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4

  在英帕尔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高军武最大的收获就是率领特务大队参加了在印度首府新德里举行的一次盛大的盟军阅兵式。

  中国军队虽然名声不佳,但新38师因为仁安羌一役对英军创下的丰功伟绩,以及进入印度后严整的军容,严谨的风纪,以及在全军战败后依然保持着的强大的战斗力,深受英国人的敬佩,所以特地致电孙立人将军,请他派一支队伍代表中国军队参加。

  孙立人把这一殊荣,给了训练有素并且在战斗中表现不俗的高军武的特务大队。

  两天的准备时间,高军武没有用在队列的操练上,他对自己这支早就经受过特殊训练的战士充满信心,完全用不着临时抱佛脚,每天的例行训练雷打不动照样进行,余下的时间就是让被挑选出来的250名战士自己动手补军装。

  6月3日一大早,孙立人带着师部的长官们前来为参阅部队送行。

  当他一走进特务大队的驻地,禁不住发出一声赞叹:“啊,真是奇迹!”

  这位在战场上率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大将军,竟然被眼前的场面强烈震撼了。

  一面崭新的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在清晨淡淡的晨雾,凉爽的清风中猎猎飘扬。掌旗的是一个精壮敦实的军官,他向他投去一个赞许的微笑。

  他认出来了,那是特务大队的小队长古良。

  长长的旗杆杵在地上,古良一手掌旗,一手叉腰,浑身洋溢出英武刚勇的气概。

  国旗下,整齐地排列着他的这支也算是日本人手下的残兵败将组成的队伍。两日之间,他们忽然变得让他感到了陌生。今天,他们一个个显得干净利索,英姿焕发,以往的倦容、病容、苦容也荡然无存。连那个大家都叫他麻哥的老兵油子,也抖擞起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地挺立在清风薄雾之中。一瞬间他感觉到了他与士兵们所共同具有的相通之处——那就是深沉无比的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我的好小伙子们!”身披美式军用风衣,脚蹬长统皮靴的孙将军大踏步走到队列跟前,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充满热情的声音喊道,“我和你们朝夕相处,已经两个多月了,可是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触摸到了你们跳动的灵魂。一个国家要有国魂,一支军队要有军魂,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队,才永远不可战胜!从你们脸上焕发出的热情光辉,使我对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充满希望!我相信你们会把检阅场当成战场,会给中国军队挣回新的荣誉。出发吧,我的最出色的战士!”

  看到战士们匆匆登上大卡车,高军武心里一跳,低声问道:“师长,你不带队吗?”

  孙将军笑道:“你们去的可是大场合、国际大舞台,我这师长的级别低了,上不了台面。”

  高军武陡然有了一种失落感,他原以为带领中国军队前去参阅的长官无论怎样也应当是英国人印度人眼中的英雄孙立人,没想一串大卡车把他们送到新德里后,才知道获此殊荣的是中国远征军的司令长官罗卓英。

  当然,英国方面的级别也是最高的,韦维尔上将、亚历山大上将,斯利姆中将全都身着戎装,站在检阅台上。他原以为史迪威将军也必然会出现在检阅台上,可最终也没能看到史迪威的身影。他当然不可能知道,此时的史迪威已经扶病飞到重庆,正在上清寺德安里官邸和蒋介石谈话。

  那一天是6月4日上午,中国的青天白日国旗和英、美、澳、印等同盟国的国旗,并排高高地飘扬在印度首都姆拉斯广场的天空。当高军武带着特务大队赶到各国受阅部队集中的火车站大楼外面的广场上时,薄雾已经消散,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一支支军队,正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会聚拢来,整队进入广场,然后被手执三角小旗的士兵引导到指定地点列队。他们中有身穿黄卡其布军装的澳大利亚人,穿折叠短裙的苏格兰高原师士兵,头缠大包头犹如黑炭团一样的锡克兵,皮肤微黑的印度兵,还有跟着英国人逃到印度来的马来西亚兵、缅甸兵、新加坡兵。每一支部队,都穿着簇新的军装,而且除了国旗,还有自己的团队旗帜和铜管乐队。

  高军武的特务大队和其他国家的正规军比起来,确实显得过于寒酸。

  他们军装陈旧,而且打了不少的补丁,虽有军旗,却没有团队旗和铜管乐队,虽有德式钢盔却无锃亮的皮靴。

  但是,他们有足够充足的理由自豪,来到阅兵现场的每一个同盟国的将军士兵以及进入现场的老百姓,都知道这支代表着中国军队形象的队伍是从孙立人将军的新38师里选派出来的,而仅有这一点就足够了,没人不知道正是这支英雄的队伍创造了奇迹,以少胜多,冒死挽救了7000多英国官兵的性命的经历在他们眼中简直就是一则当代神话!

  在无数投射过来的惊奇与羡慕的目光中,高军武和他的战士们高傲地挺立着,努力把中国军人的英武之气透射在脸膛上。这支独特的队伍威风凛凛,堂堂正正,恰似方方正正的铁板一块,坚不可摧,从侧面看,是一排森林般寒光闪闪的刺刀,从正面看,是一张张英勇无畏的面庞,从后面看,是一副副小山一样坚实的肩膀。

  上午10点正,阅兵仪式终于开始了,各国军队代表队向着姆拉斯广场进发,依次从检阅台前面以整齐的队列式接受检阅。

  印度宗主国军队的地位自然至高无上,代表英国军队接受检阅的是被称之为“天才怪杰”的奥德·查斯·温盖特上校指挥的大名鼎鼎的“钦迪特”突击队。300名“钦迪特”突击队员以19世纪最好的队列形式首先进入广场。队列前端,是一面饰有数条金黄色穗子的国旗下的军乐队。一大片崭新的铜管乐器在灿烂阳光的辉映下,闪耀着夺目的金色光芒。军官们一律戴着雪白的手套,每个人的胡须都修饰得非常漂亮。士兵们则穿着光洁坚实的黄卡其布上衣和裤子,脚下是擦得锃亮的高统皮靴。

  “英国军队万岁!伟大的女皇万岁!”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万岁!”

  兴高采烈的英国侨民在为自己祖国的军队大喊大叫,为自己大名鼎鼎的英勇之师泪流满面。而印度老百姓也为自己统治者的军队发出最热烈的欢呼。

  但是,真正的高潮却在后面。长期严酷训练取得的成果让高军武的特务大队士兵在阅兵中得以完美的体现。整齐的步伐,威武的军容,能让人看到这支队伍严明的纪律和坚强的意志。他们穿着因作战而弄得破旧不堪的灰布军装,背着已经没法洗干净然而捆扎得很整齐的背包,许多人头上的钢盔被打凹打扁,身上的军装打着补丁,脸上还留着战火硝烟的痕迹,大踏步从检阅台前走过时,欢呼声霎时变得如涌如潮如滚滚惊雷如山呼海啸。

  “中国兵万岁!”

  “我们伟大的中国盟友万岁!”

  在这巨大磅礴的欢呼声中,中国士兵们在高军武的口令声中,庄重地迈动着整齐有力的步伐,人人眼中泪光迷蒙,心潮激荡。

  在享受巨大荣誉的时刻,走在掌旗的古良后面的高军武却有一点惭愧,他知道英国人和印度人把他和他的部队当成了英雄,而让他深感遗憾的是,中国军队中真正的大英雄孙立人将军今天并没有来到新德里。

  高军武和他的士兵不辱使命,检阅结束后,英国阅兵官讲评,认为参加检阅的11国军队中,以中国代表队的步伐最整齐,精神最饱满,军容最壮盛,理当荣获第一。温盖特上校的“钦迪特”突击队则名列次席。

  当晚,英国当局在高耸于新德里中心地带山丘之上的维多利亚宫举行盛大酒会,招待各国军队的长官。唯有获得阅兵式前两名的中国军队和英国军队的全体队员受到特别邀请。

  维多利亚宫(印度独立后的总统府)是一座气势雄宏的宫殿式建筑,坐西向东,采用红沙石建造,半球圆顶明显反映出莫卧儿王朝的遗风。总统府内有一处十分有名的花园,是仿照莫卧儿王朝时代的花园格调而建,故名“莫卧儿花园”。花园分为形态各异的方园、长园和圆园,种有成千上万种名花异草,每年开放期间,来此观赏的人络绎不绝。维多利亚宫大门外,正对着宽阔笔直的“国家大道”,直通印度门。印度门看起来很像巴黎的凯旋门,巍巍雄壮。它是为纪念一战中英国和印度的7万名阵亡战士所建。

  酒会在莫卧儿花园举行,宽阔的草坪上遍布铺着雪白桌布的餐桌。韦维尔总司令首先致欢迎辞,他作为英国在远东的最高军事长官,对中国军队的精神意志和战斗素质大加赞扬!

  被高军武的特务大队压了一头的温盖特上校表现得非常大度,这位长着一脸浓密的络腮胡子的上校端着一杯红葡萄酒专门找到高军武,以军人的坦率说,他很敬佩高率领的这支中国军队,希望和他交个朋友。

  第二天,印度各报一致认为中国军队初到印度,这是一支久战的疲师,并没有经过同盟国的任何补充,在受检阅的11个国家当中,竟能技压群雄独露锋芒,实在是无上的光荣。那一天新德里气候毒热,室外气温在摄氏40度左右,士兵多因为难耐毒热而鼻腔流血,甚至还有人中暑倒地。但中国士兵仍然能够保持着旺盛的精神,为自己的祖国争得荣誉,使盟邦人士立刻改变了对于皮肤和种族的歧视观念。

  特务大队从新德里回英帕尔经过加尔各答时,加城侨胞,举行盛大游行,狂热欢迎这支为中国也为他们争得荣誉的英雄部队。而在此之前,英国殖民当局规定华侨在街头行走时不准结集到10人以上,否则以图谋不轨、聚众闹事定罪。但这一次却例外的得到当局特别准许,竟然集合了9000多名华侨——也就是说,加城凡能走动的华侨都参加了——组成的庞大行列整队游行。英国警方还派员为游行队伍维持秩序、导引游行路线,开创了英人优待印度华侨的新纪元!这一切,更让中国士兵和华侨深深地感觉到,军队是代表国家权威的象征,也是保障人民自由幸福的坚强后盾。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