰炸之虞,对中国的抗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陈纳德在中国影响的飞速提升,他与蒋介石夫妇的私人感情也急剧升温,他们甚至在美国方面为陈纳德积极活动运作,帮助陈纳德领导的志愿航空队从第10航空队里单独地分立出来了,陈纳德本人也从一个退役的空军上尉成为了空军准将。

  蒋介石夫妇大概感到这样的感情笼络法对拉拢史迪威一样有效。于是,宋美龄姿态十分妩媚的对他说:“我们保证让你成为一名四星上将。”

  史迪威愤怒之极,恨恨的咕哝着:“真是见鬼!竟会想出这样的方法来收买我。”

  在以后的几天里,史迪威的身体逐渐好转,但心情却愈加困惑和苦闷。

  他不由得想到:“我下一步该怎么办?是袖手旁观,还是辞职而去?”

  双方压在心底的怒火,终于因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而轰然引爆了。

  6月21日,德军隆美尔占领了利比亚的托布鲁克,冲到了英军占领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门口,中东面临落入德军之手的险境之中。在这十分紧要的情况之下,布里尔敦的第10航空队的重型轰炸机和空运司令部的运输机,连同飞行人员全部紧急转向埃及。一批前往中国的B——24重型轰炸机已经由美国本土飞抵苏丹的喀土穆,也立即转向飞去支援英军。而美国方面把向蒋介石通报这一重要临时变动情况的任务交给了史迪威。

  没有事先的商量,进行了才告诉蒋介石,史迪威深知自己如同手里捏了一枚烧红的炭丸,对极端注重面子的中国人来说,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但是军令如山,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见蒋介石。

  果然,一通盛怒后的蒋介石向史迪威提出了以三项要求为内容的最后通牒,要史迪威立即向美国政府转达:一是要求美国立即派遣3个师到缅甸前线作战,二是美国政府向他提供500架飞机及零配件,三是从8月份起美国保证每月经由“驼峰航线”向他提供5000吨物资。除了最后通牒,还有一份中国政府退出盟国的正式文件。

  史迪威见事关重大,立即把蒋介石的威吓一并转告了美国政府。

  这一招并未达到蒋介石预期的目的,美国政府明确拒绝了他的要求。

  不久又发生了关于两架运输机使用权的争执,蒋介石直接要求罗斯福召回史迪威,遭到罗斯福毫不留情的回应。罗斯福肯定史迪威首先是代表美国的利益,然后才是蒋介石的参谋长,不论是换了谁都不能改变这种职权的设置。蒋介石满腔悲愤,只好集中地冲着史迪威发泄。

  从那以后蒋介石对史迪威的猜疑与日俱增,撤换史迪威的念头开始在蒋介石的头脑中不断地强化。

  史迪威也有自己落入了某种阴谋诡计的圈套之中的感觉。为了缓解美国与蒋介石之间的紧张气氛,罗斯福总统派自己的特使劳克林·居里前来中国,对蒋介石进行安抚。

  但是美国政府的确没有向中国战区提供更多的战争物资的打算,中缅战区的优先权甚至排在了加勒比地区之后。史迪威在这种情况之下所能做的只能是单枪匹马地去说服中国军队进行改革和战斗。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