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并在不断认识世界、回溯历史的过程中,展望和创造未来。然而,在对文化遗存的瞻仰与寻觅,对人文古迹的叩访与品味,对自然风光的向往与陶醉中,免不了与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景观——台坛发生着联系。登临古祭坛,总能感应到那无穷的信息:初民的祈盼、先祖的辉煌、民族的融合、河山的壮美、家园的秀丽……
每一座台坛,无不在向人们诉说历史的沧桑,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去解读那一部部中国文化史诗的瑰丽篇章。不难看出,台坛作为中国文化景观中宝贵的积淀,有着中国文明起点、融合点、支撑点的特性。它既是中国众多风景名胜中的亮点、精彩点、聚焦点,也是中国历代人文景观的重点、制高点、辐射点。它对于中华文明的承载和传播所起的作用,在寥若烟海的历代人文景观中显然处于非常特殊的地位。
何谓“台”,辞书界定:“是高而平的建筑物,一般供瞭望和游观之用”。古人说:“台,持也,筑土坚,高能自身持也,”(《释名》)“观四方而高曰台”(《尔雅》)。
台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乃至石器时代的后期。上古石器时代的建筑遗址——台基,可称得上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台了。传说中的夏之瑶台、商之鹿台、周之灵台就都是高台建筑了,即老子《道德经》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之高台。而这高台的全盛时期则当在春秋战国,不仅各国君王有台,大臣府邸中也多有高台,时为风尚,并出现了一批大型群落的台基,如赵国的龙台、燕国的武阳台、吴国的姑苏台、楚国的章华台等。后来一些没有建筑的台基直至自然处所也被称为台,就像泰山的瞻鲁台、徐州的戏马台等。由此可见,台实际上既可是单独的建筑,也可是许多附属建筑物的台基,有些甚至是连建筑物也没有的台基或处所。
中国筑台之举自上古始就有多种的作用,有在建造之初筑台防潮,以作房舍之基,后来逐渐发展为高台基;也有堆土持高以为土圭,为测日影(称晷影),是为日后观象、观星之天文台雏形;还有筑台以登高号令,用以指挥军事,发展至后来的瞭敌,直至烽火台成为传报敌情的“工具”或点将检阅等高台。可见从上古始筑台之用途、功能及文化属性就各有所趋。
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它在承载文明的传递和延续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横向的传播,文韬武略、耕读渔樵、天文格致、道释六艺,各个门类几乎无所不达,并引申到了政治生涯中的上台与下台;旧官吏称呼的府台、道台,以及人们相互间的尊称如兄台、甫台等等。人们甚至把像台一样的地面设施、物件或底座都与台联系在一起,阳台、花台、井台、月台、烛台、砚台、讲台、写字台、梳妆台等等,不一而足。就连现代很多新兴行业的新名词如服务总台、电脑平台等也借用台的名称,这就使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台的本质似乎已成为人们的生息之地及活动的园地,成为人生的一种浓缩。
当然,本书所要介绍的还是作为历代人文景观的那部分台,如像将台、炮台、烽火台、戒台、经台、炼丹台、琴台、博台、戏台、读书台、钓鱼台、会盟台、观象台、测景台、观景台……这些台涉及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科技、宗教、艺术、自然、生活等众多领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及文化内涵。
坛,亦可称为丘,原为土筑高台。《史记》载,相传黄帝轩辕氏曾多次封土为坛,祭祀天地,是谓“封禅”。有学者认为这“应是坛的开始”,可这毕竟只是传说。作为中华“人文初祖”的黄帝还只是“半人半神”,并非有史可考的真实历史人物,故难以定论。不过,坛源于祭祀,且首先用于祭天,这可以说是具有共识的。《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地。”
可见坛是上古初民由崇天、祭天等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建筑式样。何以筑坛以祭,是为天在上,登高祭祀人可亲天。坛后来发展成为祭祀神灵天地一类的建筑物,其祭拜对象有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土地以及农谷、水旱灾变之神等,其文化属性主要属于自然崇拜。如明清北京之天坛,即是如此。
古时候,坛也曾举行登基、誓师、会盟等大典。至今除引用为指文艺界、体育界或舆论阵地(文坛、体坛、论坛等)以及花坛外,仍几乎专指宗教信仰。坛与台的多样性、广泛性形成对照,愈发体现坛的神秘性与权威性,往往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并成为文化的象征,从而在文化的演进与发展中发挥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并进而成为祭祀、纪念、礼仪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占据显赫的地位。
红山文化祭坛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祭坛则又与其瑰丽的玉器及突然中断之疑团成为华夏历史中照亮东南夜空的彗星;封山拜将之坛,折射出秦皇汉帝祈求顺天应时,贯通天地人三才,终成大中华一统的恢宏场景。本土的道教、西来的浮屠又无不以坛来强化教规教律,弘扬教义教法,并与捧上神坛的儒术三教合一、和而不同。精耕农业所产生的封建集权,天子设圜丘郊坛,祭天地社稷,祭先农神祇,自唐宋以来已成定制;至明清,京都以天坛、地坛为代表,集封建礼制之大成,体现了中国祭坛的最高水平。而今,昆明世博会的世纪时钟花坛则是新时期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企盼和祝愿;太湖之滨矗立起的中华统一坛又表现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北京的中华世纪坛显示了新千年新世纪华夏文明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此可见各个历史时期的坛无一例外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反映着文明沿革一脉相承的轨迹。同时,也应看到坛因其深含祭祀及礼制性,又往往表现出崇拜和审美的双重意义。人们把对自然、对祖先的敬重仰慕,融入祭祀神灵的活动中,从而产生宗教般的皈依感,达到文化崇拜、精神寄托及审美的交融,这无疑更加深着对坛的审美意境。
中国的台和坛虽在承载中华文明之中各有侧重,或广泛亲和,或稀贵显要,或多姿多彩,或神秘庄重,但在继承传统、教化人民、培育民族德操和兴趣习俗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游览、审美、教育、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的台和坛纵横交错、庄谐相宜,共同编织着中国文化的网络,构筑起了中华文明的梁柱。
纵观几大异域文明,不是湮没已久或殒灭中断,就是中途夭折,为其他的或后来的文明所替代,惟有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跌宕起伏数千年,却是绵延连续,历久而弥新。
积聚着中华民族万余年灿烂文化的台坛,是中华大地上极具典型代表的特定建筑,集中反映了中华历史的人文风貌及自然风貌。它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人们在台坛上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博大,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使人能从中感受到时代留下的伤痕甚至悲剧,受到种种警示教育:天灾、人祸、国耻……当然,更多更主要的是接受其美的熏陶。人们正是在追索文明根基之渊源,探觅丰厚文化之底蕴,感悟祖先创造之艰难,以把握社会发展之方向,明晓宇宙人生之意义。
悠悠历史犹如漫漫长夜,人们上下求索,首先留意的自然会是那满天星斗,注目那感性丰富、仪态万方的月亮,寻找那闪亮的启明星、北斗星,它们不就是台坛所蕴藏的丰富而神圣的内涵吗?让我们登台瞻坛,去切身感受它们的神奇美妙,不断体味其丰富的自然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以及处处洋溢、时时散发出的华夏文明气息。